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一点通
定价:35.00元
作者:流耘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211347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分别介绍了电阻器、电位器、敏感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管、晶闸管、扬声器与蜂鸣器、耳机与耳塞、传声器、石英晶体谐振器、陶瓷滤波器、声表面波滤波器、电子管、继电器、光电耦合器、三端集成稳压器和LED数码显示管的基本特性与内部结构,主要参数与选用,以及用MF47型指针式万用表和DT9205型数字式万用表检测其性能。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一点通》真是为我们这些初入电子行业的新手量身定做的宝典。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电路板的时候,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电感,简直是两眼一抹黑,感觉自己像个闯入外星世界的考察队员。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它没有上来就甩给你一堆枯燥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带着你认识每一个“小家伙”。比如,它会详细描述一个贴片电阻的不同封装类型,告诉你如何通过颜色代码(尽管现在更多是直接看丝印)来快速判断其阻值,甚至会插播一些常见故障的案例,比如某个电容鼓包或者电阻烧黑的“惨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各种测试仪器的使用讲解极为细致,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按按钮”,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按”。比如,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时,为什么要拔掉电阻两端,而不是直接在电路板上测,这种细节的强调,对于建立正确的实验习惯至关重要。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看待电路板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有了一张清晰的“地图”,知道哪里是“高速公路”(主芯片),哪里是“小岔路口”(滤波元件)。它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和排查故障的信心,让我觉得电子工程这门学问,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冲着“一点通”这三个字去的,希望它能快速解决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本书在“检测”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实用相结合。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实际的测试流程和判定标准中。比如,在介绍晶体管的检测时,它不仅讲解了PN结的正向压降和反向截止的原理,还提供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利用三极管的三个引脚特性,通过简单电阻档位区分NPN和PNPJ的“野路子”技巧,这些都是书本上不容易直接学到的“经验值”。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不同元器件的“失效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梳理。电解电容的寿命、IC芯片的过热保护、二极管的反向击穿,这些“如果发生”的情况,书中都有明确的应对策略和初步的判断流程。这使得我在面对实际的维修场景时,不再是盲目试错,而是有章可循。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对于提升故障诊断效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做错了会怎样”。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偏向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来说,对模拟元器件的理解常常是我的短板,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实帮了我大忙。我们通常更关注软件逻辑和算法,但底层的硬件稳定性和噪声抑制往往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成败。这本书对被动元件的讲解,深入到了材料学和物理特性的层面,但又巧妙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包装。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高频应用中要优先选择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而不是电解电容,涉及到介电常数和等效串联电阻(ESR)的概念,但讲解过程没有让人感到任何压力,反而觉得豁然开朗。它将抽象的电气参数,转化成了工程师在设计选型时最关心的“性能指标”。另外,书中对一些特殊元件,如敏感元件(如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的特性曲线和使用注意事项也做了详尽的说明,这对于设计需要环境适应性的产品至关重要。它让我意识到,元器件的选择,绝不仅仅是查手册上的标称值,更是一门关于“匹配”的艺术。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颇具匠心。它似乎是故意设计成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必须从头读到尾的“小说”。章节之间的划分非常清晰,并且配图质量极高,很多插图都是从真实的测试设备或PCB板上截取的,极具说服力。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那些专门用于“快速识别”的表格和图谱。比如,一个关于不同封装(SOP、QFN、BGA等)尺寸对比的对照表,我直接打印出来贴在了工作台边上,遇到不认识的芯片时,可以迅速比对封装特征进行初步判断。此外,书中对特定领域元器件的侧重也恰到好处,没有过度堆砌不常用的军工级元件知识,而是聚焦于目前市面上最主流、最常见的工业级和消费级电子产品中会遇到的元器件。这种“面向应用”的取材策略,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转化率。这本书的厚度适中,内容密度高而不冗余,真正做到了把最核心的知识点提炼出来,非常适合需要在短时间内提升实战技能的同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定价,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一种对电子世界保持好奇心和严谨态度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最后几章中对“质量控制”和“寿命预测”方面的探讨。在如今产品迭代速度极快的市场环境下,仅仅能“造”出来是不够的,如何保证其“持续可靠”才是核心竞争力。书中提到了诸如DFA(面向可制造性设计)和D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中,元器件识别能力扮演的关键角色。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装配者”的视角,提升到了一个“系统设计者”的层面,开始思考每一个元器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这种宏观的视野,对于提升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总而言之,对于任何想在电子行业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常备案头的实战指南,它提供了坚实的元器件基础,为后续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打下了无可动摇的地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