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校教育
定价:20.00元
作者:(英) 夏洛特·梅森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80234876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英国教育家,“家庭学校”(Homeschool)创始人,“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一直在为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而勤奋工作,并在实践基础上,勤奋笔耕,*终形成了此套《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系列丛书。其核心观点,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接触中。在这套书中向父母和其他教育者传授了应该怎样给孩子实施广博的、激励的、令他们兴奋的教育。在各国教育家的努力下,她的这套丛书又回到了人间,成为人们教育孩子的指南,并在美国和欧洲兴趣一股“梅森家庭教育运动”。
这些作品对父母、教师、学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相信我们需要再度思考生命、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被生命的养料而不是锯屑所滋养。夏洛特梅森,亲爱的导师,欢迎你回来,我们的孩子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你。
——苏珊马克琳(世界教育家)
内容提要
100多年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创立了所“儿童之家”;在英国,另一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创建了“教育之家”,探索真正的人的教育。梅森是西方“家庭教育运动”发起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在当时只有富人家庭孩子才能享受在家接受教育的背景下,梅森提出了“面向所有孩子的家庭教育”,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她终身从事家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并写作了一系列教育经典,让她杰出的教育智慧流传于世。
这套书与其他儿童教育书相比,可以说是一株奇葩,因为它的题材广泛,研究翔实。梅森的教育思想强调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儿童、父母和教师等人不断学习与成长的场所。读她的书,我们能够发现自我,懂得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不断地理解自我教育。
梅森在本书中指出,在家庭内外,教育的前景模糊不清,为了使教育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所有儿童都有权接受人文教育,它基于文学和艺术。科学应作为教育的主要学科,现代语言、数学等学科必须改革,自然和手工须用于训练学生的手眼能力,儿童必须学英语,了解历史。另一方面,教育必须更加技术化和实用化。她在本书中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的原则和具体方案。
目录
作者介绍
夏洛特·梅森(1842-1923)英国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她毕生奉献于儿童教育事业之中,倡导“面向所有儿童的自由教育”理念。她写作的“夏洛特·梅森教育经典”一直成为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南。
梅森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的班戈尔,儿童时代基本是在家庭接受教育。当她16岁,母亲离世,次年父亲病故。梅森开始就读于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获得一级证书。此后来到英格兰沃辛市戴维逊学校教书。从事教学期间,她一直探索其“面向所有孩子的自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她提出这种“自由”教育理念是何等可贵!
1880-1892年,梅森开始为学生们编写系列地理教材,受到学校的欢迎。她应邀请到英格兰南部奇切斯特市的一所教师培训学院进行演讲,并在那儿呆了五年多时间。这些年她不断演讲,倡导其自由教育理念,这些演讲,促成了《家庭教育》一书的诞生。她同时创办了一本期刊《父母评论》,与父母教育联盟的成员保持联络。
1891年,梅森来到安布尔赛德,创立了“教育之家”,专门培训女教师及其他儿童工作者。父母联盟推广至全英国,并成立了父母联盟学校。更多的家长得以充分理解和运用的梅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她不断总结自己的研究与发现,写作了更多教育图书,如《父母与孩子》、《学校教育》、
《我们自己》、《性格的培养》、《通往自由教育的哲学》等,成为家长们必读的教育经典。
文摘
序言
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甚至有些许的朴素,但正是这种朴素,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实践的深切关怀。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教师专业自主权与集体反思机制”的论述。在很多教育理论著作中,教师往往被塑造成被动接受政策或被动执行课程的工具人,但这本书却将教师视为专业知识的构建者和教育情境的“解释者”。书中详尽描述了一个“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如何通过定期的、结构化的案例研讨,实现从“经验传递”到“理论构建”的飞跃。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失败案例复盘”的章节,作者鼓励教师坦诚地展示和分析那些效果不佳的教学设计,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开放的心态。这种自下而上的、注重在地化解决问题的态度,与那些高屋建瓴、空谈宏大叙事的著作形成了鲜明对比。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低声耳语,邀请我一起走进那些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教室,去体察那些细微的、影响深远的师生互动瞬间。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帮你“如何思考”你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跳出了传统的教育学内部讨论的圈子,引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批判性视角来审视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复杂张力。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教育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是深入分析了在资源固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体系如何无意识地再生产了既有的不平等。尤其在分析“隐形课程”(Hidden Curriculum)如何影响弱势群体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时,作者的笔触极为犀利和精准。他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在学校沟通模式上的细微差异的观察,揭示了那些不易察觉的文化资本的传递机制。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基于无意识偏见的筛选机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不是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张网,将制度批判、个体经验和理论模型编织在一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意义”这个宏大命题,有了一种更加复杂、更加审慎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德智体美劳”的加总,而是一个关乎社会正义与权力运作的复杂议题。
评分我读过不少关于“未来技能”的书,但这本书在探讨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方面,达到了一个我从未预期的深度。它并没有陷入“AI会不会取代老师”这种肤浅的恐慌,而是着重探讨了在算法驱动的世界里,教育如何保护和培养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核心人性特质——比如共情、想象力、道德判断。书中关于“数字素养”的定义被大大拓宽了,它不再是简单的使用软件工具,而是一种批判性地理解信息结构、抵御认知偏见的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沉浸式体验教育”的设计理念,作者建议将历史、科学的学习与艺术创作、伦理辩论深度结合,用一种近乎“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知识从抽象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这种强调“做中学”与“感悟中成长”并重的理念,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枯燥的知识点,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活动。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富有远见的导师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教育的终极目的”所进行的近乎哲学层面的拷问。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诘问,迫使读者直面教育的边界和局限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教育哲学家的观点,但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思想融入到对当代教育现场的剖析中。比如,在探讨如何处理学生的好奇心与既定教学大纲之间的矛盾时,作者提出了一种“弹性时间结构”的概念,旨在为那些“偏离轨道”的深度探究留出空间。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尤其是在描述“学习的发生”这一瞬间时,那种描述仿佛将知识的萌芽、思维的碰撞过程具象化了。它让你清晰地意识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最终的考试成绩,而在于塑造一个人如何面对未知、如何与世界建立意义连接的能力。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书,它不仅影响你的工作方式,更可能重塑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读完之后感觉脑子里那些陈旧的、似乎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都被彻底颠覆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这一章节里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创新”和“素质”这种口号上,而是非常扎实地分析了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发生断裂的。比如,书中对“标准化考试”的批判,绝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提供的“效率”和“公平”的表象下,如何扼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作者提出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课程重构模型”,在具体操作层面给出了非常可行的蓝图,从资源分配到教师角色的转变,都考虑得十分周全。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传统课堂比作流水线,把未来教育比作生态圈,这个比喻精准地抓住了两者本质上的区别。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让你真正开始思考,我们到底在为明天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于任何一个身处教育一线,或者关心未来社会结构变迁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