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 付稣

全新正版 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 付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稣昇 著
图书标签:
  • ANSYS Workbench
  • 数值模拟
  • CAE分析
  • 有限元
  • 工程仿真
  • 机械设计
  • 结构分析
  • 流体分析
  • 热传导
  • 付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6358
商品编码:2952419637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

定价:79.00元

作者:付稣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54663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覆盖多学科领域分析流程的教程一本着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教程23章涵盖主要模块的原理与应用46个典型案例Step by Step精解600分钟(6GB)案例操作有声教学视频提供:附赠40GB案例配套求解结果文件支持:图书 微信订阅号(iCAX) SimWe论坛=可沟通交流的生态系统教程

内容提要


本书以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平台为基础进行编写,涵盖的分析范围领域较宽泛,主要内容包括DM几何建模与模型清理,网格划分,工程数据定义,Mechanical常用(前、后处理)设置,线性静力学,动力学(模态、谐响应、*振动、谱分析、瞬态动力学、显示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等),非线性问题(接触非线性、状态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屈曲分析(非线性与线性),热分析(稳态、瞬态、相变和热结构耦合),子模型,ACP复合材料,nCode疲劳,Fatigue Tool疲劳工具,多物理耦合场,以及DX优化设计等。全书以基本理论简述、仿真流程说明、复杂实例详解为主线进行讲解,提供详尽的Step By Step操作流程,难能可贵的是对当前同类书籍中未能提及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并提供复杂问题和操作的视频讲解。读者仔细阅读本书并勤加练习,会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使用和相关工程项目计算方面有所收获。本书附赠45个案例的660分钟的多媒体教学视频及案例分析文件,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自行获取并使用。本书面向于ANSYS Workbench初级和中级用户,可以作为机械、材料、汽车和航空航天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以及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同时适合于从事产品设计、分析与优化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CAE仿真分析的爱好者自学。

