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伴是更好的教养
定价:39.90元
作者:罗静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22579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可信度高――罗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创立三维平衡早教理论,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在多年的早教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在爱奇艺网站上创办的首档科学育儿网络脱口秀《静观育儿》点击量过百万。★实用性强――《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是作者与千万父母的互动中,答疑解惑思考而产生的育儿心经。书中以实际情景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心理分析,以通俗易懂、聊天谈心的态度和语气,解决年轻父母们的困惑。★内容丰富――《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抓住中国父母们在育儿问题过程中正面临的主要困惑,分别从夫妻关系、育儿原则、育儿误区、育儿技巧、亲子陪伴、孩子习惯养成、孩子入园、亲子游戏、三维平衡测试等角度入手,破解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夫妻沟通是育儿的必修课
01 育儿理念不一致,根源多半在夫妻关系上2
02 用育儿方法改善夫妻关系6
03 夫妻沟通中的四大雷区10
04 婚姻是我们自己的事儿,别拿孩子做挡箭牌15
05 很容易毁掉婚姻的三个陷阱20
第二章
说一千遍不如做一遍
01 真的是“穷养男孩、富养女孩”吗25
02 若想孩子成功,父母必先做到这些28
03 父母管住自己的嘴,真的很重要33
04 别让小宝“催熟”大宝38
05 别给孩子的某些行为贴道德标签43
第三章
几个常见的育儿误区
01 孩子不离身,是你需要还是孩子需要48
02 父母咨询的问题,有的本身就是一个问题52
03 如何面对孩子性教育上的尴尬问题56
04 如果孩子有伤害自己的行为,父母该怎么办59
05 遇到这些情况,你会不会干涉孩子63
第四章
亲子间秘密,父母知道多少
01 爱,不是教,是影响68
02 今天我们这样做母亲72
03 孩子爸,你很重要75
04 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话千万别说81
05 亲子间的秘密,父母不应一知半解85
第五章
陪伴是更好的教养
01 孩子打人问题的全龄解决方案91
02 不慌不忙,这样给孩子做死亡教育97
03 低声教育,你能做到的101
04 孩子情绪爆发前,试试这招104
05 奖罚孩子,请父母谨记四点108
第六章
好习惯早养成
01 做好四件事,养成孩子好习惯114
02 0~6岁孩子规则建立完全指南118
03 自控力好,更易成功123
04 孩子乱发脾气的父母须知127
05 不慌不忙,这样管理“磨蹭”小孩132
第七章
让孩子在分离中学会独立
01 孩子入园准备,你真的做好了吗138
02 宝宝入园,*让妈妈焦虑的五个问题142
03 孩子入园,父母需做好七大心理准备147
04 接送孩子上幼儿园,该聊的和不该聊的154
05 与入园孩子必谈的四个安全问题158
第八章
读懂小小孩儿
01 母乳喂养容易被忽视的心理意义162
02 解读孩子哭声背后的五种心理表情169
03 走出六大睡眠误区,让宝宝睡个安稳觉174
04 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无小事179
05 这些危险品影响孩子身心发育185
第九章
在家也能做的三维平衡测试
01 0~1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192
02 1~2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196
03 2~3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200
04 3~4岁宝宝生长发育居家自助小测试204
第十章
亲子游戏,共度美好时光
01 0~3个月小宝宝的十个室内游戏209
02 3~18个月宝宝游戏推荐214
03 通过孩子看亲子游戏怎么做220
04 五个游戏,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225
05 父母必须知道的想象力培养亲子游戏229
作者介绍
罗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积木宝贝国际早教副总裁兼首席教育官,《积木宝贝闯世界》特邀专家,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主讲人,天津卫视、山西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嘉宾,《北京晨报》、《我和宝贝》杂志、《营养与优生》杂志专栏作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知识的“去油腻化”典范。很多育儿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过度口语化,内容空泛。而《陪伴是更好的教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引用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理念时,总是能用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释,丝毫没有说教的架子。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界限感”的阐述,没有用生硬的“规定”和“惩罚”,而是用了“搭建安全的围栏”来形容。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界限的意义变得清晰而充满关爱——它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探索世界的安全区域。我曾为孩子总是拖延而苦恼,试过各种时间管理工具,效果甚微。