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程
定价:45.00元
作者:王冬霞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51706391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程》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了“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嵌入式系统基础”“EDA技术”“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技术”“MATLAB编程基础”等课程的配套实验内容。此外,作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程》的一个特色,在保证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提高篇,即在每章后编有若干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程》:
⑤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输出频率为8MHz左右,信号输出幅度为300mV左右,调节C2使输出电压幅度U0大且波形不失真(检查此时谐振放大器如无放大倍数可调节w)。以此时回路的谐振频率为中心频率,保持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输出幅度不变,改变频率由中心频率向两边偏离,测得在不同频率时对应的输出电压U0,频率偏离的范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计算回路的频率为谐振时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回路的通频带。
6.2.7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实验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
(2)整理各实验步骤所得的数据和图形,绘制出单调谐回路接与不接回路电阻时的幅频特性和通频带,并分析原因;
(3)分析Ic的大小不同对放大器的动态范围所造成的影响。
(4)总结实验的心得体会。
6.3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6.3.1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高频电路实验箱;
(2)熟悉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幅频特性分析方法。
6.3.2预习要求
(1)复习谐振回路的工作原理;
(2)了解实验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3)了解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与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异同。
6.3.3实验原理
单调谐回路放大器的选择性差,通频带与增益之间矛盾较大,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可采用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其工作原理是将高频小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并滤除噪声和干扰信号,它具有频带宽、选择性好的优点,并能较好地解决增益与通频带之间的矛盾。电路原理图如图6.5所示,电压增益与频率关系及通频带关系如图6.6所示。
在双调谐放大器中,被放大的信号通过耦合电路加到下级放大器的输入端。在双调谐放大器工作在临界耦合、回路无损耗以及匹配的情况下,其谐振时电压增益为大。否则,电压增益均会减小。双调谐放大器是利用谐振回路作为负载,利用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实现具有滤波性能的窄带放大器。为此,可采用双调谐回路放大器。本实验采用电容并联耦合回路作为三极管放大器的负载。
……
序言
这本《数字信号处理基础与应用》真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教材。我之前对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这些概念总是感到云里雾里,感觉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东西。但是作者在讲解时,特别注重从直观的物理意义入手,比如用声波的例子来解释频谱分析,一下子就让我豁然开朗了。书中的公式推导过程详略得当,既有严谨的数学证明,又穿插着大量的工程实例,比如如何用滤波器去除噪声,如何进行语音信号的压缩。特别是关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的实现部分,作者不仅给出了伪代码,还详细分析了其时间复杂度和优化技巧,这对于我们这些准备从事底层算法开发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设计挑战”环节,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迫使我们跳出书本的框架,自己去思考和设计解决方案,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感觉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不是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
评分翻开《嵌入式系统设计:基于ARM Cortex-M架构》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介绍理论概念却鲜有实战指导的教材,这本书简直是为动手能力强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停留在对ARM指令集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断管理、内存映射以及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调度机制。作者在讲解寄存器配置时,总能联系到实际的硬件外设,比如如何通过编程控制GPIO的输入输出、如何配置定时器产生精确的PWM波形,这些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截图,让人感觉好像作者就在手把手地教你操作开发板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低功耗设计的章节,它不仅介绍了睡眠模式,还结合了一个实际的电池供电应用案例,教我们如何权衡功耗和系统响应时间,这种实战层面的指导价值极高。这本书的配套资源也很丰富,提供的源代码结构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搭建自己的第一个嵌入式项目。
评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以往很多教材要么过于偏重汇编语言的死记硬背,要么就是对8086/8088架构的讲解浅尝辄止。然而,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剖析CPU内部的执行流程,比如流水线的工作原理以及指令周期的分解,这对于理解现代处理器的底层运作机制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接口技术”这部分的讲解非常到位。它不仅仅停留在I/O端口的读写上,而是深入到了总线仲裁、DMA(直接内存访问)的原理,甚至还涉及到了早期的中断控制器8259A的编程细节。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总线结构和设备驱动的雏形非常有帮助。书中通过大量的时序图来解释复杂的总线操作过程,比如读写存储器的握手信号,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因为这些图示而变得清晰锐利起来。这本书确实能帮你打下一个坚实的硬件底层基础,为后续学习操作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做好充分的准备。
评分我最近在攻读《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硬核课程时,发现这本教材简直是救星。说实话,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坡印亭矢量这些概念,光靠传统教科书上的推导,很容易让人迷失在繁复的矢量分析和偏微分方程中,最终只能死记硬背结论。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关于“场的直观图像”的描述。比如,在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时,作者用了大量的三维动态图景来描绘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让我们能够“看到”电磁波是如何“自我维持”并向前传播的。书中对波导管(特别是矩形波导)的模式分析,也处理得非常细致,从边界条件的确立到本征方程的求解,每一步都解释得非常到位,并且清晰地指出了TE、TM模式的物理含义。即便是对于复杂的耦合腔和微带线理论,作者也提供了清晰的等效电路模型辅助理解。这本书读完后,感觉对射频和微波工程领域不再是望而生畏,而是有了深入探索的信心和工具。
评分《通信原理:从原理到实践》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融会贯通”。我之前学过一些信息论的基础,也接触过一些数字调制解调的概念,但总感觉各个知识点像是散落的珍珠,不成体系。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流畅的知识体系:从信息源编码(熵、信源编码)开始,平滑过渡到信道编码(信道容量、检错纠错),再到关键的调制解调技术(ASK, FSK, PSK, QAM)。作者在讲解数字调制时,不是简单地介绍星座图,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调制方式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的性能(误码率P_e的推导),并且清晰地对比了它们在带宽效率和抗噪声能力之间的权衡。特别是在讲解接收机设计时,它引入了匹配滤波器和维特比译码器的结构框图,并用概率论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技术能够最大化接收信号的性能。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精炼有力,没有丝毫的啰嗦,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需要仔细琢磨,但一旦理解,收获是巨大的,它真正教会了我如何从通信系统的整体视角去思考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