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1月1日)
平装: 23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8228138
条形码: 9787568228138
商品尺寸: 22.4 x 17.2 x 1.8 cm
商品重量: 422 g
品牌: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叛逆,经常跟家长对着干,这让很多父母苦恼不已。到底是孩子太叛逆,还是家长太固执?作为父母,真的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本书针对10~16岁叛逆期男孩的特征和问题,对叛逆期男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详细解读,让叛逆期男孩的家长了解叛逆期男孩的特征和心理,找到正确的沟通方法,是一本对家长有指导意义的书。编辑推荐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对很多家长来说像噩梦,原来孩子本来很乖很贴心,一过了10岁,开始慢慢变得敏感爱发脾气,甚至事事都要跟父母对着干!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很多家长为此苦恼不已。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孩子太叛逆,还是家长太固执?从事青少年问题心理研究工作多年的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不会太叛逆;如果你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叛逆也并不可怕。这本书替叛逆期男孩道出心中的苦恼,帮父母读懂男孩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家有叛逆期男孩,让父母不再困惑,孩子不再苦恼。
作者简介
子晨,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兼职撰稿人,曾出版多部图书,畅销书有《女孩青春期手册》《男孩青春期手册》《孩子,你要学会保护自己》等。
目录
章叛逆期男孩,我为什么读不懂你
一身体的变化让男孩紧张
二叛逆期的男孩面临重重压力和焦虑
三管得越多,矛盾越大
四为什么叛逆期男孩热衷追求个性
五父母不放心的男孩社交圈
第二章是弦子叛逆,还是你固执
一父母的这些行为男孩难接受
二父母这样做会伤了男孩的自尊心
三不小心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四父母无意识地伤害孩子的行为
第三章用爱和弦子共度每
一写给起床“困难户”
二晚饭前后,怎样度过难得的共处时间
三怎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四用心陪伴青春期男孩
第四章改善子关系,从我做起
面对情绪激动的孩子
二面对制造麻烦的孩子
三和孩子有了矛盾怎么办
四给孩子正向的评价
五不做强势家长
六把孩子当成朋友相处
七用尊重换回尊重
八创造条件带孩子旅游
第五童维护顺畅的沟通平台
一怎样让沟通变得顺畅
二叛逆期男孩对什么话抵触
三好好听听孩子想说什么
四赞扬的话怎么说不会起副作用
五沟通时不要把男孩当成对手
六怎样批评叛逆期男孩,他们更容易接受
七建立正向的交流平台,避免无效沟通
第六章成长雷区,不得不提
一有关网络
二有关早恋
三有关性
四 有关社交障碍
五不能碰的成长雷区
第七章和孩子一起搞好学习
一怎样让孩子每天的学习都充实
二让孩子主动学习,利用好课堂时间
三教孩子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功夫在课外,和孩子一起学习
五和孩子一起面对考试
文摘
二 叛逆期的男孩面临重重压力和焦虑
十几岁的年纪,他们看似无忧无虑,但也面临各种压力和忧虑。在生活上,他们大都有父母庇护,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和长大的现实,他们也会忧虑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 对好成绩的渴望让男孩很焦虑
豆豆近很烦恼,原来他只需要学好数学、英语、语文就足够了,可是现在又多了物理、地理、化学……看着那么多知识要学,那么多作业要写,那么多考试要面对,豆豆突然就没了底气。
以前的豆豆好像一点儿自信都没了,他悄悄告诉我:“我压力好大,学习上总像压着一座大山,让我喘不过气来。特别是考试,一想到考试以后的分数,就觉得天都要塌了。”
听到豆豆这样说,我渐渐担心起来。
青春期的孩子很少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分数。这和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来自学习的压力,常常会让他们感觉很累。每当自己取得成绩或遭遇失败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取得好成绩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天才,无所不能;但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永远都不会正确认识自己。
其实,很多家长也很难做到这一点。每当孩子没考好时,孩子还未表现出异样,家长们的情绪先低落了,或者干脆批评孩子一通;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们又恨不得为孩子大摆宴席庆祝……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错误的引导,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以,要想让孩子摆脱因成绩而造成的大喜大悲,家长首先要能正确地看待孩子成绩的起伏。此外,家长还应该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做成某事的主观判断。只有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去做一切事情。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还有的同学纠结于如何才能快些取得好成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一口不能吃个胖子。
“我是从心底想把成绩搞上去,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成绩总是没有多大的起色,谁能帮我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呢?”这是很多学生的心声。
其实,我们很多同学都面临着这样一种现状:慢,这成了常见的一种焦虑——学习进度太慢了,成绩提高太慢了……于是,就变得很着急,而为了一定要找到“金山”,就完全忽视了自身与客观的实际情况,为快而快,为求快而失去理性,结果欲速则不达,终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少。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我们小学时学过的成语“揠苗助长”来说,禾苗从插入田里到收获,需要从春天到秋天这一漫长的时间,而庄稼人不懂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到田里拔高麦苗,结果麦苗全都死了,庄稼人颗粒无收。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开始学习到取得成功的过程就是从插苗到收获的过程,这是要靠积累的,一步一步地慢慢来,急不得。如果我们开始学习,明天就想看到好的成绩,那我们岂不是和那庄稼人一样,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勤奋,发现他的成绩没有多大的起色,请不要灰心,你首先要做的,是帮孩子克服这种学习焦虑。
……………………………………
