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DMA网络工程设计——中华通信技术与应用丛书
定价:45.00元
作者:北京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121018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描述如何规划设计移动通信网络,它以CDMA技术理论为基础,侧重于CDMA移动网络的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CDMA基本原理及技术;CDMA网络设计的内容和过程;CDMA网络的业务分析;CDMA网络功能模块应用于实际运营网络时,规划设计如何发挥其有效性及投资的合理性;不同环境下的覆盖设计;运营网络的优化;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设计的探索等。在具体设计程序和案例中,还给出参数统计、模型参考、公式计算等详细的设计方法,因此,对从事移动通信网络工程建设和网络运维人员,以及相关的网络设计和服务人员具有的参考价值。
目录
章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工程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1.1.2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1.1.3 下一代通信网络
1.2 现代移动通信的特点
1.2.1 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的特点
1.2.2 业务应用特点
1.2.3 技术特点
1.3 现代移动通信的业务
1.3.1 话音业务
1.3.2 数据业务
1.3.3 增值业务
1.3.4 有关3G业务的分类
1.4 现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1.4.1 GSM GPRS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及网络
1.4.2 cdma 2000 1x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及网络
1.5 移动通信网络工程以及规划与设计
1.5.1 移动通信的工程项目
1.5.2 CDMA移动通信网络工程组成
1.5.3 移动通信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5.4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的一般内容和要求
1.6 工程设计要适应新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CDMA网络技术及原理
2.1 CDMA技术的原理
2.1.1 扩频通信技术
2.1.2 CDMA通信系统
2.2 IS-95技术
2.2.1 cdmaOne技术
2.2.2 IS-95技术标准
2.2.3 IS-95的物理层
2.3 cdma 2000 1x技术
2.3.1 cdma 2000技术标准
2.3.2 cdma 2000的物理层
2.4 WCDMA技术
2.4.1 WCDMA频谱
2.4.2 信道
2.4.3 复用、信道编码与交织
2.5 TD-SCDMA技术
2.5.1 TD-SCDMA特点
2.5.2 工作频段
2.5.3 信道分配
2.5.4 TD-SCDMA的物理层
参考文献
第3章 CDMA网络结构
3.1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3.1.1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参考模型
3.1.2 网络参考结构的接口和信令协议
3.2 cdma 2000 1x的网络结构
3.2.1 cdma 2000 1x的网络结构
3.2.2 cdma 2000 1x的网络单元
3.3 WCDMA的网络结构
3.3.1 UMTS的一般结构
3.3.2 网络结构的进化
3.3.3 UMTS的系统结构
3.3.4 UTRAN的结构
3.3.5 UTRAN的接口及协议
3.4 TD-SCDMA的灵活组网方式
3.4.1 TD-SCDMA的核心网
3.4.2 TD-SCDMA的灵活组网方式
参考文献
第4章 设计流程
4.1 交换网络设计流程
4.1.1 CDMA交换网络设计流程概述
4.1.2 启动会
4.1.3 规范及相关文件的收集研究
4.1.4 地理经济环境和通信网络调查
4.1.5 市场调研和建设单位意见收集
4.1.6 业务和容量需求预测分析
4.1.7 设计目标细化分析和确定
4.1.8 建设方案论证和确定
4.1.9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4.1.10 交换局房勘察和布置
