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本能心理学
版 次:1
页 数:288
字 数:200000
印刷时间:2015-6-1
开 本:32开
纸 张:轻型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定价:32
编辑推荐
爱上一个人、拖延症、想当英雄、怕黑、吃独食,甚至求死,都是本能使然
我们不能改变本能 ,但却可以选择人生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认识本能的自己
内容推荐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但是当你真的和我现在一样深陷绝境的时候,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我们在寻找一个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向或男性原始意向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心里面提前就预设了一个标准。
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更努力、更聪明、信心更强,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
作者简介
高英,畅销书作家。媒体策划人,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有《富人狼性 穷人羊性》《脾气没了 福气来了》《念头一转 心就不烦》《左手智慧 右手魅力》等著作。
目录
章 感情从何而来——爱的本能 001
爱是一种很少被意识到的本能 002
恋爱首先是个“化学问题” 004
一见钟情,不是上天的安排 006
爱上自己的心跳 010
嗅觉趣闻:鼻子能帮你找到另一半 013
“花心”也是一种病 016
出轨与人们本能的“占有欲”有关 019
测试一下你的吸引力 023
第二章 身陷困境,我们都是“鲁滨逊”——求生本能 029
逃避是人类灵魂的原始密码 032
升华的本能成就伟大 034
意志力:一种克服自我缺陷的内在力量 037
恐惧源自未知 040
冰山理论:潜藏在心底的“潜意识” 044
第三章 内心里的“英雄梦”——英雄本能 047
“狂人”之谜:每个人都渴望做西西弗斯 048
“英雄情结”: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偶像 051
表演人格:英雄本能的投射 053
同理心:善用我们的强者意识 056
荣誉感:致命的诱惑 059
“死要面子”是我们的天性 061
第四章 我们都想做——求胜本能 065
第二名往往比一名更失落 066
竞争心理领导人们前进 068
每个人都有俘获更多观众的渴望 070
竞争优势效应:如何获得“双赢” 072
舞者心理:我们为什么工作 075
丛林法则:求生本能的社会投射 079
太爱竞争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082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084
第五章 唯我独尊——控制本能 089
为什么我们总想操控一切 090
控制欲越强,越容易失控 092
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占有欲 097
“产品饥渴症”只为满足我们的控制本能 100
控制欲过强可能会患上强迫症 102
“唯我独尊”:自恋是伟大的谄媚者 104
自我意识往往是一场幻觉 107
第六章 天生的防御机制——攻击本能 111
攻击本能是远古野性的呼唤 112
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116
自杀:毁灭自我,拒绝期待 120
死亡本能与生俱来且有积极作用? 122
自残:用肉体痛苦来换取生存的可能 125
自虐:委屈自我,迎合他人 126
第七章 随波逐流的人类——从众本能 131
群体极化: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吗 132
认同感:三人成虎的从众心理 134
随波逐流:为什么我们常常有抢购心理 138
“似曾相识”是一种心理能力 141
棘轮效应:我们为什么总被时尚左右 145
认同感:人们的路径依赖 149
“坏事”也能成为一种传染病 152
媒体有时会成为大的杀人凶手 154
世纪末围观:不是坏人太嚣张,而是好人太沉默 158
潜规则:在群体中迷失 162
第八章 谎言背后的秘密——欺骗本能 165
千万当心被“洗”脑 166
无知者无畏 169
星座学说常与“心理暗示”勾肩搭背 172
迷信,来自于本能的应激反应 176
思维定势害死人 179
爱说谎的人为什么容易精神崩溃 183
我们为什么会说假话 187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表演家 189
思维定势:不要让惯性思维限制你的脚步 192
高原效应:心理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197
第九章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贪婪本能 201
马太效应:你拥有得越多,就给你越多 202
贝勃定律:每个人都有一颗贪婪的心 206
损失厌恶:你认识吗 209
贪食症:一种焦虑引起的本能反应 213
购物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17
攀比效应:一种缺乏人格独立性的表现 220
第十章 懒惰不是你的错——拖延本能 223
我们都有拖延症 224
拖拉和逃避是一种恶习 228
你为什么习惯了抱怨 230
自尊:从谦卑的心态开始 234
拖延症者面对抉择会犹豫不决 238
并不是你一个人习惯得过且过 240
你所不知的秘密:拖延也有好处 243
意志力:战胜懒惰的自控力量 246
艺术家:越懒惰,越有才 249
第十一章 与生俱来的超能力——模仿本能 251
模仿心理:一柄双刃剑 252
效应与名人效应:他们的影响力为何那么大 256
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261
模仿与创新之间有矛盾吗 264
模仿本能给人带来安全感 267
好奇心是智慧的萌芽 269
语言本能:作为“天赋”的“语文” 272
前言
序:人类行为仍受本能支配
人类具有社会属性,人们生存发展都免不了受到本能行为的支配,人类天生具有性、英雄、竞争、控制、贪婪、从众、攻击、懒惰、欺骗、模仿等本能。
据相关研究显示,人类仍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我们的日常行为99%以上其实仍受到本能的支配……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知道吃奶,人天生的知道躲避种种伤害、女性择偶会优先选择有地位和实力的男性等等。
