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临证综合-玉机辩证-17
定价:68元
作者:(清)柯琴,(清)改斋氏 纂,邢玉瑞,王妮 校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3230995
字数:163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玉机辨症》系清代医家柯琴、改斋氏纂,全书 分上、下两部分。本次整理选择明代医家刘纯《玉机 微义》五十卷中的内科杂症和妇科杂病的内容,分为 滞下、疟、中风、伤风、疠风、风痫、破伤风、内伤 、痰饮、头眩、吐酸(吞酸附)、痞满、咳逆、痉、泄 泻、损伤、寒、署、湿、燥、火、热(发热附)、痹、 厥、头痛、心痛、腰痛、腹痛、淋、小便不禁、小便 不通、脚气、疝、经闭、经水不调、血崩、带下、胎 产诸证等38种疾病,分别阐述其病因、病机、脉、治 法、治则、证型、方药等,取其精华,归纳整理,以 便于临床医家应用。本次整理以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 馆藏传抄本为底本。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玉机辨症上
滞下
疟
中风
伤风
疠风
风痫
破伤风
内伤
痰饮
头眩
吐酸(吞酸附)
痞满
咳逆
痉
泄泻
损伤
玉机辨症下
寒
暑
湿
燥
火
热(发热附)
痹
厥
头痛
心痛
腰痛
腹痛
淋
小便不禁
小便不通
脚气
疝
妇人门
经闭
经水不调
血崩
带下
胎产诸证
校注后记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古代医学经典的解读,简直是拨云见日。我原本以为这些古籍晦涩难懂,但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串联,让那些看似遥远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更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娓娓道来他的毕生所学。特别是关于几种常见病症的辨证思路,以前我总是在几个相似的证型之间徘徊不决,但读了这本书后,那些微妙的差异点一下子就清晰了。作者非常注重临床实践中的细节,比如望、闻、问、切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是如何引导最终的用药方向的。其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脉象的动态变化,结合了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等外部因素,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诊断框架,这对我实际操作中的自信心提升是巨大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机械地套用方剂,而是真正开始学会“思考”疾病的内在逻辑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非常用心,很多古代术语都有详细的现代解释,兼顾了初学者的入门需求和资深从业者的深入探索。
评分老实说,刚翻开这本医学著作时,我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真正有新意的实在不多。然而,这本书在“变通”与“守正”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盲目地推翻前人智慧,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将几百年来不同流派的精华熔铸一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气机升降”理论的阐述,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简洁且富有几何美感的模型来描述复杂的人体生理状态,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看似矛盾的症状下,仍然需要遵循特定的治疗原则。更重要的是,它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穿插了大量真实病案,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巧妙,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复杂情况。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临床环境中被灵活运用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医学思维方式——一种既尊重传统权威,又勇于结合时代发展的务实态度。阅读过程十分充实,每一次合卷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中医最难的就是如何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它的叙事结构非常流畅,像一条精心编织的丝带,将原本散落在不同经典中的知识点,通过“证”这个核心枢纽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个体化治疗时的那种细腻笔触。书中反复强调,即使是同一个病名,由于个体禀赋、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其内在病机也千差万别,治疗必须因人而异。书中列举了几个在常规治疗下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症,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剥茧抽丝地找到其核心病机的过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那种推导过程充满了逻辑性和艺术感,仿佛侦探在破解一个复杂的谜团。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开药,更是如何去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如何从表象看到本质。这本书对于提升临床的“内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常适合需要突破瓶颈的同行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对医学参考书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医哲学思想的入门向导,尽管主题是临床辨证,但其内在的系统性思维方式令人赞叹。作者在论述每一个主要证型时,都会先从古代医家的哲学观入手,解释他们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推导出相应的病理和治则。这种宏大的视角让人在处理具体病例时,能保持一种更开阔的视野,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例如,书中对“情志致病”的深入剖析,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但其立足点依然是中医整体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治未病”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日常调护的每一个细节中。它的语言风格是沉稳而有力的,没有夸张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深厚的学养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的中医书籍很多都是“翻译腔”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直白的方式解释最深奥的道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标本缓急”处理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先治标还是先治本”的二元对立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基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耐受性的决策流程图,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在面对那些急重症,如高热、休克等情况时,这本书提供的辨证思路简洁明了,能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在争分夺秒的黄金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此外,书中对几种经典方剂的“加减变化”也有非常细致的讨论,展示了灵活运用药方的艺术性,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按图索骥的年轻医生来说,是最好的熏陶。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