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
定价:32.50元
作者:化雪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303091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绪论
第2章 电话技术与语音信号的传输
第3章 数字交换网络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第5章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第6章 信令系统
第7章 典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示例
第8章 分组交换
第9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0章 ATM交换技术
1章 IP交换技术
2章 交换新技术介绍
3章 实训部分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整理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书堆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纸张已经有些泛黄,边角也磨损得厉害,一看就是经历过风雨的书。这本书的装帧风格非常朴实,没有现在很多新出版的书籍那样花哨的封面和彩图,通篇都是黑白文字,显得异常凝重。我带着一种探寻历史的好奇心翻阅,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早期通信网络发展的蛛丝马迹。里面的文字叙述方式非常古典,句子结构冗长,充满了对理论基础的耐心推导,仿佛作者在对着一位耐心的学生,一步一步讲解复杂概念。我看到一些关于时分多路复用技术的详细讲解,那些数学公式和逻辑推导,虽然现在看来可能已经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但它们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对极限的追求,依然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技术思考方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便捷通信背后,凝聚了多少先辈们在硬件和理论上的艰辛探索。我虽然无法完全理解那些深奥的数学推导,但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于理论基础的教材,但阅读后发现,它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对既有成熟技术的系统性梳理和应用案例的分析,尽管语言依旧保持着高度的专业性。书中对不同层次网络设备的性能参数对比分析得极其透彻,从接口速率到背板带宽,再到丢包率的阈值设定,每一个细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冗余设计和故障切换机制的那几章,发现书中介绍的几种经典备份方案,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是构建高可用性系统的核心思路。然而,这本书的遗憾之处可能在于,它似乎更倾向于描述“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在“为什么”——也就是技术选择背后的商业考量、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博弈等宏大叙事方面,着墨不多。这使得阅读过程有时会显得有些枯燥,像是在看一份详尽的设备维护手册,而非一本引人入胜的行业史诗。要真正吃透这本书,估计需要配合大量的实验环境和实际操作经验,否则纯粹的文字堆砌,很容易让人感到疲劳。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略带灰蒙蒙的色调,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上世纪末的技术革新浪潮。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网络拓扑图,看得我头晕眼花。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的高峰。那些关于信号传输速率、协议栈分层、以及各种路由算法的描述,对我来说如同天书一般深奥。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对比,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运作模型,但每当感觉快要抓住重点时,又会被更深层次的细节淹没。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显然是为那些已经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准备的“武功秘籍”,而不是给初学者准备的“入门向导”。那种试图快速扫过目录,直奔自己感兴趣章节的想法,很快就被证明是徒劳的,因为每一部分的知识点都像是环环相扣的锁链,缺少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理解就无从谈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全面和严谨,但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它的门槛实在太高了。我更多的是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浓厚的学术气息所震撼,而不是真正消化了其中的知识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硬朗,大量的流程图和表格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每一张图表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流程控制图,一丝不苟。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的章节,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推崇一种“绝对可靠性”的构建哲学,即任何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经过多重校验和纠错机制的洗礼。这种近乎偏执的可靠性追求,让我想起了早年间那些对电信质量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行业标准。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光纤通信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遗憾的是,对于最新的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书中提及的深度略显不足,显然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早于该技术的大规模商用爆发期。它更像是一部扎根于传统TDM和SDH时代的巨著,对后续的IP化和扁平化趋势的预见性不足。因此,对于当下正在处理海量数据中心互联或者5G核心网架构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或许能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但在前沿实践方面,可能需要配合更现代的资料来查漏补缺。总体而言,它是一块非常坚实的地基,但上层的建筑风格已经略显陈旧。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知识密度极高,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了大量的技术信息量。我尝试着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比如通勤路上,但很快就发现这种方式完全行不通。这本书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随时停下来,打开搜索引擎去查证一个缩写,或者对照一张网络架构图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留意了关于QoS(服务质量)保证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基于不同优先级的报文调度算法,包括严格优先队列和加权公平队列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极其精妙,但同时也极其抽象,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还要对离散数学和概率论有扎实的功底。对于我这样习惯了直观图形化界面操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全“反GUI”的学习体验,它强迫你回到最底层的逻辑世界去思考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底层原理的深度挖掘,它让你明白,任何看似简单的网络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数学权衡和工程决策。阅读它就像在进行一次严酷的智力体操,挑战你的逻辑极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