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
定价:25.00元
作者:郑继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01
ISBN:9787801146731
字数: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你会教孩子吗:是教出来的》孩子一生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为人父母。可贵者在于发展孩子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在社会上能尽其才,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终目的。
每个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但是成功的定义很广,而且重要的是,孩子必须通过父母亲的正确指导。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因此,身为家长的我们,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培养出的孩子,就成为首要条件。
其实,教养本身并不困难,透过专家的成功经验。从了解孩子的特征到顺势引导,甚至给予孩子正确观念的建立等等,都是家长所不可忽略的重点。运用一本实用的教养参考手册,对于家长来说,更显得重要。
内容提要
教育孩子,应该施以爱的教育,一味打骂,将造成孩子顽强固执的偏狭个性。但父母也不能把孩子视同“宝物”,为他做好每一件事。这对他也并无好处,只会造成他的懦弱与依赖,反而害了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的,不要因错误的一句话,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让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误了孩子的一生;不要使溺爱,成为孩子一生的绊脚石;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是深爱他的。
目录
章 学会做个高智商的父母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你的语言传递着你的价值观念
3.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4.改变你的语调敞开你的心扉
5.与孩子讨论比训话更重要
6.不要将孩子推向抵制的边缘
7.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
8.父母的决定要言出必行始终如一
9.不要把孩子逼上梁山
10.不要再向孩子说那些忌语
11.不要强迫孩子做事
12.不要“慷慨”许诺
13.学会创造性地“对付”孩子
14.学会给孩子留点面子
15.不要把谈话引向对立
16.给孩子以成长需要的爱
17.什么时候该说些什么
第二章 让自信陪伴孩子成长
18.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9.不要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20.不要挖掘温柔的“陷阱”
21.接受鼓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
22.怎样锻炼孩子的勇气
23.美国孩子为什么胆大
24.锻炼孩子的勇气对于父母自身的勇气也是个考验
25.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
26.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磨练
27.要增强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
28.告诉孩子怎样面对挫折
29.不要心痛孩子吃苦
30.怎样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31.怎样帮助孩子延迟满足
32.怎样让孩子玩出名堂
第三章 如何对待孩子的挑衅行为
33.怎样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
34.孩子为什么会无理取闹
35.为什么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
36.父母要学会从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
37.用自然结果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38.利用自己的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39.孩子当众发难的处理方法
40.用坚决的行动制止孩子的胡闹
41.有时忽视也是一种力量
42.要学会不进行责骂来引导孩子
43.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
44.灌输独立意识摆脱孩子的“纠缠”
第四章 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
第五章 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六章 做父母的基本功
作者介绍
文摘
不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道貌岸然地对孩子进行训导,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企求,当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们到了年龄便不愿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只好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同龄人的经历有限,经验往往肤浅,思想也不成熟,孩子们虽在一起有过所谓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并得不到多大的提高,而父母却因不平等的待遇失去了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的机会,这对孩子的心里发展是一种妨碍和伤害。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依赖,加强了与子女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这样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而要使孩子顺利成长,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获得的。
当孩子开始询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之类话的时候,做家长的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轻易一语搪塞地对孩子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快去玩你的去吧!”那我们可就一下子将孩子对父母那善良而美好的关心推开了!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冷酷无情地挡在门外了!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的事与我无关,凡只要不关我的事,都不要管。这就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就等于公开向孩子传授并灌输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那种自我的腐朽意识和观点。可见这样做的话,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关心父母了。
序言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从一个“结果导向”的教育者,逐渐转向一个“过程关注”的陪伴者。在过去,我关注的是作业是否按时完成,分数是否达到预期,孩子是否“听话”。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主动性、他的情绪反应以及他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育儿公式”,因为作者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框架,一种基于尊重和平等的沟通哲学。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它开启了我认识自己、理解孩子的另一扇门。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一个修补缺陷的过程,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旅程,而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做的,是修炼好自己的心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重读,并在不同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知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书名《XX》本身就带着一种直击灵魂的拷问,那种“你到底懂不懂”的压力感扑面而来。我本职工作是个软件工程师,平时跟逻辑和代码打交道惯了,对“教育”这个领域,总觉得心里没底。我自己的孩子刚上小学,正是从幼儿园的散养模式过渡到需要规则和引导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把复杂教育理念掰开揉碎,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明白的书。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要么是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教育学名词,读起来像啃砖头;要么就是过于鸡汤,读完热血沸腾,合上书本第二天回家依然故我。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教育,比如“多陪伴”、“多倾听”,这些谁都知道,但具体怎么做?在孩子哭闹不休、冥顽不灵的时候,你该采取什么具体的策略?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反而给我一种“干货满满”的期待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实用的、可操作的工具箱,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指导。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管理和规则建立的部分,因为这正是我目前家庭教育中最头疼的两个环节。
评分从文风上看,这本书的语言是那种带着生活沉淀感的。它不像某些流行的育儿指南那样,用大量生硬的心理学定义来堆砌内容,而是大量运用了生活的碎片、教育中的小插曲,甚至是作者自己犯过的错误来佐证观点。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感觉更像是收到一位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的朋友的私信,而不是一份官方报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演自己过去与孩子相处的某个瞬间,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猛然间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如,书中谈到表扬时要具体化,不要只说“你真棒”,而是要指出孩子付出的努力细节。这看似微小的调整,却极大地改变了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这种注重细节的引导,远比那些大而无当的理论来得有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僵硬地划分阶段,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教育主题展开,比如“倾听的艺术”、“界限的设置”和“鼓励的效能”。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界限”问题时的平衡感。在我过去的认知里,要么是严厉的威权式管教,要么是完全放任自由,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中间地带。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路径。它解释了为什么孩子需要界限,以及界限如何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而不是束缚。书中举例的场景非常生活化,比如孩子在超市坚持要买一个昂贵的玩具时,作者提供了一套不伤感情、又能坚持原则的对话脚本。我立刻在下一次类似情境中尝试了其中的一个变体,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冲突的烈度明显降低了。这说明书里的方法不是空中楼阁,是真正经过实战检验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那种非常坦诚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作者似乎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位置,反而更像是一个过来人,带着一点点自嘲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在娓娓道来。这让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没有那种被说教的压迫感。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了家长在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那种瞬间爆发的情绪,那种混合着失望、焦虑和不甘的复杂心情,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简直就像在偷窥我的生活。这种“感同身受”是很多严肃的教育类书籍所缺乏的。它没有一味地指责家长的“不完美”,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教育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我开始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投射的是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愿望,或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内省的深度,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先学会教育自己。我开始尝试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先暂停三秒钟,不是去想该怎么反驳,而是去理解他当下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