4.1.11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4.1.12 cdma 2000 1x分组网设计
4.1.13 设计回访
4.2 cdma 2000 1x无线设计流程
4.2.1 cdma 2000 1x无线设计流程概述
4.2.2 市场调研
4.2.3 网络调查
4.2.4 确定网络设计目标
4.2.5 区域观察并初步校正无线传播模型
4.2.6 预设计
4.2.7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4.2.8 现场勘察候选站和评估候选站的评估
4.2.9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4.2.10 设计回访
参考文献
第5章 业务预测
5.1 预测基础
5.2 用户发展现状及分析
5.2.1 全国移动通信用户发展情况
5.2.2 省市移动用户发展分析
5.2.3 CDMA网用户发展状况及分析
5.3 通信发展潜力分析
5.3.1 主要依据
5.3.2 政策研究
5.3.3 移动数据用户的潜力分析
5.4 预测期和预测的方法、原则
5.4.1 预测期
5.4.2 预测原则
5.4.3 预测方法
5.4.4 预测方法选用和思路
5.5 移动用户预测
5.5.1 人口规模和人均GDP 预测
5.5.2 人口普及率法预测
5.5.3 趋势外推法预测
5.5.4 增长率法预测
5.5.5 预测结果取定
5.6 CDMA用户预测
5.7 CDMA数据用户预测
5.8 智能网用户预测
5.8.1 预付费用户预测
5.8.2 被叫付费用户预测
5.8.3 无线虚拟专用网用户预测
5.9 结论
第6章 核心网设计
6.1 核心网络功能结点组成
6.1.1 MSC、VLR的设置
6.1.2 GMSC的设置
6.1.3 HLR/AUC的设置
6.1.4 SMSC的设置
6.1.5 TMSC的设置
6.1.6 STP的设置
6.2 交换网络的规划、设计
6.2.1 话路网络组织
6.2.2 信令网络组织
6.2.3 规划设计
6.2.4 TMSC的规划设计
6.2.5 GMSC的规划设计
6.2.6 MSC、VLR及HLR的规划设计
6.2.7 编号计划
6.3 增值业务与核心网络
6.3.1 短信与核心网络的规划设计
6.3.2 炫铃与核心网络的规划设计
6.4 核心网络的优化
6.4.1 交换系统优化
6.4.2 交换局数据优化
6.5 ××地区交换网络设计举例
6.5.1 网络现状
6.5.2 参数取值及分析
6.5.3 工程建设目标
6.5.4 设计计算
6.5.5 结论
6.6 CDMA分组域网络设计
6.6.1 业务介绍
6.6.2 接入方式
6.6.3 CDMA分组网网元介绍
6.6.4 CDMA分组域核心设备性能分析
6.6.5 CDMA分组域核心设备性能需求估算
6.6.6 网络总体性能的考虑
6.6.7 CDMA分组域核心设备的设置
6.6.8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CDMA运营支撑系统设计
7.1 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定义
7.1.1 名词解释
7.1.2 定义
7.2 CDMA运营支撑系统结构
7.3 网络组织设计
7.3.1 广域网组织设计
7.3.2 局域网组织设计
7.4 能力需求分析
7.4.1 服务器处理能力估算
7.4.2 存储容量估算
7.5 IP地址分配
7.6 设备选型
7.6.1 服务器选型
7.6.2 磁盘阵列选型
7.6.3 网络设备选型
7.6.4 配套设备选型
参考文献
第8章 cdma 2000 1x无线网络设计
8.1 概述
8.2 设计基础
8.3 现有网络分析
8.3.1 现有网络覆盖数据
8.3.2 现有OMC-R统计数据分析
8.4 建设目标
8.5 总体方案
8.5.1 通信制式选择及频段确定
8.5.2 基本指标
8.5.3 组网方案
8.6 模型校正与链路预算
8.6.1 模型校正
8.6.2 链路预算
8.7 无线方案设计
8.7.1 广度覆盖
8.7.2 深度覆盖
8.7.3 1x数据业务
8.7.4 信道板配置原则
8.8 直放站设计
8.8.1 直放站的引入
8.8.2 直放站的设置原则
8.8.3 直放站干扰分析
8.8.4 直放站使用要求
8.9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
8.9.1 室内分布系统设置原则
8.9.2 信号源的选择
8.9.3 分布式天馈系统的选择
8.9.4 室内天线系统设计
8.10 天馈线设计
8.10.1 天线的选取
8.10.2 天线参数设置
8.10.3 馈线的选择
8.11 BSC、PCF设计
8.11.1 BSC配置
8.11.2 PCF配置
8.12 多载波设计
8.12.1 载频的分配计划
8.12.2 增加新载频的原则
8.12.3 多载频网络中业务的分配
8.12.4 多载频切换
