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0—3岁孩子家庭教育八大关键点
定价:35.0元
作者:韦钰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9557349
字数:1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一样的作者!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为此,2015年1月,韦院士专门接受《解放周末》采访,系统阐述本书研究成果及核心思想。
《解放周末》:您今年74岁了,是什么动力让您依然身处科研**线?
韦钰:让我这么热衷于推动儿童脑研究的原因,是我的研究兴趣,但也是出于一种责任,出于一种危机感。目前我国很多儿童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少了欢笑,少了梦想。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对他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童年。儿童无法选择,但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
《解放周末》:而您更寄予厚望的是家长,您曾经说过,“家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韦钰:谁*关心自己的孩子?毫无疑问是家长。这么多年,我一直寄希望于家长开窍。如果你是一个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家长,你是一个不急功近利的家长,那你就应该学习这些**的科学教育知识,来保护你的孩子。
▲不一样的学科!
教育学长期以来是基于直接经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些经验看起来比另一些更为有效,就形成了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我们通常指的专业智慧在这当中,不乏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办法,但也有一些是错误的,或是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社会要求的,即使是正确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和系统,传播起来效率不高,常常需要依靠手把手教徒弟式地传承由于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系统,有时换一个环境,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对一些不同的方法也很难进行比较和选择总之,单靠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已明显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30多年来,了解人是怎样学习的研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与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领域,如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等相联系,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为教育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实证为基础的教育(Evidence Based)”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教育学者David Hargreaves于1996年提出的,他强调教育研究需要基于实证性的科学研究(Research based evidence)从2002年开始,美国科学理事会发表了《教育的科学研究》《教育战略研究的合作者》《在联邦支持的教育研究机构中加强同行评议》等一系列阐述教育科学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在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令中,强调了在教育改革中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证性研究2003年,“脑心智和教育国际学会”成立,这是基于实证的神经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神经教育学是本世纪新形成的教育学研究的新范式,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它将改变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探讨方向,改变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师的培养模式,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教养。
▲不一样的写法
专业知识,通俗讲述;图文并茂,教案详实!
▲ 读过之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书追本溯源,从大脑、神经研究根本层面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早期教育的科学依据,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灵感,汲取*宝贵的智慧、操作方法。可以说,了解了本书的基本理论,就能针对每一个性格特征完全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教案,这是一本读完之后必定受益匪浅的好书。
内容提要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感叹造物主神奇的同时,您的心底定会泛起丝丝柔情。俗话说“孩子生下来一天一个样”,初临人世的这个小生命,给您带来了说不尽的喜悦和乐趣,但同时也给您出了不少难题吧。作为家长的我们,爱他,就要给他优良、实用、科学的教养!本书浓缩儿童教育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及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十余年来研究心血,追踪神经教育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国际新成果,详解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三大核心、八大关键点,为您的孩子提供的、科学实用的教养模式!这本书堪称“科学教养”书!家长的福音书!
目录
作者介绍
韦钰,女,1940年生,位获得博歇尔奖章的中国人,生物电子学专家,教育家、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荣誉委员,现任国家总督学顾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等职。2001年,她发起和亲自推动了中国“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和学习科学的研究,并创办了汉博网2002年她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她获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颁发的“联合国特殊贡献奖”,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年做出贡献的60位女性”。基于她对“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贡献,她获得了2006年度PuRkwa奖——全球儿童科学教育国际奖。
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国际新兴的前沿研究领域——学习科学为主要研究的文、理、工、医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学术背景包括: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实验室具有博士后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多名。
文摘
▲不一样的作者!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为此,2015年1月,韦院士专门接受《解放周末》采访,系统阐述本书研究成果及核心思想。
《解放周末》:您今年74岁了,是什么动力让您依然身处科研线?
