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20年品质守护,《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赵忠祥、姚晨、咪蒙、吴晓波、马伯庸等名家精粹汇集, 新锐青年的必读之书。
书名:《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
漓江年选 品质阅读 恒久收藏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选编
包装:平装
版次:1
印次:1
字数:230千字
页码:328页
印张:20.5
开本: 1/16
定价: 48元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内容简介
是时候吃药了,与鸡汤、养生、点赞、红包保持距离。 (《滚蛋吧!朋友圈》)
熟人,是资源,也是负担;是一宝,也是烦恼;能“微商”,也能“微伤”。 (《别,我跟你不熟——中国熟人社会批判》)
,定义一个富人,不是富有金钱、富有时间或富有社会资源,而是富有安全感。 (《安全课: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中国不缺钱,就缺好货,在消费这件事情上,人们只会用钱包投信任票。 (《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
2016《新周刊》,记录着2016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编辑推荐
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二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中、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名家评荐/媒体评论
《新周刊》是一所学校,他培养了很多人,他的精神在很多地方发扬光大。
央视主持人 白岩松
在我心里,《新周刊》就是中国的《Time》。
学者 于丹
我一直觉得《新周刊》就是一个小孩的形象,他童言无忌,他永葆好奇。他会追问为什么,他会在大家都对某些规则习惯于隐忍和忽视的时候,他突然说那个皇帝好像没穿衣服。
媒体人 杨澜
卖点
《新周刊》年度佳作20年出版纪念版本,风格翻新,品质依旧。记录了2016年度的热会热点话题和社会的变迁,是新锐青年、媒体同行等社会各界关注的有价值的内容。
《新周刊》是中国期刊市场上代表性和舆论推动力的杂志之一,其读者群广大且固定,微博、微信粉丝1500多万。
? 三大网站书名括号后()的一句话宣传语:
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20年品质守护,《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赵忠祥、姚晨、咪蒙、吴晓波、马伯庸等名家精粹汇集, 新锐青年的必读之书。
目录
1 滚蛋吧!朋友圈
4 中国式网络社交批判
8 朋友圈各阶层分析报告
24 “毒舌女王”咪蒙:颤抖吧,朋友圈!
27 辛巴:我为什么退出200多个微信群?
31 刘铮:用朋友圈玩艺术
32 谢谢,我不想看“10万+”
37 对抗碎片,精简社交
39 关掉手机,去湖心亭看一场雪
42 美好生活只在朋友圈里
47 别,我跟你不熟——中国熟人社会批判
51 未被熟人伤害不足以语人生
55 半熟社会辞典
58 熟人比陌生人更危险
63 “国民老公”和他的粉丝们
67 只有隔壁老王才会给所有人点赞
70 装熟是名利场的通行证
73 邹振东:为什么不要随便叫人“老公”?
77 马伯庸:“关你屁事”“关我屁事”解决了世上大多数的事
80 其实更爱陌生人
83 中国人掏空报告
87 不要加班!让我瘫一会儿
91 亚健康的“骆驼祥子”
96 本应互相安慰,却成了互相拖累
100 没有比刚休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了
105 滥社交无异于谋财害命
109 话题越沉重,表达越轻松
116 闲适不等于颓废与堕落
121 安全课: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124 给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128 人类安全简史
131 的安全课是父母有能力离开
134 逃离抑郁,走出孤岛
138 中国女人为何缺安全感?
141 宁愚勿蠢,待着不动也比瞎锻炼强
145 越自信的人越容易上当
149 到底要有多少钱才有安全感?
151 你必须要有个人安全知识体系
157 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
160 廉价的复仇
165 廉价团做一回旅行乞丐
167 快时尚:“一水就扔”的血与泪
170 剁手节:人生就是一场买家秀
173 花总卧底东莞做普工
175 吴晓波:为什么我们要反对×丝经济?
178 日本职人:他们不生产商品,他们传承生活
184 中国不缺钱,就缺好货
187 吃瓜群众进化史
190 我是吃瓜群众我怕谁?