目录


章 ANSYS Workbench基础介绍 12

1.1 ANSYS Workbench概述 12

1.2 ANSYS Workbench平台与模块 12

1.2.1 ANSYS Workbench启动方式 12

1.2.2 Workbench平台界面 13

1.2.3 主菜单栏 14

1.2.4 基本工具栏 15

1.2.5 工具箱 15

1.2.6 项目流程图 16

1.3 ANSYS Workbench文件管理 16

1.4 ANSYS Workbench单位系统 17

1.5 本章小结 18

第2章 几何建模与模型清理 19

2.1 DesignModeler概述 19

2.1.1 DesignModeler介绍 19

2.1.2 DesignModeler启动和CAD文件交互 19

2.1.3 DesignModeler交互界面 20

2.1.4 DesignModeler主菜单栏 20

2.1.5 DesignModeler工具栏 21

2.1.6 鼠标操作 22

2.1.7 选择过滤器 22

2.1.8 框选 22

2.1.9 选择面板 23

2.1.10 图形控制 23

2.1.11 弹出快捷菜单 23

2.2 草图绘制 24

2.2.1 单位制 25

2.2.2 创建新平面和平面变换 25

2.2.3 创建新草绘 26

2.2.4 草绘工具 26

2.2.5 草图投影与援引 28

2.3 3D建模创建与工具 28

2.3.1 体和零件 28

2.3.2 3D特征操作(【Create】菜单) 29

2.3.3 高级工具(【Tools】菜单) 30

2.4 参数化建模 31

2.4.1 DM参数化建模 31

2.4.2 一般CAD软件参数化导入DM的方法 32

2.5 概念建模 33

2.5.1 创建线体 33

2.5.2 建立面 35

2.6 几何建模实例 36

2.6.1 构件搬运台车建模实例 36

2.6.2 飞机机翼1D和2D混合建模实例 40

2.7 几何清理实例 45

涡轮机外壳结构几何清理简化实例 45

2.8 本章小结 48

第3章 工程数据定义与网格划分 49

3.1 工程数据定义基础 49

3.1.1 Engineering Data界面 49

3.1.2 定义材料参数 50

3.1.3 添加新材料进入材料库 51

3.1.4 赋予材料属性 52

3.2 网格划分技术 52

3.2.1 全局网格控制 52

3.2.2 局部网格划分控制 55

3.2.3 虚拟拓扑 59

3.2.4 预览和生成网格 60

3.3 网格划分实例 61

3.3.1 裁纸凹模三维结构网格划分 61

3.3.2 Semi-Elliptocal Crack裂纹网格划分 63

3.3.3 旋风分离器网格划分 65

3.3.4 三通管膨胀层网格划分实例 67

3.3.5 简易形状结构快速网格划分实例 68

3.4 本章小结 70

第4章 Workbench-Mechanical 通用设置 71

4.1 Workbench-Mechanical概述 71

4.2 Mechanical分析基本步骤 71

4.3 Mechanical交互界面 72

4.3.1 菜单栏 72

4.3.2 工具栏 72

4.3.3 导航树 73

4.3.4 明细栏 73

4.3.5 图形窗口 73

4.3.6 程序应用向导 74

4.4 导航树基本分支与操作流程说明 74

4.4.1 预处理 74

4.4.2 求解模型 75

4.4.3 后处理 75

4.5 常用基本预处理操作 76

4.5.1 坐标系Coordinate Systems 76

4.5.2 命名选择Named Selections 76

4.5.3 目标生成器Object Generator 77

4.5.4 注释设置Annotation Preferences 77

4.5.5 自定义节点编号Mesh Numbering 78

4.5.6 远程点Remote Point 78

4.6 本章小结 79

第5章 线性静力学结构分析 80

5.1 线性静力学分析基础 80

5.1.1 2D平面问题 80

5.1.2 1D杆与梁的问题 81

5.1.3 板壳和3D结构分析 82

5.2 线性静力学分析流程 82

5.3 线性静力学分析载荷与支撑 83

5.3.1 惯性载荷 83

5.3.2 载荷与约束 84

5.4 结果后处理 86

5.4.1 变形 87

5.4.2 应力和应变 87

5.4.3 线性化应力 88

5.4.4 应力工具 89

5.4.5 接触工具 90

5.4.6 疲劳工具 90

5.4.7 梁工具 90

5.4.8 探测 91

5.4.9 用户自定义结果 91

5.4.10 图形显示 91

5.4.11 求解组合 92

5.4.12 收敛 92

5.4.13 应力奇异 92

5.5 静力学结构分析实例 93

5.5.1 一榀钢梁结构静力学分析 93

5.5.2 电动缸销轴结构静力学分析 95

5.6 本章小结 99

第6章 动力学分析概述 100

6.1 动力学分析的目的 100

6.1.1 动力学分析涉及的物理现象 100

6.1.2 动力学分析类型 100

6.1.3 动力学有限元建模原则 101

6.2 通用运动控制方程 101

6.3 阻尼 102

6.3.1 单元阻尼 102

6.3.2 Alpha阻尼和Beta阻尼 102

6.3.3 常数阻尼 103

6.3.4 数值阻尼 104

6.4 本章小结 104

第7章 模态分析 105

7.1 模态分析基础 105

7.1.1 模态分析的目的 105

7.1.2 术语和概念 105

7.1.3 振型归一化 106

7.1.4 模态分析接触设置 106

7.1.5 预应力设置 106

7.1.6 分析设置 106

7.1.7 参与因子与有效质量 107

7.2 模态分析基本流程 108

7.3 模态分析实例 108

简易机翼结构预应力模态分析 108

7.4 本章小结 112

第8章 谐响应分析 113

8.1 谐响应分析基础 113

8.1.1 谐响应分析的目的 113

8.1.2 谐响应分析的输入与输出 113

8.1.3 谐响应分析运动方程 113

8.1.4 谐响应分析求解方法 114

8.2 谐响应分析基本流程 114

8.3 谐响应分析实例 116

连杆结构谐响应分析 116

8.4 本章小结 121