韦钰:让我这么热衷于推动儿童脑研究的原因,是我的研究兴趣,但也是出于一种责任,出于一种危机感。目前我国很多儿童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少了欢笑,少了梦想。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对他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童年。儿童无法选择,但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
《解放周末》:而您更寄予厚望的是家长,您曾经说过,“家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韦钰:谁关心自己的孩子?毫无疑问是家长。这么多年,我一直寄希望于家长开窍。如果你是一个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家长,你是一个不急功近利的家长,那你就应该学习这些新的科学教育知识,来保护你的孩子。
▲不一样的学科!
教育学长期以来是基于直接经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些经验看起来比另一些更为有效,就形成了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我们通常指的专业智慧在这当中,不乏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办法,但也有一些是错误的,或是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社会要求的,即使是正确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和系统,传播起来效率不高,常常需要依靠手把手教徒弟式地传承由于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系统,有时换一个环境,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对一些不同的方法也很难进行比较和选择总之,单靠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已明显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30多年来,了解人是怎样学习的研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与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领域,如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等相联系,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为教育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实证为基础的教育(Evidence Based)”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教育学者David Hargreaves于1996年提出的,他强调教育研究需要基于实证性的科学研究(Research based evidence)从2002年开始,美国科学理事会发表了《教育的科学研究》《教育战略研究的合作者》《在联邦支持的教育研究机构中加强同行评议》等一系列阐述教育科学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在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令中,强调了在教育改革中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证性研究2003年,“脑心智和教育国际学会”成立,这是基于实证的神经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神经教育学是本世纪新形成的教育学研究的新范式,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它将改变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探讨方向,改变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师的培养模式,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教养。
▲不一样的写法
专业知识,通俗讲述;图文并茂,教案详实!
▲ 读过之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书追本溯源,从大脑、神经研究根本层面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早期教育的科学依据,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灵感,汲取宝贵的智慧、操作方法。可以说,了解了本书的基本理论,就能针对每一个性格特征完全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教案,这是一本读完之后必定受益匪浅的好书。▲不一样的作者!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为此,2015年1月,韦院士专门接受《解放周末》采访,系统阐述本书研究成果及核心思想。
《解放周末》:您今年74岁了,是什么动力让您依然身处科研线?
韦钰:让我这么热衷于推动儿童脑研究的原因,是我的研究兴趣,但也是出于一种责任,出于一种危机感。目前我国很多儿童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少了欢笑,少了梦想。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对他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童年。儿童无法选择,但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
《解放周末》:而您更寄予厚望的是家长,您曾经说过,“家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韦钰:谁关心自己的孩子?毫无疑问是家长。这么多年,我一直寄希望于家长开窍。如果你是一个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家长,你是一个不急功近利的家长,那你就应该学习这些新的科学教育知识,来保护你的孩子。
▲不一样的学科!
教育学长期以来是基于直接经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些经验看起来比另一些更为有效,就形成了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我们通常指的专业智慧在这当中,不乏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办法,但也有一些是错误的,或是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社会要求的,即使是正确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和系统,传播起来效率不高,常常需要依靠手把手教徒弟式地传承由于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系统,有时换一个环境,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对一些不同的方法也很难进行比较和选择总之,单靠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已明显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30多年来,了解人是怎样学习的研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与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领域,如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等相联系,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为教育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实证为基础的教育(Evidence Based)”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教育学者David Hargreaves于1996年提出的,他强调教育研究需要基于实证性的科学研究(Research based evidence)从2002年开始,美国科学理事会发表了《教育的科学研究》《教育战略研究的合作者》《在联邦支持的教育研究机构中加强同行评议》等一系列阐述教育科学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在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令中,强调了在教育改革中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证性研究2003年,“脑心智和教育国际学会”成立,这是基于实证的神经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神经教育学是本世纪新形成的教育学研究的新范式,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它将改变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探讨方向,改变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师的培养模式,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教养。
▲不一样的写法
专业知识,通俗讲述;图文并茂,教案详实!
