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张国平 9787308165761

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张国平 978730816576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大麦
  • 种质资源
  • 遗传育种
  • 作物科学
  • 农业科技
  • 生物技术
  • 植物遗传学
  • 作物改良
  • 张国平
  • 9787308165761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5761
商品编码:295468573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定价:168.00元

售价:122.6元,便宜45.4元,折扣72

作者:张国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3081657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国平、李承道编著的《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英文版)(精)》系统介绍了大麦种质资源研究的新进展,详细介绍了食品大麦和啤酒大麦品质的提高与种质利用;重点介绍大麦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研究的新研究,包括干旱、盐性和铝毒性酸性土壤、洪涝及霜冻等;还介绍了基因测序技术及其潜在的应用的新进展,包括提高产量和以及改良环境耐候性基因的技术等;特别介绍了具有更多遗传多样性及更高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野生大麦(如我国西藏野生大麦),为大麦育种相关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目录


1 Domesticatioand Improvement of Cultivated Barley n
1.1 Origiand Domesticatioof Barley n
1.2 Distributioand Growth Habitats of Wild Barley n
1.3 Environmental Adaptatioof Wild Barley n
1.4 Utilizatioof Wild Barley iBreeding n
References n
2 Malting Barley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Germplasm Utilization
2.1 Introduction
2.2 Germplasm Foundatiofor Two-Row Malting n
2.3 Screening for Malting Quality n
2.4 Integratioof Markers into Screening for Malting Quality n
2.5 Scald Resistance Mark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2.6 Utilizatioof Some Barley Germplasm n
2.7 Germplasm and the Future n
References n
3 Food Barley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Germplasm Utilization
3.1 A Brief History of Barley Foods n
3.2 The Renaissance of Barley Foods iWesterCulture n
3.3 The OregoState University Case Study n
3.4 Products: a Decisioto Embrace a Whole-GraiRather thaa'Extractive' Model n
3.5 Product Development n
3.6 Quality Evaluations n
3.7 Beyond Streaker n
3.8 Conclusions n
Acknowledgments n
References n
4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Salt-Tolerant Barley Germplasm n
4.1 Introduction
4.2 Physiologic Responses of Barley to Salt Stress n
4.3 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Mechanisms of Salt Tolerance iBarley n
4.4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Salt-Tolerant Barley Germplasm n
References n
5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Drought-Tolerant Barley Germplasm n
5.1 Introduction
5.2 Drought Tolerance Assessment n
5.3 Physiological Bases for Drought Tolerance iBarley n
5.4 Geics and Mechanisms of Drought Stress Tolerance iBarley n
5.5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Drought-Tolerant Barley Germplasm n
References n
6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Waterlogging-Tolerant Barley Germplasm n
6.2 Introduction
6.2 Adverse Effects of Waterlogging or Submergence Stress n
6.3 Morphological Strategies for Low-OxygeEnvironment n
6.4 Molecular Mechanisms n
6.5 Metabolism and Signalling Network iResponse to Waterlogging and Submergence n
6.6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Barley Geic Germplasm with High Waterlogging Tolerance n
References n
7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Aluminum-Tolerant Barley Germplasm n
7.1 Introduction
7.2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Barley to Aluminum Stress n
7.3 Mechanisms and Geics oral Toxicity Tolerance iBarley n
7.4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Aluminum-Tolerant Barley Germplasm n
References n
8 Frost Tolerance and Geic Improvement iBarley n
8.1 Introduction
8.2 Environments n
8.3 Frost Management n
8.4 Methods of Screening n
8.5 Genotypic Variatiofor Frost Tolerance iBarley n
8.6 Ge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rost Tolerance iBarley n
8.7 Summary n
References n
9 Exploratioand Utilizatioof Geic Diversity Exotic Germplasm for Barley Improvement n
9.1 Overview of Barley Origin
9.2 Geic Diversity iBarley n
9.3 Barley Uses n
9.4 Yield-Limiting Factors iBarley n
9.5 Exotic Barley Germplasm for Improvement n
9.6 Exploring Barley Geic Resources n
9.7 What Limits Use of Exotic Barley Germplasm iBreeding Programs? n
9.8 Summary n
References n
10 Improvement of Yield and Adaptatioby Manipulating Phenology Genes n
10.1 Introduction
10.2 Barley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Yield n
10.3 Control of Barley Development n
10.4 Phenology and Adaptation: Matching Crop Phenology to Growing Conditions iAustralia n
10.5 Manipulating Developmental Phases for Further Yield Improvement n
10.6 Conclusions References n
11 Next-GeneratioSequencing 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Barley Geics and Breeding n