第9章 响应谱分析 122

9.1 响应谱分析意义 122

9.2 响应谱分析基础 122

9.2.1 响应谱的定义与产生 122

9.2.2 响应谱分析类型 123

9.2.3 单点响应谱分析 123

9.2.4 多点响应谱分析 124

9.3 响应谱分析基本流程 124

9.4 响应谱分析实例 126

石油井架地震单点响应谱分析 126

9.5 本章小结 128

0章 振动分析 129

10.1 振动分析的目的 129

10.2 功率谱密度 129

10.3 振动理论简介 130

10.3.1 振动计算的假设与限制 130

10.3.2 振动分布规律 130

10.3.3 振动理论 130

10.4 振动分析基本流程 131

10.5 振动分析实例 132

车用杯架振动分析 132

10.6 本章小结 134

1章 瞬态动力学分析 135

11.1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础 135

11.1.1 瞬态动力学分析特点 135

11.1.2 瞬态动力学分析术语 135

11.2 瞬态动力学分析求解技术(完全法) 136

11.2.1 瞬态分析中的非线性 136

11.2.2 平衡迭代与收敛 137

11.2.3 载荷步、子步与平衡迭代 137

11.2.4 自动时间步 138

11.2.5 完全瞬态动力学的分析设置 138

11.2.6 Initial Conditions初始条件设置 139

11.2.7 载荷与约束 140

11.3 瞬态动力学分析求解技术(模态叠加法) 140

11.4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本流程 140

11.5 瞬态动力学分析实例 141

铜管折弯瞬态动力学分析 141

11.6 本章小结 143

2章 刚体动力学分析 144

12.1 刚体动力学分析简介 144

12.2 刚体动力学装配连接 144

12.2.1 运动副(Joints) 144

12.2.2 弹簧(Springs) 145

12.2.3 接触对关系 145

12.2.4 约束方程 145

12.3 刚体动力学分析流程 146

12.4 Motion Load载荷导入静力学分析流程 147

12.5 刚体动力学分析实例 147

某剪切送物机构刚体动力学分析 147

12.6 本章小结 151

3章 显式动力学分析 152

13.1 显式动力学分析简介 152

13.2 显式动力学分析流程 153

13.3 显式动力学分析实例 154

13.3.1 易拉罐显式动力学分析 154

13.3.2 冲锤撞击钢筋混凝土结构显式动力学分析 156

13.3.3 电路板跌落显式动力学分析 158

13.4 本章小结 161

4章 结构非线性分析 162

14.1 非线性分析背景 162

14.1.1 结构非线性的定义 162

14.1.2 非线类型 162

14.1.3 构建非线性模型 163

14.2 非线性求解与收敛 164

14.2.1 牛顿-辛普森方程 164

14.2.2 收敛与收敛判据 164

14.2.3 载荷步、时间步与平衡迭代 164

14.2.4 求解控制 165

14.2.5 重启动控制 165

14.2.6 非线性控制 166

14.3 接触与接触设置 166

14.3.1 接触的基本概念 166

14.3.2 接触协调 167

14.3.3 探测方法 168

14.3.4 修剪接触 168

14.3.5 穿透和滑移容差 168

14.3.6 法向接触刚度 169

14.3.7 Pinball区域 170

14.3.8 对称/非对称行为 170

14.3.9 接触中的体类型 171

14.3.10 界面处理与接触几何修正 171

14.3.11 接触工具 173

14.4 率无关塑性基础 173

14.4.1 金属塑性背景 173

14.4.2 屈服准则 174

14.4.3 塑性流动法则 175

14.4.4 强化准则 176

14.4.5 双线性随动(等向)强化 176

14.4.6 多线性随动(等向)强化 177

14.4.7 Chaboche随动强化 177

14.4.8 Chaboche材料拟合与输入 178

14.4.9 循环加载 179

14.5 超弹体基础 180

14.5.1 超弹体概述 180

14.5.2 超弹体常用模型 181

14.5.3 超弹体曲线拟合方法 183

14.6 非线性分析实例 184

14.6.1 钢板弹簧非线性分析 184

14.6.2 弹片按钮非线性分析 187

14.6.3 密封圈挤压非线性分析 191

14.7 本章小结 194

5章 屈曲分析 195

15.1 屈曲分析的目的 195

15.2 特征值屈曲分析 195

15.2.1 特征值屈曲分析基础 195

15.2.2 特征值屈曲分析流程 196

15.3 非线性屈曲分析 198

15.3.1 非线性屈曲分析求解方法 198

15.3.2 非线性屈曲引入缺陷的一种方法 199

15.3.3 非线性屈曲分析求解过程 199

15.4 线性屈曲分析实例 199

电动缸活塞杆线性屈曲分析 199

15.5 非线性屈曲分析实例 202

外壳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 202

15.6 本章小结 204

6章 子模型分析 205

16.1 子模型方法简介 205

16.1.1 子模型方法定义 205

16.1.2 子模型分析方法意义 205

16.1.3 子模型计算前提 206

16.1.4 子模型分析的注意事项 206

16.2 子模型分析流程 206

16.3 子模型法分析实例 206

夹紧机构钳型零件子模型分析实例 206

16.4 本章小结 210

7章 热分析 211

17.1 热分析基础 211

17.1.1 热分析的目的 211

17.1.2 热传递的3种基本类型 211

17.1.3 热力学定律 212

17.1.4 热分析的控制方程 212

17.1.5 热载荷与边界条件 213

17.2 稳态热分析 214

17.3 瞬态热分析与非线性热分析 214

17.3.1 瞬态热分析定义与考虑因素 214

17.3.2 瞬态热分析控制方程 214

17.3.3 时间步长预测与时间积分 215

