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電子能量損失譜學引論
1.1 快電子與固體的相互作用
1.2 電子能量損失譜
1.3 實驗技術的進展
1.3.1 能量選擇(能量過濾)電子顯微鏡
1.3.2 作為電子顯微鏡附件的譜儀
1.4 其他分析方法
1.4.1 離子束方法
1.4.2 入射光子
1.4.3 電子束技術
1.5 EELS和EDX的比較
1.5.1 探測極限與空間分辨率
1.5.2 對樣品的要求
1.5.3 定量化的精度
1.5.4 使用的便捷性和信息內容
1.6 進一步的閱讀
第二章 電子能量損失譜的儀器設備
2.1 能量分析和能量選擇係統
2.1.1 磁棱鏡譜儀
2.1.2 能量選擇磁棱鏡裝置
2.1.3 Wien過濾器
2.1.4 電子單色器
2.2 磁棱鏡譜儀的光學係統
2.2.1 一階性質
2.2.2 高階聚焦
2.2.3 像差校正譜儀的設計
2.2.4 一些實際情況的考慮
2.2.5 譜儀閤軸
2.3 譜儀前置透鏡的使用
2.3.1 CTEM透鏡的配置
2.3.2 透鏡像差對空間分辨率的影響
2.3.3 透鏡像差對收集效率的影響
2.3.4 透鏡對能量分辨率的影響
2.3.5 STEM的光學係統
2.4 能量損失譜的串行記錄
2.4.1 探測狹縫的設計
2.4.2 串行記錄的電子探測器
2.4.3 串行采集的噪聲特性
2.4.4 信號處理與存儲
2.4.5 能量損失譜的掃描
2.4.6 重閤計數
2.5 能量損失譜的並行記錄
2.5.1 自掃描二極管陣列的操作
2.5.2 間接曝光係統
2.5.3 直接曝光係統
2.5.4 並行采集係統的噪聲特性
2.5.5 二極管陣列假象的處理
2.6 能量選擇成像(ESI)
2.6.1 鏡筒後置能量過濾器
2.6.2 棱鏡一鏡麵過濾器和Ω過濾器
2.6.3 STEM模式下的能量過濾
2.6.4 譜-成像
2.6.5 元素分布圖
2.6.6 能量過濾TEM和STEM的比較
2.6.7 Z比例成像
第三章 電子散射理論
3.1 彈性散射
3.1.1 一般錶述
3.1.2 原子模型
3.1.3 衍射效應
3.1.4 電子通道效應
3.1.5 聲子散射
3.2 非彈性散射
3.2.1 原子模型
3.2.2 Bethe理論
3.2.3 介電性的錶述
3.2.4 固態效應
3.3 外殼層電子的激發
3.3.1 體等離子體
3.3.2 單電子激發
3.3.3 激子
3.3.4 輻射損失
3.3.5 錶麵等離子體
3.3.6 錶麵反射譜
3.3.7 小粒子的錶麵模式
3.4 單次散射、復散射和多次散射
3.4.1 泊鬆定律
3.4.2 非彈性復散射的角分布
3.4.3 彈性散射的影響
3.4..4 多重散射
3.4.5 相乾的雙重等離子體激發
3.5 內殼層損失邊的背底
3.5.1 價電子散射
3.5.2 芯損失邊的拖尾
3.5.3 軔緻輻射能量損失
3.5.4 復散射
3.6 內殼層激發的原子理論
3.6.1 廣義振子強度
3.6.2 散射運動學
3.6.3 電離散射截麵
3.7 內殼層損失邊的形狀
3.7.1 損失邊的基本形狀
3.7.2 偶極選擇定則
3.7.3 復散射的影響
3.7.4 閾值能量的化學位移
3.8 近邊精細結構(ELNES)
3.8.1 態密度解釋
3.8.2 偶極近似的有效性
3.8.3 分子軌道理論
3.8.4 多重散射(xANES)理論
3.8.5 芯激子
3.8.6 多重態與晶體場分裂
3.9 廣延能量損失精細結構(EXELFs)
第四章 能量損失譜的定量分析
4.1 去除低能損失區的復散射
4.1.1 Fourie-log解捲積
4.1.2 Misell-Jones法和矩陣法
4.1.3 角度受限譜的解捲積
4.2 Kramers-Kronig分析
4.2.1 角度修正
4.2.2 數據外推與歸一化
4.2.3 介電函數的推導
4.2.4 錶麵損失的修正
4.2.5 對結果的校核
4.3 內殼層損失邊中復散射的去除
4.3.1 Fourier-log解捲積
4.3.2 :Fourier-ratio解捲積
4.3.3 收集光闌的影響
4.4 電離損失邊的背底擬閤
4.4.1 *小二乘法擬閤
4.4.2 雙窗口法
4.4.3 *復雜的方法
4.4.4 背底去除的誤差
4.5 基於內殼層電離邊的元素分析
4.5.1 積分方法
4.5.2 部分散射截麵的計算
4.5.3 對入射束會聚性的修正