为了证明人类行为更多地受本能的支配,科学家们收集了很多有利的证据。比如考古家们曾在一个峡谷内发现了一小块距今20多万年的人类右半部头颅的化石。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块人类头骨的牙齿在生前早就已经脱落。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人没有牙齿,存活的机
率会很低,几乎就等于是“宣判”了死刑。但是进一步研究却发现这个人的牙槽得到了很好的填充,可见这个掉了牙的人有数星期是在吃软绵绵的或者咀嚼过的食物。也就是说在当时有人救了他一命。即在人类初期我们就有扶助弱者的本能。
还有一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也体现了我们的行为受本能支配。在加拿大,有一位母带着三个孩子骑马去森林里宿营,其中小的一个孩子只有六岁。他们刚进入森林时还是非常兴奋的,因为优美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异常的开心。可正当他们在“享受”大自然
的时候,一头身体强壮的美洲狮正在慢慢地靠近他们。当母眼看到美洲狮时以为是一只森林狼就没有太在意,可是那只美洲狮却飞奔着朝她小的儿子扑去。美洲狮用自己的头把她的小儿子从马上撞了下来,就在美洲狮要咬住她儿子的头的时候,那位母大叫了一声便向美洲狮冲去。她用超乎寻常的力量把那只狮子摔倒在地。然后让其他两个孩子把小的孩子带离了森林。她留下来继续与狮子“战斗”。等到孩子们带着父去救母时,他们看到母虽然身负重伤,但仍在“硬撑着”。直到当她发现救她的人以后才失去战斗力……从这位母与狮子“战斗”开始,到孩子们带着父赶来,她居然坚持了两个多小时!这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当一位母保护孩子的本能被激发之后,所焕发出的能量的确是很难想象的。
关于本能,上世纪初心理学家麦独孤曾在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所形成的情操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学说。他认为本能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类的每种本能都有相应的情绪伴随,例如,逃走本能对应恐惧情绪;好奇本能对应惊讶情绪等等。
此外,麦独孤还列举出人类的12种本能,如:觅食、母爱、逃避、好奇、合群、争斗、性驱力、创造、服从、获取、支配、排斥等。他认为这些本能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了所有人类行为。
麦独孤认为,无论是老虎、狮子,还是人类,凡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雌性(女性)都会更青睐于团体中有地位的雄性(男性)。比如在人类社会中,很多女人都会喜欢经济实力好的男人。因为男人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就代表着他能为家庭,尤其是孩子提供更好的饮食、居住、教育、医疗等生活要素,同时,也能让女人感到更为安全。而男人则会优先选择身材、相貌好的女性作为繁衍后代的对相,因为这样的女性通常意味着拥有更健康可靠的基因等等。
本能可以是无限的。它使机体驱向目标,因为每一种本能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都包含一个情绪内核,有一定的情绪相随,如逃避与畏惧、争斗与愤怒、母爱与温情等等。
现在,很多心理学研究者仍在对人类的本能行为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探索,并在内分泌科学、基因科学、和脑科学方面有了重大的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理学研究者们会为我们揭开更多有关人类本能的秘密。
媒体评论
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生物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威廉·麦独孤)
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人的似本能是由人的生物机体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环境和文化决定的,它表现为人的一系列基本需要。(亚伯拉罕·马斯洛)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恋爱首先是个“化学问题”
作家陈丹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很多
人都钟爱这句话。但对于爱,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在一所大学内,相关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特别:一个是“你曾经被你真心爱着的人拒绝过吗?”另一个是“你曾经拒绝过真心爱着你的人吗?”
对于这两个问题,有95%的人做出了肯定的答复。由此可以看出,在两性世界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受过伤,也都曾经伤害过别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上述的问题,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Fisher)和他的一些同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他们对37位正处于恋爱不同阶段的人的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测试,其中17位正在享受爱情带来的幸福,15位则刚刚被爱抛弃。海伦?费舍尔分别对这些参与者的大脑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发现,在恋爱时,人的大脑底部附近有一块非常活跃的微小区域——腹侧背盖区。这片区域有一些非常活跃的细胞,这种细胞制造了多巴胺(一种天然的兴奋剂,类似于吗啡),并将它传送到大脑的其他区域。准确地说来,这个腹侧背盖区便是大脑奖赏系统(大脑奖赏系统是指当人做出某一决策后,如果被证实正确并产生了好的结果,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当多巴胺分泌时,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将会记录下来这种类似于吸毒的快感,并不停地刺激我们去追求这种快感,但当这种追求得不到满足时,“奖赏”系统便会关闭,那些类似于吗啡的物质停止供应,于是人就会非常痛苦,就像吸毒者突然被终断了毒品一样!