17.3.4 非线性热分析 216

17.3.5 初始条件 217

17.4 相变分析 217

17.4.1 潜在热量与焓 217

17.4.2 相变分析基本思路 217

17.5 热-结构耦合分析 218

17.5.1 热-结构耦合分析简介 218

17.5.2 热-结构顺序耦合分析设置 219

17.6 热分析基本过程 220

17.7 稳态热分析实例 220

简易城墙稳态热分析 220

17.8 瞬态热分析实例 222

奶瓶降温瞬态热分析 222

17.9 相变热分析实例 225

铸钢轴相变热分析 225

17.10 热辐射分析实例 226

双环结构热辐射分析 226

17.11 本章小结 228

8章 ACP复合材料分析 229

18.1 复合材料与ACP 229

18.2 失效准则 229

18.3 ACP分析基本流程 231

18.3.1 ACP(Pre)前处理 231

18.3.2 ACP(Pre)交互界面 232

18.3.3 Material Data设置 232

18.3.4 Element Sets与Edge Sets设置 233

18.3.5 Geometry设置 233

18.3.6 Rosettes设置 233

18.3.7 Oriented Element Sets设置 234

18.3.8 ModelingGroup设置 234

18.3.9 Solid Models设置 235

18.3.10 ACP(Post)后处理 235

18.4 复合材料ACP分析实例 235

18.4.1 风机导流罩铺层设计 235

18.4.2 实体复合材料板组合装配拉伸分析 239

18.5 本章小结 245

9章 疲劳工具Fatigue Tool 246

19.1 疲劳分析概述 246

19.1.1 疲劳破坏机理 247

19.1.2 疲劳问题的分类 247

19.2 应力疲劳分析 248

19.2.1 应力定义 248

19.2.2 S-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 248

19.2.3 平均应力的影响 249

19.2.4 疲劳强度因子(Fatigue Strength Factor) 250

19.2.5 雨流计数 250

19.2.6 Miner损伤累积 251

19.2.7 恒定振幅、比例载荷应力疲劳分析与流程 251

19.2.8 不定振幅载荷应力疲劳分析 254

19.2.9 非比例载荷疲劳分析与流程 255

19.3 应变疲劳流程 255

19.3.1 应变疲劳材料定义 255

19.3.2 平均应力修正 256

19.4 Fatigue Tool疲劳工具分析实例 257

19.4.1 双圆形缺口板状结构应变疲劳分析 257

19.4.2 把手结构非比例载荷应力疲劳分析 259

19.5 本章小结 262

第20章 ANSYS nCode DesignLife疲劳基础 263

20.1 ANSYS nCode DesignLife与Workbench平台 263

20.2 ANSYS nCode DesignLife标准5框图 263

20.2.1 FE_Input设置 264

20.2.2 Material Mapping设置 265

20.2.3 Load Mapping设置 266

20.2.4 Analysis Engine设置 267

20.2.5 Fatigue_Results_Display设置 268

20.3 预定义nCode疲劳分析流程 269

20.4 nCode应力疲劳分析实例 269

20.4.1 连杆结构应力疲劳分析 269

20.4.2 某减震钢片振动疲劳分析 274

20.4.3 托架结构焊缝疲劳分析 276

20.5 本章小结 279

第21章 多物理耦合场分析 280

21.1 Workbench多物理耦合场分析简介 280

21.2 多物理耦合分析实例 281

21.2.1 城墙稳态热结构耦合分析 281

21.2.2 镜筒热形变瞬态顺序耦合分析 282

21.2.3 基于ACT的压电梁静力学分析 285

21.2.4 三通管热流固耦合分析 287

21.2.5 基于ACT的泊车位移传感器测距分析 296

21.3 本章小结 299

第22章 优化工具Design Exploration 300

22.1 Design Exploration优化工具概述 300

22.2 Design Exploration分析流程 300

22.2.1 参数定义与参数设置Parameter Set 301

22.2.2 实验设计法DOE(Design of Experiments) 303

22.2.3 参数关联性(Parameter Correlation) 304

22.2.4 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 305

22.2.5 Optimization(优化) 306

22.2.6 Six Sigma分析 308

22.3 Design Exploration优化分析实例 309

22.3.1 吊钩结构响应面优化分析 309

22.3.2 承载钢片6_sigma可靠性分析 313

22.4 本章小结 317

第23章 拓扑优化 318

23.1 ANSYS拓扑优化简述 318

23.2 Shape Optimization(Beta)优化实例 318

基于Shape Optimization自行车车架拓扑优化 318

23.3 Ansys Topology Optimization(ACT)拓扑优化实例 320

23.3.1 基于ANSYS Shape Optimization(ACT)自行车车架拓扑优化 320

23.3.2 基于ANSYS Shape Optimization(ACT)机械臂拓扑优化 321

23.4 本章小结 323

参考文献 324

作者介绍


付稣昇:硕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师,曾完成多项大型机械结构产品的强度、疲劳、动力学和非线性等相关计算及优化工作,目前工作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某上市集团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文摘