11.1 Introduction
11.2 Barley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s n
11.3 Next-GeneratioSequencing Technology n
11.4 Next-GeneratioSequencing Applications n
11.5 Conclusions n
References n
Index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植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聚焦作物遗传改良的创新路径 导读: 本书系统梳理了当代植物育种学的前沿理论、核心技术以及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关键应用。内容涵盖从基础的遗传学原理到尖端的基因编辑技术,旨在为专业研究人员、育种工作者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一本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参考手册。 --- 第一部分:植物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第一章 遗传学原理在育种中的核心地位 本章深入剖析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在复杂农作物性状分离与组合中的应用与局限性。重点阐述了数量遗传学的基础模型,包括加性效应、显性和上位性对表型变异的贡献分析。详细讨论了群体遗传学概念在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交衰退等育种策略制定中的指导意义。此外,内容也涉及细胞遗传学的最新进展,如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创制新种质资源中的作用。 第二章 传统育种技术的革新与优化 回顾了经典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以及系谱法在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改良中的成功案例。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细的田间设计(如区组设计、拉丁方格设计)和统计分析,提高选择效率,减少环境误差。本章详细探讨了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双单倍体育种、三交组合育种等技术手段,加速优良杂种的固定和应用。特别关注了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对耐逆性状进行传统聚合的复杂育种路径。 第三章 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本章详细介绍了全球范围内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网络与策略,包括野生近缘种的野外考察、采集与低温保存技术。重点阐述了描述性、生理生化性和分子标记性状的系统评价方法。内容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异源多倍体诱导、染色体工程等远缘杂交技术,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引入野生作物的优良基因,为作物遗传改良开辟新的基因库。 --- 第二部分: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驱动的现代革命 第四章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的深入应用 本章全面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脉络,从RFLP、RAPD到SSR、SNP的演进。系统讲解了如何利用高密度分子标记图谱定位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QTLs)和候选基因。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和实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策略,尤其是在选择隐性或难以表型的性状(如抗病性、品质性状)时,MAS如何显著缩短育种周期。内容还包括连锁不平衡(LD)衰减速率在不同作物群体中的差异性研究。 第五章 全基因组选择(GS)的理论模型与实践 作为现代育种的颠覆性技术,全基因组选择(GS)被本章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深入解析。详细介绍了GS的两种主要预测模型:基于系谱的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与基于SNP标记的基因组选择模型(如Bayes方法、RR-BLUP)。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参考群体(Reference Population)和预测群体(Prediction Population),并讨论了高密度基因型数据(如GBS、SNP芯片)对GS准确性的影响。内容也覆盖了GS在不同世代的迭代应用,以实现遗传增益的持续积累。 第六章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作物改良中的前沿突破 本章聚焦于CRISPR/Cas系统及其变体(如Base Editing, Prime Editing)在精确育种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分子机制、递送系统(如农杆菌介导、基因枪法)的优化,以及在定点诱导目标基因失活、修饰或替换方面的能力。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定向改良作物的营养品质(如脂肪酸组成、维生素含量)、环境适应性(如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强抗逆性)以及形态结构(如株高、分蘖角度)的实例。同时,对基因编辑产品的安全性和监管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 --- 第三部分:大数据、表型组学与智能育种 第七章 农作物表型组学:从基因型到精确表型的桥梁 表型组学是连接基因型与环境的“黑箱”的关键。本章介绍了高通量表型组学(High-Throughput Phenotyping, HTP)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无人机(UAV)、地面移动平台(UGV)搭载的多光谱、高光谱、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技术。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自动化、非破坏性地获取作物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冠层温度、水分胁迫指数等复杂表型数据。 第八章 育种信息学与大数据集成 现代育种依赖于海量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本章探讨了育种信息学(Breeding Informatics)的核心框架,包括基因型数据、表型数据、环境(G×E)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与集成平台(LIMS)。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和应用多环境试验(MET)数据库,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处理高维异构数据,进行更精确的表型性状预测和育种决策支持。 第九章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未来展望 本章展望了人工智能(AI)在育种流程中的终极整合。探讨了如何将GS、HTP和AI模型融合,构建“预测-试验-反馈”的闭环智能育种系统。内容涉及AI驱动的育种目标设定、最优亲本组合推荐、田间试验的最优化设计等。最后,对未来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强调了生物学洞察与计算科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不仅系统介绍了现代育种技术的理论基础,更通过大量国内外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前沿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加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应对全球人口增长和环境挑战带来的严峻考验。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跨越传统与现代的作物遗传改良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哦,就是那本《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张国平老师写的。拿到手之后,第一感觉是厚重,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总让人觉得里面蕴含着不少知识。我平常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就是平时看一些农业相关的报道,对粮食作物总有点情怀。