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频流量分析与QoS管理
定价:45.00元
作者:黄天云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647142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视频流量分析与QoS管理》提供了对视频流量进行模拟和性能分析的一般化方法,以及保证IP上视频流传输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视频流量分析与QoS管理》研究了常见的视频流量模型、典型的视频流量管制和整形算法,以及速率—失真理论在流视频传输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MPEG—2的分层编码、MPEG—4的基于对象体系结构,以及MPEG—4精细粒度可扩展编码FGS的优化传输方案和调度策略。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天云,男,1973年生,教授,博士。1999年6月于重庆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3月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后参研多项省部级项目。主要从事流媒体传输与数字媒体适配等方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目前已先后在《计算机学报》、《Journal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Electronics》、《ComputerCommunications》等外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以作者身份发表20篇学术论文,其中近10被EI收录、2篇被SCI收录。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原本分散在不同技术文档和标准草案中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高效的整合与重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网络知识都需要横跨传输层、网络层、应用层,信息散落得非常厉害,理解起来事倍功半。然而,这本书却像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所有的流量分析工具、管理策略、性能指标都被精准地定位在这个坐标系上,让读者能够一眼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作者在引入性能度量指标时,也做得非常到位,他没有满足于介绍标准的KPI,还深入探讨了“用户感知”和“业务体验”这些更抽象但更重要的非功能性指标如何量化,并将其与底层的技术参数挂钩。这种自上而下,再由下至上贯穿始终的逻辑链条,使得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变得极其顺畅自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色彩搭配,一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份量十足的专业气息。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虽然不直接涉及技术细节,但那种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深刻洞察力,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内页和书脊也没有丝毫松动,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再说说字体和排版,清晰度极高,间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作者在章节标题的设计上也颇具匠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引导性,让人在浏览目录时就能对全书的脉络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讲,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阅读空间的格调。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也反向印证了内容质量的可靠性,让人对内部知识体系的构建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迷人,它在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叙事节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常常会先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背景”,将我们带入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困境中,然后再层层剥茧地展示解决方案。这种叙事结构,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算法推导过程,也变得富有张力和悬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QoS保障机制时所采取的那种对比分析手法,他并没有简单地宣布哪种方案是“最好”的,而是详细剖析了每种方案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和业务负载下的优劣势,这体现了一种成熟的、辩证的学术态度。这种不偏不倚、深入剖析本质的态度,对于需要做出关键技术选型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套用公式,而是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系统设计师那样去思考问题。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试图从这本书的某个角落找出那种让人感到“空洞”或者“水词”的部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它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瑞士军刀,每一页、每一个公式、甚至每一个图表,都紧密地服务于它所要阐述的核心理念。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的网络协议栈时,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用了很多非常贴近实际部署场景的案例来辅助说明,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特别是关于流量整形和拥塞控制那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一个资深网络架构师的旁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业界大牛们才会注意到的微妙差异和权衡取舍。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经验的提炼和智慧的沉淀,让人读完后,不仅仅是“知道”了,更是“理解”了背后的设计哲学。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前沿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成熟技术的罗列上,而是留出了相当的篇幅来探讨未来网络架构中可能遇到的新型挑战,比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环境下的流量调度难题,或者5G切片带来的复杂性。这种对“未来已来”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教材范畴,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图的入门指南。作者对于新兴技术的讨论,并非是盲目的追捧,而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审慎的分析和推测,指出了潜在的瓶颈和研究方向。这对于我这种既要处理日常运维工作,又要思考技术演进路径的读者来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启发和研究切入点。它让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库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与行业的发展保持着同步甚至略微超前的节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