8.12.5 切换边界选取
8.13 干扰协调
8.13.1 cdma 2000 1x与GSM网间干扰协调计算方法
8.13.2 联通cdma 2000 1x与中国移动900MHz GSM系统之间的干扰协调
8.13.3 联通cdma 2000 1x与联通GSM共站时的干扰协调
8.14 导频PN码偏置规划
8.15 基站编号计划
8.15.1 系统识别码(SID)和网络识别码(NID)
8.15.2 登记区识别码(REG_ZONE)
8.15.3 基站识别码(BSID)
8.15.4 分组区域标识(PZID)
8.16 同步
8.17 操作维护中心
8.18 网络升级
8.19 设备选型
8.20 安装设计
8.20.1 无线基站机房的工艺要求
8.20.2 天线安装工艺要求
8.20.3 基站设备安装抗震加固
8.21 小结
第9章 无线网络规划与仿真
9.1 概述
9.1.1 仿真的特点和意义
9.1.2 仿真所需必要条件
9.1.3 无线网络仿真流程
9.1.4 网络仿真中的注意事项
9.2 无线传播模型
9.2.1 无线电波传播介绍
9.2.2 室外传播模型
9.2.3 室内传播模型
9.3 传播模型校正
9.3.1 模型校正准备
9.3.2 CW波测试过程
9.3.3 模型调校与误差分析
9.3.4 模型校正实例
9.4 链路预算
9.4.1 参数介绍
9.4.2 反向链路预算举例
9.5 业务分布预测
9.5.1 概述
9.5.2 业务密度图生成方法
9.6 CDMA仿真技术
9.6.1 CDMA仿真简介
9.6.2 蒙特卡洛静态仿真
9.6.3 动态仿真
9.7 性能分析
9.7.1 性能指标介绍
9.7.2 性能评估说明
9.7.3 性能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0章 天馈系统设计
10.1 工作原理
10.1.1 天线系统
10.1.2 馈线系统
10.2 基本特性和指标
10.2.1 天线系统
10.2.2 馈线系统
10.3 类型选择
10.3.1 天线系统
10.3.2 馈线系统
10.4 系统设置
10.4.1 天线挂高的选择
10.4.2 天线方位角和下倾角的选择
10.5 天馈线安装
10.5.1 天线间隔
10.5.2 全向天线安装天馈工艺要求
10.5.3 定向天线安装天馈工艺要求
10.6 天线的优化
10.6.1 天线高度的调整
10.6.2 天线俯仰角的调整
10.6.3 天线方位角的调整
10.6.4 天馈系统优化举例
参考文献
1章 直放站设计
11.1 直放站概述
11.1.1 直放站的定义
11.1.2 直放站的种类
11.1.3 使用直放站的原因
11.2 直放站的应用
11.2.1 直放站的应用场合
11.2.2 直放站的应用原则
11.3 直放站工程设计
11.3.1 资料收集与调查
11.3.2 准备阶段
11.3.3 站址勘察
11.3.4 同频直放站的选择
11.3.5 光纤直放站的选择
11.3.6 移频和微波直放站
11.3.7 直放站站址确定
11.3.8 无线覆盖设计及覆盖预测
11.3.9 干扰分析
11.3.10 直放站增益分析
11.3.11 CDMA直放站对CDMA基站相关参数的影响
11.3.12 工程实例
参考文献
2章 室内分布系统
12.1 室内覆盖系统产生的背景
12.2 室内覆盖系统简介
12.2.1 概念
12.2.2 为什么要建设室内覆盖系统
12.3 实现室内覆盖系统的方法
12.4 室内覆盖系统的组成
12.5 信号源提取的方法
12.6 信号分布的基本方式
12.6.1 无源天馈分布方式
12.6.2 有源分布方式
12.6.3 光纤分布方式
12.6.4 泄漏电缆分布方式
12.6.5 几种信号分布方式的比较
12.7 室内覆盖系统的工程建设
12.7.1 设计考虑因素
12.7.2 场强分布的设计标准
12.7.3 上行信噪比
12.7.4 室内覆盖所需设备与器件
12.7.5 工程勘测设计
12.7.6 室内覆盖举例
12.8 室内覆盖评估
参考文献
3章 CDMA网络测试与评估
13.1 网络测试与评估的重要意义
13.2 评估中网络指标的定义
13.2.1 路测指标
13.2.2 CQT测试指标
13.2.3 话务统计指标
13.3 评估方法
13.3.1 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范围
13.3.2 制定评估步骤,划定工作内容
13.4 测试工具与测试步骤
13.4.1 无线环境测试
13.4.2 测试工具
13.4.3 语音业务测试步骤
13.4.4 数据业务测试步骤
13.5 无线网络评估结果分析
13.5.1 主要投诉分析
13.5.2 CQT测试结果分析
13.5.3 DT测试结果及分析
13.5.4 网络话务统计分析
13.5.5 网络评估报告
参考文献
4章 项目经济分析方法
14.1 通信工程经济评价概述
14.1.1 通信工程经济评价的内容
14.1.2 经济评价在通信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14.1.3 CDMA网络设计中的经济评价的特点