大麦,感觉是个挺接地气的作物,不像小麦、水稻那样被大众熟知,但它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而且用途也很广泛,从酿酒到饲料,再到食物本身。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一定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尤其“种质资源”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研究价值,感觉像是挖掘宝藏一样。不知道里面会不会讲到一些野生地的大麦,或者一些古老的地方品种,它们的基因里可能藏着对病虫害的天然抗性,或者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能把这些宝贵的“基因宝库”利用起来,那对于改良现代大麦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绝对是意义非凡的。我特别想知道,在“创新”这个环节,张老师他们是怎么做的?是不是用到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比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或者是基因编辑技术?这些现代科技的介入,肯定能让大麦的育种过程更加高效和精准。这本书,就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大麦世界的大门,让我一窥这个作物背后蕴含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次拿到手的是张国平教授的《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我平时虽然不是直接从事农业科研,但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大麦,在我心目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它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也是许多工业产品(比如啤酒)的原料,其在全球农业版图中的地位不容小觑。而“种质资源”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定位非常高。它不像一本单纯的食谱或者种植指南,而是触及到了作物育种最核心的部分。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如何收集、保存和评估大麦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如何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寻找突破口,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培育出更能适应未来复杂环境、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古老的大麦品种,通过现代技术被发掘出独特的抗逆性状,最终被成功地应用于新品种的开发,从而解决了某个区域在农业生产中长期面临的难题。这本书的意义,我想不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可能为推动大麦产业的升级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思路启发。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大麦的书,叫做《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者是张国平。虽然我不是农业领域的专家,但对任何能够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的研究都非常感兴趣。大麦,作为一种在全球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其背后的种质资源研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名称就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如何在已有的种质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其有效地利用起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尽地介绍目前已知的大麦种质资源有哪些,它们的分布情况、遗传特征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很好奇“创新”体现在哪里?是否是利用了基因组学、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来挖掘那些沉睡的优良基因?或者是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实现了育种效率和品种改良的飞跃?“利用”这个词也让我充满遐想,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指导科研人员和生产者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比如培育出抗病性更强、适应性更广、营养价值更高的新品种,从而为提高大麦的产量和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做出贡献。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连接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者是张国平,ISBN是9787308165761。 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大麦的书,名字叫做《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者是张国平。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植物学研究者,但一直对粮食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扑面而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涉及到的研究领域,感觉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大麦的起源、演化,到基因多样性、优良性状的鉴定,再到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种质资源创新”的部分感到好奇。要知道,每一个品种的诞生,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和智慧,而“创新”二字,更是意味着突破和进步,这让我很好奇张国平教授是如何在庞大的种质资源库中发掘出新的潜力的,又是通过哪些创新的方法,让这些古老作物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大麦这一重要粮食作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它在未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我对书中关于“利用”的部分也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那些珍贵的种质资源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评分

收到《大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严谨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书名所吸引。作者张国平,作为领域的专家,我想他一定在这本书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一直认为,任何一项农业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对基础资源的深入了解和挖掘。大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未来应对各种挑战的基石。这本书所关注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恰恰击中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痛点。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系统地梳理和介绍大麦的基因库,包括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处于濒危状态的古老品种,以及它们所携带的独特遗传信息。更重要的是,“创新”是如何体现在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中的?是否涉及到基因组学、生物技术等前沿科学的应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和评价这些种质资源的优良性状,例如抗病、抗旱、高产、高营养价值等,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大麦新品种的培育。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在于它所指引的未来方向,如何让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真正转化为能够惠及全球农业生产的实际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