4.5.4 對參考譜的MLS擬閤
4.5.5 能量差分和空間差值技術
4.6 能量損失譜的廣延精細結構分析
4.6.1 數據分析的傅裏葉變換方法
4.6.2 麯綫擬閤步驟
第五章 能量損失譜的應用
5.1 樣品厚度的測量
5.1.1 log-ratio方法
5.1.2 優勢地位厚度的K-K加和定則測量
5.1.3 質量厚度的Bethe加和定則測量
5.2 低能損失譜
5.2.1 用低能損失精細結構鑒定物相
5.2.2 由等離子體能量測閤金的組成
5.2.3 錶麵、界麵和小粒子的錶徵
5.3 能量過濾像和衍射花樣
5.3.1 零損失像
5.3.2 零損失衍射花樣
5.3.3 低能損失像
5.3.4 z比例像
5.3.5 襯度調節與MPL成像
5.3.6 芯損失像和元素分布圖
5.4 利用芯損失譜的元素分析
5.4.1 氫、氦的測量
5.4.2 鋰、鈹和硼的測量
5.4.3 碳、氮和氧的測量
5.4.4 氟和較重元素的測量
5.5 空間分辨率和探測極限
5.5.1 電子光學上的考慮
5.5.2 彈性散射造成的分辨率降低
5.5.3 非彈性散射的離域性
5.5.4 統計上的局限性
5.6 EELS譜的結構信息
5.6.1 電離邊的取嚮依賴性
5.6.2 芯損失衍射花樣
5.6.3 ELNES指紋和原子配位
5.6.4 從白綫比例確定價態
5.6.5 化學位移的應用
5.6.6 廣延精細結構的應用
5.6.7 電子-康普頓(ECOSS)測量
5.7 特定材料體係中的應用
5.7.1 碳基材料
5.7.2 聚閤物與生物樣品
5.7.3 輻照損傷與鑽孔
5.7.4 高溫超導體
附錄A 相對論Bethe理論
附錄B 計算機程序
B.1 矩陣解捲積
B.2 Fourier-log解捲積
B.3 Kramers-Kronig分析法與厚度測量
B.4 Foreier-ratio解捲積
B.5 入射束會聚度的修正
B.6 類氫K殼層散射截麵
B.7 修正後的類氫L殼層散射截麵
B.8 參數化的K,L,M,N和0殼層散射截麵
B.9 Lenz截麵和復散射角分布
B.10 振子強度與散射截麵間的轉換
B.11 平均能量與非彈性散射平均自由程間的轉換
附錄C 一些單質與化閤物的等離子體振蕩能量
附錄D 內殼層能量和損失邊的形狀
附錄E 電子波長和相對論因子基本常數
參考文獻
索引
譯者後記
我最近拜讀瞭《高分子物理導論》,這本書在敘述上采取瞭一種非常獨特的“問題驅動”模式。它並非按照聚閤物的化學結構分類,而是圍繞高分子體係中幾個核心的物理問題展開論述。例如,第一章就直擊“為什麼橡膠可以拉伸並恢復原狀”這一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現象,從熵彈性理論、自由體積概念入手,層層剝繭,直至分子鏈段運動的微觀圖像。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求知欲,讓人忍不住想知道答案的推導過程。書中的圖示設計也堪稱一絕,很多抽象的統計力學模型被巧妙地轉化為易於理解的二維或三維示意圖,大大降低瞭理解難度。唯一的遺憾是,對於一些前沿的動態力學性能研究,篇幅稍顯不足,不過鑒於本書的“導論”定位,這種取捨是可以理解的。總體而言,它成功地將一門原本可能枯燥的學科,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
評分讀完這本《現代無機化學閤成方法論》,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對實驗細節的精確把控。這本書絕非空泛地討論理論,而是聚焦於如何“做”齣具有特定功能的無機化閤物。書中詳細列舉瞭從高溫固相反應到溫和條件下的溶液化學閤成的各種技術路綫,每種方法都有詳盡的步驟說明和潛在的陷阱分析。比如,在講解水熱閤成時,作者不僅給齣瞭溫度和壓力的經驗範圍,還深入分析瞭反應釜的材質選擇對最終産物晶型的影響,這一點在很多教材中是輕易跳過的。此外,作者對産物錶徵的重視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幾乎每一個閤成實例後麵都會緊接著介紹如何通過XRD、SEM乃至更先進的譜學技術來確認目標産物的純度和結構。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高端實驗室的操作指南,而非純粹的理論參考書。對於那些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産齣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可估量,它的實用性遠超一般學術著作的範疇。
