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在:一部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史
定价:40.00元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编写组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4075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于2009年6月。但作为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了,而心理学研究的种子,更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延安时期。借用大家熟悉的一句话来概括: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所谓短暂的历史,是作为一个正式机构而言;所谓悠久的过去,是对心理学作为课程或专业而言。中国人民大学曾经是新中国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当时的苏联专家就是在人民大学培养了一批中国的心理学家!一大批的心理学家,当年是从中国人民大学走出去的,包括理论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社会心理学家章志光教授等。改革开放后沙莲香教授所进行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更是在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收集和整理了从延安时期的前身到心理学系成立之前,心理学在的诞生、发展、壮大过程。通过记录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反思心理学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以及中国社会对心理学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明晰中国本土文化和宏观环境对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
目录
星星之火
前辈学人:张宗麟
其他的前辈学人
成长发展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习明纳尔
刚刚萌芽的科研: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继续前行
附录:1950—1952 年教育学教研室基本情况一览
蛰伏
艰难复苏
复办后的心理学课程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社会心理研究所学科研究:从国民性到国民素质
心理研究所
高校的心理咨询
相关的期刊资源:《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
浴火重生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国际交流
社会服务
附录:2009 — 2015 年理学院心理学系基本情况一览
心理学系建设中的珍贵片段
领导关怀
建设与发展
友好往来
校友访谈
孙昌龄
章志光
龚浩然
王启康
车文博
沙莲香
朱青君
张小乔
赵颖
彭泗清
首届心理学系本科生谈心理学系
系友录
本科生名单
硕士生名单
在职研修班获得硕士学位名单
博士生名单
后 记
补后记:参与“心理学在”工作有感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门学科的“魂”,必须深入它的历史根源。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史,在我看来,将是一部关于“中国心理学之路”的深刻解读。我非常好奇,在这条道路上,人大的心理学系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理论”与“实践”、“普适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在经历过对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吸收和借鉴之后,人大的心理学研究是如何逐渐走向独立思考,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范式的?它是否能够展示出,人大的学者们是如何将心理学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从而在教育、健康、社会治理等领域贡献智慧和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中国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这个重要的学术平台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和繁荣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学术叙事。
评分我总是觉得,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绕不开它在顶尖学府的孕育过程。人民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心理学系的历史,必然承载着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信息。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心编织的史诗,将那些曾经的人物、事件、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我很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大的心理学系是如何应对时代需求,如何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它与国家重大社会议题的关联有多深?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心理学学科内部,有哪些重要的理论流派在人大学术界得到发展和传承?又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是出自人大的心理学研究者之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应蕴含着智慧的启示,能够让我看到中国心理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轨迹,以及它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评分一本关于学科发展史的书,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幕后故事”和“人物群像”。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史,听起来就像是一部中国现代心理学“群星璀璨”的编年史。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文列表和系务发展记录,而是会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画卷。那些曾经在人大学术殿堂里辛勤耕耘的教授们,他们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教学心得,都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希望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样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此,又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影响深远的心理学研究者。这本书是否能捕捉到那些看似微小的、但却对学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瞬间?例如,一次偶然的学术交流,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或者是一位导师对学生的一句点拨,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科发展史上的闪光点。
评分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其发展的历史往往隐藏着未来演进的密码。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史,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教材。我非常期待看到,在经历了不同年代的学术思潮和实践挑战后,人大的心理学系是如何保持其学术活力,不断推陈出新的。这本书是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不同代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老一辈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是如何影响和激励年轻一代的?又有哪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是人大的心理学系率先引入或开发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面对全球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时,人大的学者们是如何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融入中国独特的文化视角,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人大的心理学研究如何切实地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那将是极具说服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史”——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脉络很感兴趣,特别是像心理学这样一门既有普适性又与文化土壤深度交融的学科。我很好奇,在人大人文社科的沃土上,心理学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今日的面貌的。这本书如果能够详细梳理这段历程,我想会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所大学的心理学系,更可能折射出中国心理学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些早期筚路蓝缕的奠基者们,他们的学术思想如何形成?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心理学在人大的研究方向和教学体系又经历了哪些调整和创新?是纯粹的理论引进,还是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本土化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人大的学术传统产生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