194 中国围观进化史
199 吃瓜经济学:从情怀营销、粉丝营销到恶搞营销
202 吃瓜群众的10张面孔
209 马薇薇:镇定,从本质上看待围上来的人
212 平庸时代没有公共知识分子
213 彭凯平:吃瓜群众是心理弱势的三无人员
219 大城市的异乡人
222 中国外省青年白皮书
228 外省青年为何没有归属感?
231 驻马店青年:金融精英闯荡上海滩
235 如何辨别一个人的“城籍”?
239 有一种优越感叫“我是本地人”
243 中国外省青年奋斗史:天堂向左,城市向右
248 让每个青年享有追梦的自由
251 人类凶猛,动物温柔
254 人类凶猛,动物温柔
259 人类理想的《疯狂动物城》
263 赵忠祥:说了35年动物,还没说过瘾
266 Kumamon:日本首富是只笨萌熊
269 沈石溪:人类有兽性,动物有人性
272 姚晨:八顿是我家个孩子
274 博物君:观察自然能让人谦卑
277 被城市圈养的人类
282 城里有群动物公民
284 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
289 直播成瘾
292 网剧、网综压倒电视机?
295 无聊化生存
298 喜剧的狂欢与综艺咖的诞生
303 全民直播进化论
308 不差钱和IP,就差好编剧
313 李黑帅:用“十级”重庆话直播中国生活
315 被热播剧重新定义的十个学科
318 老电视人如何搞定新网民?
精彩书摘
“毒舌女王”咪蒙:颤抖吧,朋友圈!
文/阿饼
毒舌是咪蒙的一贯风格,一篇《致贱人》让她被指责为“心机婊”。“现在只要有人骂人,就会说你咪蒙看多了吧。”咪蒙感慨如今朋友圈里朋友越来越少,朋友圈越来越像工作圈、营销圈。
2月的,微信朋友圈里清一色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成功拿下奥斯卡影帝的公众号文章。这种对热点的同题作文让各路“公号狗”拼到脑子冒烟,即使是咪蒙这样的“100万+”大 V也不能免俗。
“小李子那个没写好,我觉得快疯了,算了,输了就输了吧。”咪蒙并不太满意自己的这篇文章,但粉丝留言还是挺她:“刷了的小李子,就这篇励志。看得我好燃。”“奥斯卡结束后,看了那么多关于小李子的文章,数这篇标题我喜欢。”终这篇《小李子,恭喜你,终于从段子手界到了鸡汤界》的点赞数超过了5000个。
当大多数公号还在为“10万+”阅读量铆劲儿时,咪蒙透露,通常自己的推送发出来,20分钟左右就能上“10万+”,平均阅读量在40万—60万,而每篇文章在朋友圈里被收藏转发的后台数据“一般都有十几万,高的有100万”。就这样,咪蒙成了现象级的朋友圈“屏霸”。
“咪蒙牌鸡汤”的推送,开头结尾总会奉上一些金句:“很多东西,你只有得到它,才能真正地它,甚至不屑它”、“爱的单身狗,有一份爱情等待你签收”、“的爱情,一定是对等的”……深谙“10万+”之道的咪蒙,在推送的同时就已经帮读者把转发的理由想好了。
朋友圈是咪蒙的新媒体阵地, 2015年年初,她创办了名为“万物生长”的影视公司,拍了以朋友圈为题材的网络喜剧《颤抖吧!朋友圈》。她说:“我一直想做一些能反映当下生活方式的东西,就拿奥斯卡来说,如果那一年的大奖是颁给《社交网络》而不是《国王的演讲》,那么对于50年、100年后的人来说,他就可以看到当时那一年的人的生活状态。”
这部投资仅4000元、演员全是自己人、零片酬上阵、场地道具都靠跟朋友蹭的10集网络喜剧,点击量每集1300多万,数据并不算漂亮,但在咪蒙预料之中。