評分接觸《計算材料學導論:第一性原理與分子動力學模擬》後,我深刻體會到現代材料研究的計算驅動性趨勢。這本書的難度係數相當高,因為它要求讀者對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有基本的瞭解。但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具有條理性和邏輯性,特彆是對DFT(密度泛函理論)在固體電子結構計算中的應用,給齣瞭極為詳盡的數學背景鋪墊和實際操作流程指導。它不僅告訴你“能算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是怎麼算齣來的”。書中包含的大量僞代碼和算法流程圖,對於希望自己搭建計算平颱的讀者來說是無價之寶。我特彆欣賞它在討論計算誤差和收斂性標準時錶現齣的嚴謹態度,避免瞭將計算結果絕對化的傾嚮。這本書無疑是麵嚮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是連接理論物理與實際材料模擬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消化吸收。
評分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材料科學的經典譯著,名為《材料科學的基石:結構與性能的交互作用》。這本書的立意非常宏大,它試圖從最基礎的原子和電子層麵,去剖析宏觀材料性能的起源。作者在開篇部分花瞭大量筆墨介紹晶體結構和缺陷理論,講解得極為細緻,特彆是對於位錯理論的闡述,幾乎可以將教科書上的公式推導和實際應用案例完美結閤起來,讓人對材料的塑性變形有瞭非常直觀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不少曆史背景和關鍵科學傢的貢獻,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耐心,比如相變動力學,它沒有直接給齣最終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逐步深入的例子,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解的路徑。這本書的排版和翻譯質量也相當高,文字流暢自然,完全沒有閱讀外文譯著時常見的晦澀感。對於初入材料科學領域的新手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是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書。
評分最近重溫瞭《錶麵科學與界麵工程基礎》,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完全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瞭二維界麵上。作者巧妙地將物理化學、凝聚態物理和化學工程的知識融會貫通,構建瞭一個關於“界麵”的完整知識體係。書中對吸附熱力學和動力學的講解尤為精彩,通過對Langmuir、弗羅因德利希等經典吸附等溫綫的對比分析,清晰地展示瞭不同吸附機製下的能量變化和覆蓋度關係。更吸引人的是,它還結閤瞭實際應用案例,比如催化反應的活性位點分析、薄膜沉積的成核與生長過程,使得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我尤其喜歡它對電子顯微鏡在界麵分析中的應用部分的介紹,那種對微觀形貌和化學態的捕捉能力,讓人對材料的錶層性質産生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為那些專注於納米技術和異質結構設計的工程師們提供瞭一個極為紮實的理論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