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经典作品:为何爱会伤人

武志红经典作品:为何爱会伤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志红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情感
  • 心理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武志红
  • 两性关系
  • 沟通
  • 伤痛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09671
商品编码:295647648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武志红经典作品:为何爱会伤人

定价:39.00元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502096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爱情的知识,多数其实是关于迷恋的。 迷恋的爱,是虚假的你与幻想中的对象之恋爱。因而,我们发展出种种爱情的病来。真要走到真爱,就必须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时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解读爱情,提出从“认识自己内心”的角度来看待爱情。爱情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对方的原因,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出了偏差。武志红老师新书推荐:梦知道答案(升级版):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百万册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力作,读懂自己的梦境,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好的解梦者,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内容提要


  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为何爱会伤人?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为何爱会伤人?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目录


序|从轮回到孵化器
PART 1|爱情,是一种轮回
1 迷恋:源自幻象的爱
2 一见钟情或是致命诱惑
3 命运=心理的强迫性重复
4 七年之痒:寻找真爱的契机
5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6 迷人的爱——绝望的爱
7 每一次缘分都是一个功课
PART 2|难以避免的爱情战争
8 KIM的拯救情结之真相
9 要激情,还是要安全感
10 没有安全感毁了张柏芝的婚姻
11 支配与服从的双重奏(一)  
12 支配与服从的双重奏(二)
13 夫妻吵架:隐秘的权力斗争
14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15 放下亲密关系中的挡箭牌
16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
17 慎防亲密关系中的洗脑
18 恋爱,是为父母而谈吗
19 四年没性爱,到底错在谁
PART 3|任何选择都有道理
20 谁是你人格的对立面
21 谁是你的第三者
22 我杀死了一个23岁女孩
23 解梦:忠实男友屡有新欢
24 她们为何偏偏做第三者
25 她们为何非犯不嫁
26 要求恋人鼓励我过分吗
27 万里之外的爱
28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PART 4|阴谋与爱情
29 男人是个什么东西
30 女人是个什么东西
31 女人,破解你的幸福密码
32 重新发现你的父亲
33 发现爱的证明
34 给到手的幸福盖个戳
35 放下爱情的神话
36 将你的心打开

作者介绍


  武志红,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知名的心理专栏作家。1992年考进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已帮助大量患者恢复健康,重获幸福。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现为《心理月刊》专栏作家,网络视频节目《跟武志红学心理学》主讲人。著有《为何越爱越孤独》《为何家会伤人》《解读“疯狂”》《解读绝望》《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梦知道答案》等,个人作者超百万册。