▲ 读过之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书追本溯源,从大脑、神经研究根本层面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早期教育的科学依据,无论家长还是教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灵感,汲取宝贵的智慧、操作方法。可以说,了解了本书的基本理论,就能针对每一个性格特征完全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教案,这是一本读完之后必定受益匪浅的好书。
……
序言
这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务实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给吸引住了。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为人父母的那种手足无措和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焦虑。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堆砌,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聊着那些最关键、最日常的教育场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探讨,那部分写得极其细腻,它不仅仅告诉你“要抱抱孩子”,更是深入剖析了在孩子哭闹不止时,父母内心活动的挣扎,以及如何在那一刻保持情绪的稳定,真正做到“有效回应”。书中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专注力的亲子阅读角,或者在进行如厕训练时,如何运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而非指责,都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SOP(标准操作流程),而是提供了一套思维框架,让你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气质,灵活地调整策略。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像是卸下了一块沉重的包袱,从“我必须做对所有事”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如何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单一的育儿技巧都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极其强调“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孩子教育的基石。很多育儿书只关注如何“改造”孩子,而这本书却花了相当篇幅来引导父母正视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以及如何在育儿压力下保持心理弹性。比如,它讨论了“代际创伤的传递”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但切入点却非常温柔,引导家长识别出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避免将这些未竟的遗憾强加到下一代身上。这种对“养育者本身”的关注,是很多同类读物所缺失的深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反应模式——我为什么会对孩子弄脏衣服这件事反应过度?追溯下去,往往能找到自己早年被过度要求整洁的影子。作者的引导,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很多时候是在治愈我们自己。这种双向奔赴的成长体验,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读物在知识的广度上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关注行为和心理,还对早期阅读和语言发展的科学依据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我尤其欣赏它对“玩耍的价值”的重新定义。作者没有将玩耍视为“消耗时间”的活动,而是提升到了“工作”的高度,强调了自由玩耍(Unstructured Play)对于构建复杂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用积木搭建一个想象中的城堡,如何一步步训练了孩子的空间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叙事能力。它用清晰的逻辑告诉我,那些看似毫无章法的“乱玩”,其实是孩子大脑在进行最高效的内部构建。这种科学支撑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少一点功利性的“技能灌输”,多一点无目的的“沉浸式体验”,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投资。这本书读完后,我不再急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而是开始更细致地观察他在日常游戏中流露出的真实兴趣点,这种回归本真的教育观,是我近期阅读中收获最大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但绝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我注意到,每一章似乎都紧密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冲突点”或“关键发展阶段”来展开,让读者能够精准定位到自己目前最困惑的环节。比如,在谈到“规则建立与自由探索”的平衡时,作者没有简单粗暴地说“要立规矩”,而是详细描绘了如何在0到3岁这个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通过“有限的选择权”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同时又不至于让家庭环境陷入混乱。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屏幕时间”问题上的立场。不像很多书那样一味地妖魔化电子产品,它更侧重于探讨“高质量的互动”永远无法被屏幕替代,并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替代性活动清单”,这些活动大多是利用家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强调的是父母的参与感和创造力,而不是昂贵的早教玩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教育理念,巧妙地拆解成了可执行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微行动”,让为人父母者在忙碌的日常中,依然能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方向。这对于那些追求效率和实际效果的年轻家长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关于0到3岁教育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不外乎是“蒙特梭利”或“瑞吉欧”的某种简化版解读,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但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扎根于中国家庭的现实土壤,很多案例和情境都让我拍案叫绝,感觉“这就是我家发生过的事情!”。特别是在涉及“情绪管理与社交萌芽”的那一章,作者非常到位地描述了幼儿如何从“自我中心”逐渐过渡到理解“他人感受”的过程。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说三岁前的孩子像个“小小的独裁者”,这并不是贬义,而是说明他们的大脑尚未建立起同理心的通路。书中给出的建议,比如如何用“命名情绪”的方式帮助孩子梳理他们那些翻江倒海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压制哭闹,这种方法简单易学,我在尝试后立刻看到了效果。它没有要求家长成为“完美的圣人”,而是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懂得自我反思的陪伴者”。这种接地气、不苛责的语气,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放松和被理解,大大减少了育儿过程中的自我苛责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