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记忆的技术
定价:36.80元
作者:张文会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44922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jd12001958
编辑推荐
神奇高效的记忆力训练
创新求异的思维训练
事半功倍的学习力训练
内容提要
记忆力是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辞海》中给出的“记忆”的定义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记忆的含义表述得更确切一些。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目录
章记忆常识:了解你的记忆力之源 1.什么是记忆力 2.记忆是人类生存进化之本 3.没有记忆生命就没有意义 4.认识记忆的几种类型 5.人的大脑为什么会遗忘 6.了解大脑的秘密 7.掌握大脑的知识遗忘规律 8.我们是如何记忆的 9.你也可以提高记忆力 10.你可以记得更快、更牢 第二章记忆基础:好记性必须有的素养 1.动机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有兴趣才会有好的记忆力 3.提高注意力才能提高记忆效果 4.发挥想象力就能增长记忆力 5.回忆对于记忆而言必不可少 6.了解3种有效的记忆法 7.注意生活细节力 8.远离记忆力误区 第三章记忆技术:增强记忆效果有方法 1.“歌诀”记忆法:顺口的更易记牢 2.“有序”记忆法:有头绪的更好记 3.“形象”记忆法:让枯燥的生动起来 4.“提纲”记忆法:抓住重要的东西 5.“理解”记忆法:理解了才易记 6.“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会记得牢 7.“争论”记忆法:让我们在争论中记忆 8.“红色标识”记忆法:针对非记住不可的内容 9.“层次”记忆法:主次分清逻辑明 10.“规律”记忆法:减轻我们记忆的负担 11.“系统”记忆法:点面结合记得全 12.“概括”记忆法:简化了记忆知识 13.“归纳”记忆法:分门别类更易记 14.“背诵”记忆法:准确的记忆 15.“限时”记忆法:培养“记住”的紧迫感 16.“印象”记忆法:给学生正确、鲜明的印象 17.“情境”记忆法:把所见与所学完美结合 18.“与物联系”法:利用生活巩固知识 19.“重复”记忆法:对健忘的人有效 20.“循环”记忆法:不断强化你的记忆 21.“联想”记忆法:将几件事物联系起来 22.“烂笔头”记忆法:脑要动,手更要动 23.“分类”记忆法:由复杂变得简单才好记 24.“知识结构图”记忆法:针对逻辑性差的人 25.“五到”记忆法:手脑并用,记忆更佳 26.“改错”记忆法:通过改错让自己加深记忆 27.“鸟瞰”记忆法:整体记忆少费心思 28.“间隔”记忆法:提醒自己才不会忘记 29.“自测”记忆法:找到记忆的空缺 第四章学科记忆:学生不可不学的记忆术 1.语文知识的记忆 2.数学公式的记忆 3.外语单词的记忆 4.物理知识的记忆 5.化学知识的记忆 6.历史知识的记忆 7.地理知识的记忆 第五章生活记忆:生活必需的记忆术 1.日常物品的记忆 2.数字记忆 3.时间记忆法 4.姓名的记忆 5.陌生人形象的记忆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人的大脑为什么会遗忘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以经历,往往在你说过一句话之后,自己回想一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说得到底是什么?那么人为什么会遗忘?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记忆力是我们储存及抽取资讯的能力,学习一些记忆的技巧,则更有助于增强你的记忆力,以便于你更容易记住你所观察的事物,并在你的脑海中长时间的保持。
首先,你可以先了解一下记忆的三大系统:
1.感官记忆
感官记忆指保留住你感官立即接收到的资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会将讯息传至大脑。感官记忆是稍纵即逝的,前一个印象在几秒种之后很快被新的印象所取代。
2.短期记忆(STM)
短期记忆,指暂时保留资讯,为时约20到30分钟,除非你继续练习,否则你无法长久保存资讯,有些STM的项目会传达到长期记忆中。
3.长期记忆(LTM)
长期记忆,是保留进一步处理过的资讯,且能储存大量的资讯,储存在LTM的资讯可维持数分钟,甚至终生不忘。
人们会什么遗忘?是如何形成的?经过专家们研究讨论已找出了相关的答案,他们认为,虽然许多记忆存放在LTM但他们并不是随时可取得的,如果你把资讯误存到资料库,你便无法立即取出来。在放置资讯的时候,应该找到一些线索,让你意识到它的存在,假如你使用文字处理机,苦不输入档名,便无法抽取资讯,它在你的记忆中也会仿佛有很多东西都消失掉了。如果你能找到相关的线索,也许就可以把这些资讯抓回来。
他们对遗忘的另一解释是,消退理论,也就是不用则退的道理。就像你多次走过的草地所形成的小路,当人不再走这条小路是地杂草就会慢慢长起来,以至埋没它,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背了很多诗词、公式以及外语单词,如果你很久都不去使用它,那么它们就会与你擦肩而过,好像永远消失了一般。然而,你可能会感到很诧异,假如你再重新回到学校再学一次的话,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记住了好几年都没有练习的内容。当你感到当前的新资讯与旧资讯纠缠不清时,也会严重影响你的记忆力,除非你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否则它们可能不会相互干扰。
一则现代的格言指出,人们能记住20%他们所听到的,75%他们所看到的,而能记住90%他们做过的,这个说法似乎暗示着听觉型的学习者处于劣势,其实不然,这则格言隐藏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参与的器官越多,记忆力就会越强,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去学习,就应该尽可能地尝试利用各种感官的学习模式。假如你将自己的学习限制在仅仅听课而已,则忘记的机会是很大的,相比之下,如果你抱着主动的态度倾听,并将你理解的内容用你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那么你在学习和记忆方面的胜算便会大幅度增加的,换言之,如果能结合听、看、做这三种方式,你可能会学得更好,举例来说吧,书写和朗诵有助于记忆,将资讯用图示表示出来,也是不错的方法,若再加上一些颜色,使重要的部分突显出来,则更有助于记忆了。
读过这些理论之后,你有何感想?其实这些理论的主旨就是,记忆尤如学习一般,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你对自己的记忆握有大部分的主导权,而且可以训练自己记住更多所观察和学习到的事物,根据自身情况,可以拟订出特别的策略来增进你的记忆力。
……
媒体推荐
记忆力好,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记忆力不好,一定会让你糊涂,一定让你失败,
而且失败的很难看!