14.1.4 CDMA网络设计中的经济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4.2 财务评价方法
14.2.1 财务评价依据
14.2.2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14.2.3 财务评价基本数据
14.2.4 财务评价报表简介
14.3 国民经济评价
14.4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手段
14.5 案例
14.5.1 概述
14.5.2 经济评价基础数据的测算
14.5.3 财务评价
14.5.4 盈亏平衡分析
14.5.5 敏感性分析
14.5.6 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问题
14.5.7 综合经济评价
14.5.8 结论
参考文献
5章 CDMA网络优化
15.1 CDMA网络优化的目的
15.2 CDMA网络优化实施
15.2.1 数据采集
15.2.2 数据分析
15.2.3 网络调整
15.2.4 网络优化的发展
15.3 CDMA网络优化专题
15.3.1 掉话分析
15.3.2 接入失败分析
15.3.3 直放站优化
15.3.4 1x数据业务优化
15.3.5 PN再规划
15.3.6 高层覆盖专题
15.3.7 局间边界的优化
15.3.8 多载频专题优化
参考文献
6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设计
16.1 3G无线网络规划的关键问题
16.1.1 明确覆盖要求,确定用户模型,进行用户预测
16.1.2 传播模型
16.1.3 预规划
16.1.4 站址定位,系统仿真
16.2 3络规划业务模型的构建
16.2.1 3G业务模型构建的工程性考虑
16.2.2 3G业务分类及主要代表业务
16.2.3 实时与非实时的3G数据业务模型
16.2.4 主要3G业务的模型参数
16.3 WCDMA与GSM无线网络规划的区别
16.3.1 容量与覆盖的相关性(小区的呼吸效应)
16.3.2 覆盖与基站功率的关系
16.3.3 电路型业务与数据型业务的不同
16.3.4 WCDMA的软切换功能
16.3.5 WCDMA无须进行复杂的频率规划
16.4 WCDMA无线网络的小区规划
16.4.1 规划流程
16.4.2 语音业务的规划
16.4.3 数据业务的规划
16.4.4 语音与数据混合业务的容量计算方法
16.4.5 采用规划软件进行传播及覆盖评估
16.5 WCDMA核心网的建设方案
16.5.1 WCDMA核心网的演进
16.5.2 WCDMA与GSM核心网的融和
16.6 cdma 2000核心网建设方案
16.6.1 电路域组网方案
16.6.2 分组数据网的建设方案
16.7 cdma 2000向3G平滑演进方案
16.7.1 cdma 2000在无线侧的平滑演进方案
16.7.2 cdma 2000在网络侧的平滑演进方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体验感受篇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初步印象。纸张的触感适中,油墨的清晰度很高,即使是复杂的电路图和表格,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对于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翻阅了几页目录和前言,感觉作者在内容组织上花费了大量心思,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推演流畅。从整体布局来看,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这很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习惯。不过,在初步浏览中,我注意到排版上似乎偶尔会出现一些细小的标点符号格式不统一的情况,但这属于瑕不掩瑜的小问题,不影响核心内容的传达。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外观和制作水平达到了专业出版物的标准,让人愿意捧读,也体现了出版社对这套丛书的重视。这本书的物理形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扎实”和“专业”。我期待它能在接下来的深入阅读中,提供同样高质量的知识内容支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作者对技术细节的把握也同样严谨。
