基本信息
书名: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定价:49.00元
作者: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115750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是获奖科学作家阿南塔斯瓦米的精彩作品。将精彩故事和科学知识融为一炉,带你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这是一次对深奥的人性问题的探索,激动人心,还有点儿惊悚。
《福布斯》必读烧脑书籍、NBC新闻科学书籍、《出版家周刊》年度*图书、PEN/E.O.WILSON文学性科学写作奖。
延伸阅读: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唤醒大脑》
《穿西装的蛇》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内容提要
格拉汉姆得了科塔德综合征,他声称自己已经脑死亡,用各种方式尝试自杀,他会去墓地,在那里待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在那里时才是和自己在一起。
戴维患上了身体整合认同障碍,一直想切除自己的腿,他觉得这条腿虽然长在自己身上,却不像是自己的,反倒像一个入侵者。
扎卡里经常出现癫痫发作,发病时似乎获得了超自然的体验,感觉非常愉悦,周围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时间也慢了下来,似乎和宇宙合二为一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幸运地有一种“正常”的自我感,但并非人人如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感通常是支离破碎的。科塔德综合征、身体整合认同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狂喜癫痫、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在几乎每种精神疾病中,你都可以看到,自我感的各个方面都与身体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探索这些精神疾病,为以下问题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的理解:“我”究竟是谁?它位于心智、大脑或身体的什么地方?
科学记者阿南塔斯瓦米围绕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深度采访,整合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带领读者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他巧妙地审视了脑、身体、心智、自我和社会之间令人困惑的联系,揭示了人类自我感的强大力量。
目录
目录
目 录
赞誉
序言
第1章 活死人
那个说“我不存在”的人是谁 / 1
第2章 破碎的自叙
记忆、叙述与一个人 / 27
第3章 不想要自己腿的人
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体各个部分的拥有感是基于实际的状况吗 / 63
第4章 告诉我,我在这里
什么时候你的行为感觉不像自己的,而它又对你的自我做了什么 / 93
第5章 我仿佛是一场梦
情绪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 127
第6章 自我的初音
对于发展中的自我,自闭症说了些什么 / 161
第7章 当你在自己身边
离体体验、二重身、小自我 / 193
第8章 此时此地,无人存在
狂喜癫痫和无限的自我 / 223
尾声 / 249
编后记 / 265
注释
作者介绍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
阿南塔斯瓦米是《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前任副主编和现任顾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声名颇著的科学写作项目的客座编辑,并在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国家生物科学中心开办的年度科学新闻讲习班执教。他为《国家地理新闻》(National Geographic News)、《探索》(Discover)等杂志撰稿,并且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新星纪录片频道开设的“实在的本性”(The Nature of Reality)的专栏作家。
阿南塔斯瓦米获得过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新闻奖和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的佳调查类新闻奖。他的首部著作《物理学的边缘》(The Edge of Physics)被选为《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2010年年度图书”。
译者简介
李恒熙
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自我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伦理意义。研究哲学之余的兴趣在于探究当代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将会如何塑造人对自身的理解和人的未来生活。
文摘
序言
刚翻开《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我就感觉这绝对是一本能让我“烧脑”的书。书名里那些词汇,比如“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光听着就带着一种疏离感和未知感,仿佛在挑战我们日常对“自我”的稳定认知。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是个独立、完整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持续的、连贯的“我”的叙事。但如果这个叙事出现了裂痕,或者整个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呢?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这个裂痕,去追问这个“我”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些病理学上的概念,是将它们仅仅作为案例分析,还是会从中提炼出关于普遍性自我感形成的普遍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或许会颠覆我很多原有的看法。它会不会就像一本心灵地图,勾勒出自我感形成的复杂地形,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路径?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同时也能对那些在自我认知上经历困境的人,抱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封面和书名所吸引。《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不得不说,这个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神秘感和学术深度,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和哲学交叉领域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关于“自我”的本质。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我是我”的确定性中,但仔细想想,这种确定性究竟从何而来?它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感知的那么牢固?书中提到的几种体验——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不安,但它们恰恰是打破了我们日常“正常”的自我感知,从而可能暴露出自我感更深层的运作机制。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些极端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自我感的形成、维持,甚至瓦解的过程。这本书会不会像是一把手术刀,剖析我们最核心的自我认同?它会不会挑战我们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我是谁”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严谨的论述,同时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能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也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名就够吸引人了!《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光是这几个词汇就能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人类意识的边界以及“自我”这个概念的本质充满疑问,总觉得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某种构造的产物,而这本书似乎正是在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根源。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这些听起来像是极端、甚至有点可怕的体验,但作者却选择将它们作为切入点,去探究我们最基本的自我感知,这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魅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理解那些看似“不存在”或“飘离”的感受,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虚妄,而是自我感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表现形式。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我”?是连续的记忆?是身体的感受?还是与他人的互动?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解构这一切,并将它们拼凑回一个更清晰的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挑战我对“存在”和“自我”的固有认知,或许还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经历过这些特殊体验的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评分《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这个书名犹如一道迷人的邀请函,把我这个对人类心智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瞬间拉入其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我们所认为的“自我”,究竟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还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心理建构?当一个人经历精神分裂,他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截然不同;当他感到人格解体,他与自己的身体仿佛产生了隔阂;而离体体验,更是让人感觉意识脱离了肉体,飘忽不定。这些极端的体验,是否反而能够揭示出构成我们日常自我感的最基本要素?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破碎、怪异的现象,编织成一条理解自我起源的脉络。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在意识的迷宫中穿梭,最终指向自我感的源头?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或许还会引用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哲学大师的观点,来构建一个宏大而又详实的理论框架。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不仅仅是理解他人,更是深入地理解我自己,明白“我”是如何在意识的洪流中,最终凝结成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名——《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感受到“我”,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又如此的难以言喻。它就像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但我们却很少去审视它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书里提到的几种体验,像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定”或“模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自我。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精神上的完整性,或者感觉自己与身体脱离,那他是否还“存在”?这里的“存在”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我”的存在吗?这本书似乎在暗示,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可能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更加动态、更加脆弱,甚至在某些时刻可以变得“不存在”的建构。我希望书中能够用一种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这些看似极端的情况,并将其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的自我感的波动联系起来。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能够坚信自己的存在,是什么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塑造了我们对“自我”的感知。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场对自我认知的一次大胆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