——沃伦.巴菲特
记忆力是智力的拐杖,记忆力是智慧之母.
——亚里士多德
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
——伏尔泰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与其说是教你“如何”记忆,不如说它是一次对我们大脑潜能的深度探索。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那种充满死板技巧、让人照本宣科的工具书,结果翻开后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个人化,充满了哲学思辨。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记忆的本质”——我们究竟在记忆什么?是信息本身,还是信息背后的情感链接和场景构建?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自己过去对“死记硬背”的片面理解。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宫殿法”或“首字母缩写”的具体操作步骤,而是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记忆生态系统”。比如,他深入剖析了情绪是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粘合剂,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牢不可破的网。这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意识到,高效记忆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塑。当我读到关于“遗忘的必要性”那章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放下了对完美记忆的焦虑,转而关注记忆的质量而非数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著,而不是一本实用的记忆指南。如果你期望读到那种“三步搞定英语单词”的速成秘籍,那你注定会失望。我必须承认,有几章的内容我读了好几遍才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尤其是关于神经可塑性和时间感知对记忆重构的影响那部分,简直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但正因如此,它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操作层面。作者似乎对“心智模型”的构建情有独钟,他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如何通过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框架,从而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它要求你不仅要吸收知识,更要质疑和重构你对“学习”二字的理解。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虽然实操性有待提高,但其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像在进行一场结构复杂的解谜游戏,只不过线索不是藏在字里行间,而是深埋在作者对人类行为模式的观察之中。它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记忆术”,更像是一本结合了认知科学、行为心理学以及一点点令人玩味的“读心”哲学的跨界作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境依赖性学习”的讨论,作者用一系列精彩的、近乎文学化的案例,展示了环境如何无形中影响我们提取信息的能力。书中对“专注力”的描述尤其到位,它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不分心”,而是描绘成一种主动的“心流引导”。当我尝试用书中的理念去观察周围人的互动时,那种类似于“看穿”对方潜在思维路径的感觉,让我对“读心术”这个词有了全新的、非超自然层面的理解。它确实提供了一套观察和预判他人反应的框架,但这种框架建立在对人类基本驱动力的深刻洞察之上。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它试图融合太多元素,结果显得有些杂乱无章。开篇的几页像是学术论文的摘要,随后突然跳跃到一些非常口语化的、关于日常生活习惯的批判,紧接着又是对某种古老冥想技巧的简要介绍。这种结构上的跳跃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抛出什么。但正是这种看似混乱,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它模拟了我们大脑信息输入的随机性。我感觉作者是刻意在打破线性阅读的舒适区,迫使读者的思维保持高度的活跃和适应性。虽然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适应这种风格,但当我最终适应后,发现书中关于如何将看似无关的信息点进行有效“耦合”的技巧,在实际工作中确实非常有效。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什么,而是如何将不同的知识点看作是相互连接的节点。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也是最让人困惑的地方,在于它对“非理性决策”的探讨。它似乎对“理性记忆”嗤之以鼻,转而推崇利用人类的偏见和情绪弱点来强化记忆的“非传统”路径。读到关于如何利用“叙事偏差”来构建记忆锚点的那一章时,我感到既震惊又兴奋。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劝你变得更“理性”,反而鼓励你拥抱自己内在的“非理性”驱动力,并将其导向积极的结果。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大胆和新颖,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过去试图压抑的“小聪明”或“情绪化反应”,并教你如何将它们武装起来。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认知策略”的隐秘手册,它教授的不是记忆本身,而是如何巧妙地操纵信息流,使其更符合我们人类大脑的底层运行逻辑。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自身思维习惯的觉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