正如“万物生长”公司后来停止了生长一样,咪蒙所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成为这部低成本、小制作网剧的成败关键。作为一个从报纸专栏时代一路写博客和豆瓣杀出来的作家,她知道怎么在短的时间抓取公众稀缺的注意力。在这个围绕朋友圈的剧本里,她发起很多会让大家都有共鸣的话题,比如“当我们点赞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如果朋友圈有一个测谎仪,你会说什么”、“我们的朋友圈与 PS 人生”。她总结失败的原因:“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觉得朋友圈这个题材很好,我周围朋友看到这个剧就说,是啊,你的制作真的很烂,你的表演也很烂,整个制作都很low,但精神还是好的,每个人都会觉得跟自己有关。只是我们的技术跟不上我们的选题,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公号上做起来这么顺,而视频这一块还是会有很大欠缺。”
“拯救众人的不开心”始终是门大生意。经历了创业失败,咪蒙说“终于有空闲”做公众号。2015年9月15日,她以一篇《女友对你作?你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强势攻占朋友圈,之后《致贱人》《致 low ×》系列文章篇篇都成为朋友圈的热议话题。
咪蒙近一篇《减肥对外貌改变有多大?比整容还猛啊!》,之内超过 500 万人阅读。“根据以往经验,在写这个题时我就知道这篇会是‘’,但没想到火成这样。减肥确实是永恒的话题。好的文章你事后来看,它一定会符合一些规律。其实每一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种自我塑造,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在朋友圈发什么东西。每次我都会想象一个场景:这个标题的文章放到朋友圈里你会点开吗?因为你的公号其实不是写给你的订阅者看的,而是写给你的朋友圈看。”咪蒙从写作角度分析自己当上朋友圈“屏霸”的原因。她之前一篇《如何在朋友圈写出文章》,早在网络上被“公号狗”奉为圭臬。不吝分享与高频互动,是她虏获铁粉的手段之一。
《致贱人》刷爆朋友圈后,有朋友对她取消关注:“我觉得你变了,你现在迎合了大众这种充满戾气的东西。”
聊到自己的朋友圈,咪蒙当然要吐槽一番。“我对朋友圈有两个很大的感触,个是我们的朋友圈里朋友的比例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变成‘工作圈’;第二个就是朋友圈里真实的生活越来越少了,很多成了营销圈。像代购,这就是一种情感绑架。像晒娃,有时你冷不丁打开朋友圈,看到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360度拍娃的小视频就会吓一跳,那是 ET 啊!晒旅游和晒美食的朋友圈就会好一些,但图片必须好看。我近看徐静蕾的微博,她讲她在学做珠子,我突然对她转粉,我就觉得她有那么多选择,她做这些‘无聊’的事情,我觉得蛮可爱的。”
《致贱人》的火爆,不可避免地在她的朋友圈里掀起阵阵风波。有“朋友”对号入座把她取关拉黑了;有“朋友”把《致贱人》和《如何在朋友圈写出文章》两篇对照着看,然后指责她是个心机婊;有“朋友”跑来骂她“我觉得你变了,你现在迎合了大众这种充满戾气的东西”;也有粉丝@她说“现在只要有人骂人,就会说你咪蒙看多了吧”……
关于迎合大众情绪的指责,咪蒙觉得莫名其妙:“我写的都是我想说啊,写《致贱人》《致low×》的时候我就是很生气,真要装出人畜无害的样子,谁看啊?”