序言



《工程仿真入门与精通:从理论到实践的CAE之旅》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工程技术领域,高效、准确的数值模拟与分析已经成为产品研发、设计优化和性能验证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从航空航天到汽车制造,从生物医学到能源工程,CAE(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本书正是为了满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学生以及CAE爱好者对于系统学习和掌握工程仿真技术的迫切需求而精心打造。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套清晰、完整的CAE技术学习框架,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实战应用。我们不追求罗列大量软件的繁杂功能,而是致力于帮助您理解CAE的核心思想、方法论以及在不同工程场景下的应用逻辑。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工程问题分析,并能将仿真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您的实际工作中,从而提升研发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并最终实现技术创新。 核心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CAE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带领您走进CAE的殿堂,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 工程仿真的基石: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我们将回顾和梳理有限元分析(FEA)等数值方法所依赖的关键力学理论,包括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基本概念。这部分内容将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避免过于抽象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仿真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将讨论应力、应变、边界条件、载荷等基本物理量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结构的响应。 数值分析的灵魂:离散化方法探秘。 深入剖析有限元法(FEM)的核心思想,即如何将连续的物理模型离散化为有限个节点和单元。我们将详细介绍单元类型(如梁单元、壳单元、实体单元等)的选择原则,形函数的作用,以及刚度矩阵、质量矩阵、阻尼矩阵的组装过程。此外,还会简要介绍有限差分法(FDM)和有限体积法(FVM)等其他常用数值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让您对不同的离散化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求解方程组的艺术:数值求解器原理。 详细介绍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如高斯消元法)和迭代法(如共轭梯度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仿真中的应用。对于非线性问题,我们将探讨牛顿-拉夫逊法等迭代求解策略,理解其收敛条件和可能的求解困难。这部分内容将帮助您理解仿真软件背后“黑盒子”的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地进行模型设置和结果判读。 模拟的语言:边界条件与载荷施加。 详细讲解在CAE分析中,如何准确、有效地施加各种边界条件(如位移约束、固定约束、对称约束等)和载荷(如力、压力、温度、加速度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边界条件和载荷对仿真结果的影响,以及在建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避免模型出现刚性位移或不收敛的问题。 模型质量的保障:网格划分策略。 网格是CAE分析的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计算的精度和效率。本部分将系统介绍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常用网格类型(如四边形网格、三角形网格、六面体网格、四面体网格等),以及网格尺寸、网格质量(如纵横比、偏度、内角等)对仿真结果的影响。我们将分享不同几何形状和载荷工况下的网格划分经验,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进行网格优化。 第二部分:多物理场仿真技术与应用 现代工程问题往往涉及多个物理场的相互耦合,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关键的多物理场仿真技术。 结构力学仿真:应力、应变与变形的分析。 深入探讨静态结构分析、模态分析(固有频率和振型)、屈曲分析、动态响应分析(瞬态动力学和响应谱)等结构力学分析的常见类型。我们将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演示如何建立结构模型,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包括应力分布、变形情况、失效模式预测等。 流体动力学仿真(CFD):流动、换热与耦合。 介绍CFD的基本原理,包括Navier-Stokes方程及其简化形式。我们将重点讲解层流与湍流模型(如RANS模型),求解方法(如有限体积法),以及在不同工程场景下的应用,如管道流动、翼型绕流、腔体通风等。此外,还将探讨流固耦合(FSI)和传热流体耦合等复杂问题。 传热学仿真:温度分布与热应力分析。 涵盖稳态和瞬态传热分析,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等传热机制。我们将分析不同材料的热属性,以及边界条件(如恒温、热流密度、对流系数、辐射边界)的设置。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热应力分析,预测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 电磁场仿真:电、磁、热的交互影响。 简要介绍电磁场仿真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电气工程、电子设备设计中的应用。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电磁分析,如静电场、静磁场、交流场和瞬态电磁场,并解释电磁效应如何与热效应、力学效应发生耦合。 第三部分:工程实例精解与案例分析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本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典型工程案例,将前两部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案例一:某机械零件的应力强度分析。 模拟一个实际机械零件在特定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重点讲解模型简化、网格划分策略、载荷与边界条件的精确施加,以及如何根据仿真结果评估零件的安全性。 案例二:电子设备散热仿真。 分析电子设备内部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如何在空气流动的帮助下散发出去,重点讲解流体流动和传热的耦合分析,以及如何优化散热设计以满足性能要求。 案例三:桥梁结构的静力分析与模态分析。 模拟桥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分析其固有频率和振型,为桥梁的结构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案例四:汽车零部件的气动外形优化。 运用CFD技术分析汽车外形对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尝试通过修改设计参数来降低风阻,提升燃油经济性。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对CAE基础理论的系统阐述,又不乏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多物理场仿真,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强调方法论: 并非简单介绍软件操作,而是更侧重于CAE分析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让读者掌握“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 注重结果解读: 强调对仿真结果的准确解读和工程意义的分析,帮助读者做出科学的工程决策。 