文摘


序言



《心灵的迷宫:探索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自我和解之路》 本书导读: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为什么”。我们被无数的情感洪流裹挟着向前,时而因爱而狂喜,时而又被嫉妒、焦虑与失落感深深困住。人类的情感世界,宛如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充满了岔路、暗门与看似无解的困境。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简单、一劳永逸的“情感速成指南”,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深度内省的旅程,去细致、审慎地解剖那些驱动我们行为、塑造我们人际关系的核心动力。 第一部分:迷失的起点——原生家庭的幽灵与依恋的阴影 我们的情感蓝图,往往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内就已悄然奠定。本部分将聚焦于“依恋理论”的现代解读,深入探讨童年与主要抚养者互动模式对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 一、镜子里的自己:早期自我构建的碎片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父母如何看待我们。本书将分析“镜像自我”的形成过程,探讨在不完美的养育环境中,个体如何发展出补偿性的自我防御机制。例如,过度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是对早期情感忽视的一种无意识回应。我们将探讨“不安全依恋”的四种基本形态(焦虑型、回避型、紊乱型),并细致描摹它们在成年后,如何在恋爱、职场乃至友谊中投射出相似的冲突模式。 二、被隐藏的剧本: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 每个家庭都有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这些规则,关于金钱观、关于情绪表达的边界、关于爱与被爱的资格,往往是无声地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剖析家庭中未被解决的情感遗留问题如何成为我们成年后的“情感定时炸弹”。例如,父母辈的婚姻僵局如何导致子女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倾向于重复相似的失败模式——不是过度投入,就是过早撤离。我们探究的不是谴责,而是理解:理解这些模式的根源,才能找到改变的支点。 三、情感的“热带雨林”:情绪的生态系统 情绪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恐惧、愤怒、悲伤,它们各自有其生存价值。本书致力于打破对某些“负面情绪”的妖魔化,引导读者认识到,愤怒可能是界限被侵犯的信号,而悲伤则是对重要事物逝去的必要处理程序。我们将详细拆解情绪的生理反应、认知评估与行为表达之间的复杂链条,帮助读者停止对情绪的压抑或爆发,转而进入“观察者”的视角。 第二部分:亲密关系的炼金术——从依恋到共生的挑战 亲密关系是人类情感实践的“终极考场”。在这个场域中,我们既是寻求连接的个体,又是渴望独立的自我。 一、边界的艺术:既靠近又疏离的平衡木 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在清晰而有弹性的边界之上。本书深入探讨“过度融合”与“情感隔离”这两种常见的亲密关系陷阱。过度融合,表现为“我即是你”,丧失了自我;情感隔离,则表现为筑起高墙,拒绝真正的深入。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坚定地表达“不”,如何在感受到被侵犯时,不诉诸攻击性语言,而是清晰地陈述事实与感受。 二、冲突的语言学:从指责到需求的转化 冲突是关系中的常态,但如何“吵架”,决定了关系的走向。本书将引入“非暴力沟通”的深度应用框架,重点训练读者识别指责背后的脆弱需求。例如,“你总是这么自私”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我渴望被看见我的付出”的需求。我们不仅分析“说了什么”,更深入探究“没说什么”——那些隐藏在潜台词中的恐惧、羞耻与未满足的期待。 三、性与爱的交织:超越生理本能的深度联结 性是亲密关系中强有力的情感载体,但当它被异化为权力展示或空虚的填补时,便成为疏离的工具。本章探讨性亲密与情感亲密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强调“脆弱性”在性体验中的核心作用。真正的性联结,是双方愿意在最不设防的状态下,坦诚地接纳彼此的欲望与不安。 第三部分:自我和解的漫长道路——整合破碎的自我 最终,所有的情感探索都指向一个人:你自己。这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读者停止向外寻找答案,而是学会与内在的“各种自我”和平共处。 一、阴影的召唤:拥抱那些“不被允许”的部分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阴影”概念,指的是那些我们不愿承认、并努力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特质(如嫉妒、自私、攻击性)。本书主张,压抑阴影并不会使其消失,只会让它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出现。我们提供一套系统的探索流程,指导读者如何安全地“看见”并“接纳”这些被排斥的自我面向。接纳阴影,不是放纵它,而是理解它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合理性,从而将其整合进更完整、更具适应性的自我结构中。 二、内疚与羞耻的桎梏:释放过去的枷锁 内疚(Guilt)通常指向“我做错了某事”,而羞耻(Shame)指向“我本身就是错的”。羞耻感是自我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毒素,它使人退缩、隐藏、拒绝被爱。本书将区分这两种情绪,并提供基于“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的疗愈路径。核心在于,学习用对待一个受苦的朋友的温柔与理解,来对待此刻正在挣扎的自己。 三、意义的重构:从“为什么是我”到“我能做什么” 人生中的苦难与创伤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探究创伤的成因”转向“创伤后的成长与意义建构”。我们不是要美化痛苦,而是要学习如何在既定的生命剧本中,找到新的叙事角度。通过重新书写我们对自身经历的理解,将“受害者”的身份标签,逐步转化为“幸存者”和“建设者”的角色。这是一个漫长、需要耐心的过程,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深沉的内在平静——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全然接纳。 结语:行走在不确定的世界里 情感的探索永无止境,如同生命本身。这本书期望成为你旅途中的一面清晰的镜子,而非提供一张标注清晰的地图。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消灭所有痛苦的情绪,而在于有勇气、有能力,带着你的全部——你的爱、你的恐惧、你的缺陷与你的潜能——去真实地、完整地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阅了好几本书,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朋友推荐了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这本书,但单从它的名字和朋友的描述中,我就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都在寻觅爱,可有时候,这份爱却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了甜蜜的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声直击心灵的呐喊,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隐秘的角落。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人,会渐行渐远,甚至反目成仇?为什么那些我们倾注了所有情感的关系,最终却遍体鳞伤?是沟通的缺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我们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恐惧和依恋?这些问题,我想《为何爱会伤人》或许能为我一一解开。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答案,更期待着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爱,理解关系,从而以一种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感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一次关于爱与被爱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几天,我沉浸在一本名叫《为何爱会伤人》的书籍当中,虽然还未完全读完,但其中一些观点已经让我醍醐灌顶,仿佛拨开了笼罩在我心中的迷雾。书里深入剖析了许多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常见的困境,比如那些令人窒息的控制欲,或是常常被误解的边界感缺失。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讨好型人格”的论述所吸引,这简直就是我自己的写照!我一直以来都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同和价值感,却常常在付出之后感到失落和委屈,甚至将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对他人的怨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模式是多么具有破坏性,它不仅无法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更是在不断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它提醒我,真正的爱,应该是建立在自我价值感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寄生在别人的评价里。这种顿悟让我既感到一丝心痛,因为认识到自己过往的很多行为都是在伤害自己,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感,因为我终于找到了改变的方向。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灵魂的读物,而《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惊喜。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关于爱与被爱的纠结,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被抛弃感”的探讨,这种感觉,似乎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包括我自己。我们总是在害怕被抛弃,所以会做出一些看似在乎对方,实则是在绑架对方的行为。书中引导我去反思,这种被抛弃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是童年经历?是过往的创伤?还是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这种深度的自我审视,虽然过程可能有些痛苦,但却让我看到了通往内心平静的曙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他人的肯定,而是源于对自己的接纳和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如何真正爱自己、爱他人的深刻启迪。

评分

近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我们认为深爱的人,有时反而会成为我们最大的痛苦来源?在翻阅《为何爱会伤人》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倾诉对象。书中对于“情感勒索”、“依赖性人格”等概念的解读,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为,爱就是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过度的付出和牺牲,有时候恰恰是一种绑架,是对自我和他人的不负责任。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常常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很多时候是被原生家庭的模式所塑造,我们带着过去的伤痛,在新的关系中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本。这种洞察力,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感情经历,那些反复出现的争吵、误解和失落,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脉络。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解读,更像是为我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能够照见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发现的阴影,并一步步地走向疗愈。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表层,认为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好好沟通,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然而,《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深刻而又直白的方式,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探讨“如何爱”,更是深入挖掘“为何爱会伤人”的根源。我发现,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对我触动尤其大。我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害怕被拒绝或是不想引起冲突,而轻易地模糊自己的界限,将别人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或是允许别人侵犯我的空间。久而久之,这种“没有边界”的状态,让我感到疲惫不堪,却又找不到原因。这本书让我明白,清晰的边界感,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维系健康关系的关键。它让我意识到,学会拒绝,学会说“不”,其实是一种爱自己的表现,也是一种成熟的爱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