当然,也有朋友在她主动提出帮忙写推广文章时说:“不不不,不要浪费你的公号。”咪蒙说:“真正的朋友,从来没有麻烦过我,真的没有。”
她通常会把同篇文章分别发布在微信公号和微博,然后观察两边的回复反应:一边是《新闻联播》式的赞美与肯定(1%的负面评论),一边是排山倒海式的无理谩骂(50%的负面评论)。
她比较两者说:“我觉得以熟人为基础的朋友圈会激发人善的一面,陌生人社交的微博会相对激发人恶意的一面。我觉得微博和微信加起来才是人性,它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善和恶的两面。”
毒舌、情绪强烈是咪蒙一贯的表达风格。比如过度谈论自己的小孩就是没修养、母爱很可怕,这些文章写了不是一次两次,“我自己有时候回头看我的微博,都觉得我说话真是够狠的。尤其是在朋友圈,其实大家都是要表态和站队的,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标题你是不会转的——‘这件事情我觉得要分两面来看’”。聊天时,无论话题是什么,她总能联系上公号内容的写作。
内容领域本就不存在红海一说,粉丝量上来了,广告商纷至沓来。近半年的时间,咪蒙缓解了现金流的压力,不仅挽救了创业的公司,顺带还厘清了接下来的创业模式。
“我真的是度过了一段蛮艰难的时间,所以我自己现在写文章接地气了,正因为这样,我才写了很多让大家觉得有共鸣的东西。我现在对时间充满了敬畏,对专业充满了敬畏,对勤奋这件事充满了敬畏,这几个大众价值标准,是朋友圈的普世价值,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
作为一本《新周刊》的合集,我深知它的内容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的生活方式分享。《新周刊》一直以来都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犀利的评论著称,他们的年度佳作,更是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2016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经济的起伏、科技的进步、价值观的碰撞,都在悄然重塑着每个人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那个时期最鲜活的社会脉搏,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解读,折射出“中产”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探索与成长。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让我们理解,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好生活”。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富足、价值感的实现,以及与社会和谐共存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的深入思考,并鼓励我们积极地去拥抱变化,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评分拿到这本《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我第一时间翻阅的,是吴晓波先生的文章。2016年,正是他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企业家精神的解读最受瞩目的时期。我记得当时,“焦虑”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章和对话中,尤其是对于创业者和职场人士而言,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突破口,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吴晓波的文字,总有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他善于将宏观的经济趋势与微观的企业实践相结合,为我们提供清晰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期待这本书中,他能对当时中国的消费升级、新经济模式以及传统产业的变革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尤其是那些影响“中产”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驱动因素。同时,我也想看看,在那个阶段,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是否已经开始从物质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我希望他的观点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潮流裹挟,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和定义自己的未来。
评分姚晨的名字出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让我眼前一亮。2016年,她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作为公益大使的身份,以及她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我记得当时,社会上对很多公共议题的讨论都非常激烈,女性权益、环境保护、儿童教育等等,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我非常好奇,姚晨在这本杂志中,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中产好生活”?她的文字是否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我期待她能分享一些她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用她的影响力,唤醒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改善社会环境的行动中来。对于我来说,“中产好生活”不仅仅意味着个人的富足,更应该包含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关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体现出这一点,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好生活”,是能够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并为之付出努力的生活。
评分咪蒙,这个名字在2016年无疑是最具争议也最受关注的公众号写手之一。她的文章总能精准地戳中大众的痛点和痒点,以一种近乎“毒舌”的方式,解读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情感困惑。所以,当我看到她出现在《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这本书中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她那些犀利、直接、充满共鸣的文字。我非常期待她在这本书里,能用她一贯的风格,来剖析“中产”人群在面对生活压力、情感关系、职业发展时的真实困境和内心挣扎。她是否会揭示那些隐藏在“体面”生活下的焦虑和不甘?她是否会提供一些“接地气”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出口?我希望她的文字能触动那些平时不愿承认的脆弱,让我们敢于面对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从中找到力量。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过和她文章里描述过的相似的感受。
评分这本《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的封面上,那些熟悉的名字——赵忠祥、姚晨、咪蒙、吴晓波——瞬间勾起了我作为资深《新周刊》读者的好奇心。我至今还记得2016年时,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对“中产”的迷思和焦虑,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追逐那个模糊不清的标签。当时,我也和许多人一样,对这个概念感到困惑,既想靠近,又怕被定义。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合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切片,记录了那个时期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变迁的观察,以及在各种声音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挣扎。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中产”这个概念背后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生活方式的样本。我希望它能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理解,真正的“好生活”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与物质占有挂钩,还是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自由息求?我希望这些作者们,能够用他们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个体应该如何安顿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踏实与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