于是失恋的反应本质上就成了戒毒,当依赖的恋人离去后,多巴胺的传递受到抑制,失恋者便会觉得异常痛苦。尽管他(她)希望快刀斩乱麻,但大脑的奖赏系统却拒绝执行,因为大脑已经习惯于恋人带来的愉悦和快感。另外,在这种机制下,有些失恋者还会出现种种影响身体的异常行为,比如: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精神恍惚、身体消瘦等等。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出现精神崩溃乃至自杀!
也因此,随着医学科技和心理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爱情首先是个化学问题,其次才是感情问题。同时,明白了个中根源,也更有利于红尘男女克服感情问题以及相思之苦。
一见钟情,不是上天的安排
曾经有一部非常的电影。该电影有个很俗的名字,译成中文叫《一夜风流》。这部电影拍摄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1934年曾荣获奥斯卡影片、导演、男主角、女主角、剧本五项大奖。
是人类电影史上部同时囊括奥斯卡五项大奖的影片。
影片主要内容如下:
一位富豪将自己的女儿艾丽视为掌上明珠,因担心女儿受坏人引诱,平日里甚至从不允许女儿独自出门。艾丽对父的约束极为反感,一次悄悄溜出家门,并在外面结识了行为极不检点的飞行员金。
因为长年被深锁家中,与青年异性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所以艾丽自打遇上金的那一刻开始,便疯狂地爱上了对方。艾丽的父极力反对女儿与金的恋情,因为他认为金品行不端。于是,为阻止艾丽继续与金交往,他将女儿软禁到了一条船上。
遇到的阻力越大,艾丽的反抗精神也就越发高涨——她趁父不备,跳水逃走,不远千里去找金。
在离家出走的路上,她在一辆长途巴士上结识了一位刚被老板炒了鱿鱼的小记者彼德。彼德为人虽然有些浮夸和痞气,但内心却很善良。他在认识艾丽之初,两人便因座位之争产生误会,但彼德并没往心里去,甚至在艾丽睡着后还非常绅士的将自己的大衣给她披上。之后,艾丽的随身衣物在旅程中丢失,她不听劝阻,执意要趁巴士加油时去买东西,结果等她回来时,车子已经开走了。而艾丽这时几乎已经一无所有。
正当艾丽孤独无助之际,那个小记者彼德再次出现在她面前。彼德这时早已看出艾丽是个没有独自外出经验的任性女孩儿,他担心她路上会遇到麻烦,所以留下来等她。另外,由于艾丽私自出逃,她父这时已在各大报纸上登出广告,高额悬赏帮他找到女儿的人,而彼德这时已在报上看到这条消息。但彼德当时并没想过要去艾丽的父那儿领赏——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他想如果自己能陪着艾丽找到她的男友,不但是件之美的好事,同时还能写出一篇有关“富商女儿离家出走”的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
于是,在随后的几天里,彼德和艾丽过上了一种惊险刺激的生活。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要躲避艾丽的父派出的私家侦探的寻找,另一方面也因为两人都没钱了,所以夜里只能同住一个房间,甚或干脆数着天上的繁星露宿荒野,此外还有两人吃饭没钱逃账、拦顺风车、偷农民田里的胡萝卜充饥之类的勾当……这种奇特而辛苦同时又有些刺激的生活,很快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两人都在不知不觉间深深地喜欢上了对方。
.............
.............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以为它会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心理学技巧。但没想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更是关于“我们是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一些复杂的概念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去,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认知”和“情感”之间关系的阐述,这让我对很多日常的心理活动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惑不解的“心结”,原来是可以被梳理和理解的。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区分“事实”和“我的解读”,如何避免陷入负面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改变了我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让我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评分我是一个对心理学一直充满兴趣但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人,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知心的朋友,为我指明了方向。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用最朴实而又最深刻的语言,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情绪的流动性”的观点,它让我意识到,情绪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被理解和转化的。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我们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痛苦和挑战,而是以一种非常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引导我们去面对它们。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我关怀”的强调,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外界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内心的滋养。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指南。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奥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我认识“人”这扇门的钥匙。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心理学的迷宫中穿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案例的深入剖析,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通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心理学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切切实实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力量。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做出我们难以理解的行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明了。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某些反应很“奇怪”,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这些反应都是我们内在经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给你一个“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让你成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者。
评分这本书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最黑暗的角落。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情绪像过山车,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但从未真正理解过背后的原因。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作者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那些困扰我多年的心理现象。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孤独和不解的情绪,原来是有其内在逻辑的。我开始明白,原来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往往源于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某些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过去的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当下。这本书没有给我直接的“治疗方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如何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想法和感受。它让我不再害怕自己的情绪,而是学会了与之共处,甚至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或是经历过创伤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份启发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事实上,它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深刻的洞察。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而有力量的方式,探讨了许多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普遍困境。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于“脆弱性”的解读,它让我明白,原来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不意味着软弱,反而是一种强大的表现。它教会了我如何拥抱自己的不确定性,如何与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和解。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灵丹妙药”,它更多的是一种陪伴和引导,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一步步地走向内心的平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模式,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问题”,其实只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出了偏差。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调整这种视角的绝佳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