这本书的文风非常具有穿透力,它没有回避青春期教育中最让人头疼的“对抗”和“疏离”。我一直以为,我儿子跟我关系挺好的,直到他进入初中,突然间,家里多了一个“隐形人”,他只愿意跟朋友交流,对我则爱答不理。我为此焦虑了很久,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这种“社交重心的转移”,它指出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发展阶段,标志着孩子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它没有让我们焦虑地去“挽回”亲密关系,而是建议我们“退一步,成为一个可靠的后援站”。我开始尝试减少盘问式的提问,转而多做一些能让孩子感到放松的活动,比如一起看球赛,或者只是默默地帮他修理坏掉的电子产品。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我的需求感降低后,儿子反而开始主动找我聊天了。这种“放手”的艺术,正是这本书最精妙的地方,它教会父母如何在高压下保持松弛,如何理解孩子的“暂时的疏远”其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教条手册,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青春期生存手册”。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家长自查清单”和“应对情景模拟”。比如,在讨论“电子产品使用成瘾”时,书中不仅分析了成瘾的心理机制,还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分阶段的“家庭电子设备使用协议”模板。这个模板非常实用,因为它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修改。我当时正好为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焦头烂额,按照书里的建议,我们全家一起参与了协议的制定过程,强调了“协商”而非“强硬规定”。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教育意义,孩子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认真对待,在执行协议时也积极得多。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深知教育的本质是相互影响,它不只是教父母如何“管理”孩子,更是引导父母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和学习规则。
评分当我读到关于青春期生理变化和性教育的那部分时,我几乎是屏住呼吸读完的。我承认,在面对儿子开始出现这些“长大”的迹象时,我显得手足无措,很多话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生怕说错一个字就毁了孩子的纯真,或者让他觉得难堪。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极其的成熟和智慧。它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融入到对孩子“身体自主权”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中去。它提供了一份循序渐进的谈话脚本,从最初的身体变化的好奇心开始引导,到后来如何处理人际间的亲密关系,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沟通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父亲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是我家目前最缺乏的环节。我丈夫一直是个沉默的父亲,这本书巧妙地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让他可以从分享自己青春期的尴尬经历入手,自然而然地打开了话题。这本书让我明白,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堂关于生命、尊重和责任的必修课,它给了我面对这些“敏感话题”的勇气和底气。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指南,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翻开了它。首先,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描述了青春期男孩们内心的小剧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边界感”的那一章,作者用几个非常生动的家庭小故事,揭示了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是如何侵犯孩子的独立空间,又是如何通过微小的调整,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因为母亲总是在他写作业时站在身后而产生逆反心理,后来通过约定“写作业时不打扰,交流时敲门”的小约定,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让我感觉作者就是我身边的老朋友,而不是一个理论家。我立刻回去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三明治沟通法”来处理儿子最近一次的顶嘴事件,效果出奇地好,那种对抗感明显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们来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泛泛而谈“要理解孩子”,而是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工具箱,让我们这些在摸索中前进的父母,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我尤其欣赏它对男孩“情绪爆发期”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突然对某个话题变得异常敏感,这让我不再轻易地将这些波动归咎于孩子“故意找茬”。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男孩的挫败感与自我价值建立”方面,视角非常独特。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坚强,要成功,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引导一个男孩去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和外界的负面评价。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男孩的自尊往往与“胜任感”紧密挂钩,一旦在学业或运动上受挫,很容易产生“我不行”的自我否定。作者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这种内在的挣扎,并提出了“聚焦努力而非结果”的指导原则。它建议父母在孩子表现不佳时,与其说“下次要考好点”,不如肯定他为此付出的时间:“我看到你为了这次考试熬夜复习了,那份坚持很棒。”这种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将孩子的价值锚点从外部的成就转移到了内在的品格和努力上。这本书教会我,青春期的教育,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塑造一个能坦然面对不完美人生的灵魂。它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多了一份平和的期待,少了一份焦虑的催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