通用性强: 虽然某些技术细节会提及具体软件的特性,但本书的核心内容和方法论是适用于各类主流CAE软件的。 目标读者: 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汽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工艺、 CAE分析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希望系统学习和掌握CAE技术的科研人员。 对工程仿真领域感兴趣的CAE爱好者。 阅读本书,您将收获: 扎实的CAE理论基础。 系统掌握主流CAE分析流程和方法。 独立完成各类工程仿真项目的能力。 提升工程设计和优化的效率与可靠性。 成为一名更具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自信地驾驭CAE技术,将其作为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动技术创新的有力武器。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工程仿真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精美,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页纸质也很好,摸起来很有质感。在拿到书的时候,就感觉它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学习的好书。我一直对CAE分析和数值模拟领域很感兴趣,但苦于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入门指导。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这本书,希望能够通过它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目录上看,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全面,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一些进阶的技巧,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ANSYS Workbench 17.0的具体操作讲解,因为这是目前行业内比较主流的软件,掌握它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中提到的“实例精解”让我觉得非常实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总是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能够快速上手,并且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付稣老师的著作,相信一定能够带领我进入CAE分析的精彩世界。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正在深入研究CAE分析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提供了对ANSYS Workbench 17.0新功能的全面介绍,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新功能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高级建模技术和复杂网格划分策略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提升模拟的精度和效率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分享的一些“技巧”和“窍门”,是我在其他资料中很少看到的,它们往往是经验的结晶,能够帮助我们绕过一些常见的“坑”。此外,书中对于结果后处理的详细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可视化,如何解读复杂的仿真结果,以及如何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有价值的设计反馈,这些都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领域,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有效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CAE分析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点从书中详实的案例分析中可见一斑。每一个案例都力求贴近实际工程应用,作者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建模和仿真步骤,还深入剖析了结果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根据仿真结果进行设计优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典型工程问题的分析,比如结构强度分析、热应力分析、模态分析等,这些都是工程设计中非常常见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我不仅能够掌握ANSYS Workbench 17.0的操作技巧,更能够学习到如何将CAE分析作为一种强大的工程设计工具,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挑战。这本书的“精解”之处,我认为就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和软件操作,转化为清晰、易懂、可实践的知识,对于提升我的工程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在基础理论部分,作者对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包括单元类型、材料模型、边界条件等,这些都是CAE分析的基石。我个人认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准确模拟的前提,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但却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这些公式不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理论知识与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的操作紧密结合,让我能够理解软件背后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在实际应用方面,书中提到的各种工程案例,涵盖了力学、热学、流体等多个领域,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些案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习到各种优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球的是其清晰的排版和丰富的图示。每一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数值模拟过程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背景信息,这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模拟结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操作”的层面。作者在对ANSYS Workbench 17.0的介绍部分,我认为做得非常到位,不仅仅是软件功能的罗列,而是将这些功能有机地结合到具体的模拟流程中,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分析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例如,在介绍前处理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模型导入、几何清理、网格划分等关键步骤,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建议,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学习资料,但总是觉得不够系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学习空白,我非常期待通过它来提升我的CAE分析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