评分实用价值探索篇 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操作指导性有多强。毕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标尺。这本书的章节标题中透露出浓厚的实践气息,比如提到具体的优化策略或者故障排除流程时,我特别留意了是否有附带的案例分析或流程图。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可复用的设计模板或者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详解,那它的实用价值就极高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是什么”的描述,更应该是“怎么做”的详尽指南。目前看来,它似乎在努力平衡理论深度和操作广度,试图搭建一座连接学术研究和现场部署的桥梁。对于那些正在进行网络规划或升级改造的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提供具体“工具箱”的书籍,远比晦涩的纯数学推导来得亲切和受用。我期待它能在后续内容中,用清晰的步骤指导我完成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成任务。
评分知识体系评估篇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审视,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覆盖一个非常广泛的技术领域,这既是优点也是潜在的挑战。它需要确保在覆盖广度的同时,不牺牲掉关键技术的深度。我关注它如何处理技术演进和兼容性的问题,例如,在描述某个旧有协议的同时,是否清晰地阐述了它与最新标准接轨的具体路径和注意事项。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整个技术栈的演进脉络,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那么它在构建系统性认知方面的作用就非常突出。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不仅传授招式,更能点明招式背后的武学心法。这种体系化的构建,能够帮助初学者避免知识碎片化,也能让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在面对新技术融合时,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预判能力。这本书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它就不再是一本参考手册,而是一套完整的知识架构指南。
评分作者背景与可信度推测篇 鉴于这本书是由一个知名的设计咨询公司参与编著,我对作者团队的专业背景给予了高度的信任。技术书籍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作者是否是行业的“一线玩家”。如果作者团队长期处于技术变革的前沿,他们的经验和洞察力会自然地渗透到文字之中,使内容更具穿透力,而非仅仅是教科书的搬运工。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积累到的“潜规则”或“最佳实践”,这些往往是公开文档中难以获取的宝贵信息。例如,在描述特定设备的配置限制时,作者是否能给出规避这些限制的巧妙方法。这种基于实践的权威性,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作者团队的行业声誉之上,我希望它能够充分展现出这种来自实践一线的真知灼见,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理论总结。
评分阅读体验与学习效率关联篇 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其阅读体验不仅关乎文字的优美,更关乎信息传递的效率。我关注书中图表的使用是否得当,插图是否准确地辅助了文字的解释。在处理复杂的技术概念时,如果能用一个巧妙的示意图或流程图来概括,将能极大地提高读者的理解速度和记忆持久性。我希望这本书在关键概念处有清晰的总结框或“关键点”提示,这对于快速回顾和查阅非常有帮助。如果全书都是大段密集的文字描述,那么读完后知识点很容易混淆。我设想,如果它像一个优秀的导师,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下来,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难点,那么我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最终,一本高效的技术读物,应该能够将原本需要数周摸索才能掌握的经验,浓缩到只需几天就能理解和应用的程度。这种对学习效率的优化,是衡量其是否真正成功的试金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