书中建议,与其催促,不如和孩子一起“预演”完成任务的各个步骤,把大目标拆解成小小的、可预见的行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保持一个“好奇的观察者”心态,而不是“监工”。这个角度让我豁然开朗,操作性极强,而且执行起来非常愉快,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对抗场面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父母的自我照顾”这一环节的强调。许多育儿书往往只关注如何把孩子照顾好,却忽略了照料者自身的枯竭问题。本书没有把它当做一个可选项,而是将其视为高效育儿的必要前提。作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说明,一个疲惫、能量耗尽的父母,不可能提供出耐心、智慧的爱。书中提供的自我调节策略非常接地气,不是让你去闭关冥想,而是鼓励你在日常琐碎中寻找“微小的喘息空间”。比如,在给孩子洗澡的五分钟里,专注于水流的声音,而不是想着待会儿的家务。这种“偷时间”的技巧,既实用又容易执行。它提醒我,我不是一个永动机,我的情绪和精力是有限的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充电”。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愧疚于偶尔需要独处的时间,反而把它看作是对我“育儿储备能量”的投资。这让我的育儿之路变得更加可持续,也让我对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尊重和宽容。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本书拓展了我对“教养成果”的定义。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时,目光总是聚焦在分数、特长班、名校这些外显的结果上。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焦点引向了孩子内心深处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它让我意识到,今天孩子因为没拿到玩具而崩溃大哭,这不是失败的教育瞬间,而是培养他“挫折耐受力”的最佳演练场。书中探讨的“接纳孩子的全部经验”,让我开始允许我的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体验不开心、失望甚至小小的失败。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在操场上摔倒了,本能地想冲过去抱他,书中的智慧提醒我:先退后一步,看看他自己如何反应。他自己爬起来,拍拍灰,虽然眼眶红红的,但最终还是笑了。这种“自己解决问题”的微小胜利,积累起来才是真正的自信基石。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陪伴,是提供一个稳定的后盾,而不是时刻准备冲上前去“拯救”的救生员。
评分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如何快速纠正孩子坏习惯”、“一招搞定熊孩子”之类的书持保留态度,因为育儿这事儿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似乎更侧重于父母的“内在成长”而非单纯的“行为管理”。书中对“情绪的代际传递”那一段论述,简直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我发现自己很多对孩子的反应,其实是童年时期被自己父母对待的方式的重演,只是换了个角色。比如,我对孩子的大喊大叫,往往不是因为孩子本身的行为有多过分,而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在小孩”被触动了。这本书引导我去探索这些情绪的根源,而不是急于去“控制”孩子的情绪。它鼓励我们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才能真正去引导孩子。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教科书式的育儿指南很难触及的深度。它要求父母展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诚实,去面对自己不那么完美的那一面,这比学习一堆技巧要困难得多,但也更有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一些无形的盔甲,变得更柔软也更坚韧了。
评分这本《陪伴是更好的教养》真是一股清流,读完之后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让你感到压力山大的育儿宝典,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温柔而坚定的朋友在耳边轻语。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轻易穿透现代父母那些焦虑的外壳,直达我们内心深处对“好父母”的定义。我尤其欣赏书中探讨的“高质量陪伴”与“在场感”之间的微妙联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倡导多花时间,而是强调了心是否真正沉浸于当下与孩子互动的瞬间。记得有一次,我正忙着回邮件,孩子跑过来给我看他画的一张歪歪扭扭的图画,我下意识地敷衍了几句。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放下手机,蹲下来,认真地看着那张图,听他滔滔不绝地解释每一个颜色代表的意义。那一刻的眼神交流,那种被全然接纳的感觉,比我之前花一整天在旁边“看着”他玩耍带来的满足感要强烈得多。这本书没有给我冰冷的标准,而是提供了一个充满温度的参照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节奏和方式,学会慢下来,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构建亲密关系的微小瞬间。它让我意识到,教养的本质,也许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看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