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论与编码(高等学校教材)
定价:29.50元
作者:徐家品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403160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应广大师生的要求,编者结合这些年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科研体会,在已使用6年的《信息论与编码》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徐家品编著的《信息论与编码》共8章,括香农信息论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结论;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纠错原理、方法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等内容。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充实了信息理论特别是编码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应用。内容涵盖了通信中有关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内容提要
徐家品编著的《信息论与编码》着重讲授以经典信息论内容为主的信息论基础;信息论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的内容;香农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信息熵、信道容量和信息率失真函数以及与之对应的定理;解决信息传输系统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三类编码;网络信息论与网络编码。本书围绕信息传输系统这一工程应用背景,特别强调概念阐述清楚、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逻辑关系上,力求通过建立信息与编码理论的分析方法,在写法上条理清楚,实例丰富翔实,注意循序渐进、难度适中,并注重理论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作用,引导读者理解信息论与编码的基本方法,培养抽象分析能力和系统工程概念。本书在体系结构上力求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内容安排注重体现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每章后配有习题。《信息论与编码》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不同专业可根据不同的学时数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本书也可以作为信息、通信、电子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1.1 信息的一般概念 1.1.2 信息的特点和性质 1.1.3 香农信息的定义 1.2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研究的内容 1.3.1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研究对象 1.3.2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的研究范畴第2章 信源及信息测度 2.1 信源的分类及数学模型 2.1.1 信源的分类 2.1.2 单符号离散信源的数学模型 2.1.3 多符号离散信源 2.1.4 连续信源及波形信源 2.2 信息的度量——信息熵 2.2.1 无条件概率、联合概率与条件概率 2.2.2 自信息 2.2.3 互信息 2.2.4 信息熵 2.2.5 各熵之间的关系 2.2.6 信息熵的基本性质及定理 2.2.7 平均互信息及其特性 2.3 多符号离散平稳信源 2.3.1 消息序列的熵 2.3.2 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模型 2.3.3 离散平稳信源的信息熵和极限熵 2.3.4 马尔可夫信源的信息熵 2.4 信源的相关性与冗余度 2.4.1 信源的相关性 2.4.2 冗余度 2.5 连续信源的熵和互信息 习题第3章 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1 信道的分类及其描述 3.2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2.1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概念 3.2.2 一般单符号离散信道的一些概率关系 3.3 信道容量及其计算方法 3.3.1 信道容量的定义 3.3.2 无噪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3.3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3.4 准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3.5 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4 多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5 离散无记忆扩展信道的信道容量 3.6 组合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6.1 独立并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6.2 串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3.7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习题第4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 4.1 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 4.1.1 信源编码 4.1.2 信源编码的码字类型及码树 4.2 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的特点 4.2.1 定长信源编码定理 4.2.2 变长编码的特点 4.2.3 变长编码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3 信源编码定理 4.3.1 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定理 4.3.2 统计匹配码 4.3.3 克拉夫特不等式 4.4 变长编码方法 4.4.1 香农—费诺—埃利斯码 4.4.2 费诺编码 4.4.3 霍夫曼码 4.4.4 游程编码 4.4.5 算术编码 4.4.6 通用编码 习题第5章 信道编码 5.1 信道编码定理 5.1.1 信道与差错 5.1.2 差错概率与译码规则 5.1.3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5.2 信道编码及其基本原理 5.2.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5.2.2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5.3 线性分组码 5.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5.3.2 线性分组码生成矩阵和一致监督矩阵 5.3.3 线性码的检错、纠错能力 5.3.4 汉明码 5.3.5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 5.3.6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5.4 循环码 5.4.1 循环码的基本概念 5.4.2 循环码的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 5.4.3 循环码的编码 5.4.4 循环码的译码 5.4.5 自动请求重传方式(ARQ) 5.4.6 循环码的捕错译码和大数逻辑译码 5.4.7 BCH码和RS码 5.5 卷积码 5.5.1 卷积码的编码原理 5.5.2 卷积码的描述 5.5.3 卷积码的编码 5.5.4 维特比译码 5.6 级联码、交织码及TCM码 5.6.1 级联码 5.6.2 交织码 5.6.3 TCM码 5.6.4 前向纠错方式 5.7 Turbo码 5.7.1 Turbo码编码器 5.7.2 Turbo码译码器 5.8 LDPC码 5.8.1 LDPC码的定义及其描述 5.8.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5.8.3 LDPC码的构造 习题第6章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 6.1 失真度和平均失真度 6.1.1 失真度 6.1.2 平均失真度 6.2 信息率失真函数及其性质 6.2.1 信息率失真函数 6.2.2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 6.3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参量表述及其计算 6.4 二元信源和离散对称信源的只(d)函数 6.4.1 二元对称信源的R(D)函数 6.4.2 离散对称信源的R(D)函数 6.5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6.5.1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6.5.2 高斯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6.5.3 连续信源R(D)函数的参量表述及其计算 6.6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 6.6.1 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 6.6.2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的应用 6.7 标量量化编码与矢量量化编码 6.7.1 均匀量化 6.7.2 优量化 6.7.3 矢量量化编码 6.8 语音压缩编码 6.8.1 波形编码基本原理 6.8.2 参量编码 6.8.3 混合编码 6.9 图像压缩编码 6.9.1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及JPEG标准 6.9.2 活动图像压缩编码 6.9.3 H.26x建议 6.9.4 MPEG标准 习题第7章 网络信息论与网络编码初步 7.1 网络信息论概述 7.1.1 网络信息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7.1.2 网络信息论的应用 7.2 网络的信道容量 7.2.1 多址系统 7.2.2 广播信道 7.2.3 相关信源的多用户信道问题 7.3 无线信道 7.3.1 信道模型 7.3.2 圆对称复数高斯矢量 7.3.3 MIMO高斯信道容量 7.4 网络编码技术 7.4.1 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 7.4.2 线络编码 习题第8章 通信系统的保密与安全 8.1 密码系统和密码体制 8.1.1 密码体制的基本组成 8.1.2 密码编码和密码分析 8.1.3 经典密码体制 8.1.4 安全保密性与性 8.2 对称加密体制 8.2.1 数据加密标准DES 8.2.2 DES密码的演化设计 8.3 公开密钥密码 8.3.1 单钥密码体制存在的问题 8.3.2 公开密钥的一般原理 8.3.3 RSA体制 8.4 认证技术 8.4.1 消息认证系统 8.4.2 消息认证码和消息认证 8.4.3 身份认证 8.4.4 数字 8.5 认证鉴权与加密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8.5.1 GSM系统的认证鉴权与加密 8.5.2 WCDMA系统的认证鉴权与加密 8.5.3 CDMA2000系统的认证鉴权与加密 习题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注意到作者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精妙的取舍。一方面,它覆盖了信息论和编码领域的核心经典内容,确保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基础的扎实性;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将篇幅浪费在那些已经被新的技术范式取代的过时算法上。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掌握现代通信和数据压缩技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学习路径。例如,在讨论信道编码时,它对现代迭代译码的思想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并且对这些复杂译码过程的收敛性和性能边界进行了清晰的分析,这在一些老旧的教材中是难以找到的深度。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组织,证明了编著者在学术前沿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长,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一份实用的现代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体现在它对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没有沉溺于纯粹的数学抽象,而是时刻不忘提醒读者,这些优美的数学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通信和数据存储中发挥作用的。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应用案例,比如香农的限度如何在实际系统中被逼近,各种经典编码(如霍夫曼、L-Z、卷积码等)的实际编码过程和效率对比分析,都描述得非常具体。这些案例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到算法的层面,展示了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细节的。这种“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么做”的结合,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公式记忆,而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读者在读完一章后,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思考如何用这些工具解决具体工程问题,这比单纯通过习题集来检验学习效果要有效得多。
评分这本教材的排版和装帧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感觉很舒服。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内页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字迹饱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图表绘制得极为精美和准确,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逻辑流程图都能够一目了然,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至关重要。很多理工科教材往往在视觉呈现上敷衍了事,但这本教材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足见编者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每一章的标题和章节结构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目录的层次感分明,方便读者快速定位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即便是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版式设计感受到一种结构化的引导,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耐心梳理着知识脉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相对愉悦。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逻辑推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和定义,而是建立了一个非常稳固且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概念“切片”处理,从最基础的概率论和信息度量开始,逐步过渡到信源编码、信道编码,最后触及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每一步的衔接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不会让人产生“为什么突然跳到这里”的困惑。特别是对熵(Entropy)的引入和阐述,它没有急于给出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先从信息论的哲学层面和实际意义上进行了深入的浅出地剖析,让人立刻能抓住其核心思想。这种由浅入深、注重直觉培养的叙述方式,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但求知欲强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同行教材中常见的“一步登天”的弊病,真正做到了对初学者友好,对深入研究者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阅读体验中,教材后部的附录和习题部分的设计尤其值得称赞。通常教材的习题往往是机械重复的计算,让人倍感乏味。然而,这本教材的习题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它们巧妙地服务于章节的知识点巩固,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更棒的是,书中似乎还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的建议或更深层次的思考题,这些内容真正体现了“工具书”的价值,而非仅仅是课堂讲义的简单复制。对于自学者而言,能够从这些引导性的材料中发现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此外,书后提供的索引也做得非常细致到位,查阅特定术语或公式时,能够迅速定位,这大大提高了复习和查找的效率,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工具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