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无痕教学”润泽生命
定价:30.00元
作者:李凤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499106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无痕教学润泽生命)》(作者李凤)是“行知工程新生代通派名师系列”之一,全书分为有痕语文之觞;无痕语文之魂;基于情境的设计;基于生态的课堂等五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无痕教学润泽生命)》(作者李凤)是“行知工程新生代通派名师系列”之一,全书分为有痕语文之觞;无痕语文之魂;基于情境的设计;基于生态的课堂等五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序:“无痕”无巅追求有径——探寻李凤老师“无痕语文”的三重境界
引言
章 有痕语文之觞
节 应试之觞
第二节 模式之觞
第三节 身份之觞
第四节 教化之觞
第二章 无痕语文之源
节 哲学之源
第二节 美学之源
第三节 教育学之源
第四节 心理学之源
第三章 无痕语文之魂
节 本真自然,清水芙蓉
一、与乐拔苦
二、习得智慧
三、浪漫分享
四、平等尊重
五、爱在中考前
第二节 民主自由,笑靥如花
一、本位:教学民主
二、有自由才有语文
第三节 诗意自在。马蹄含香
一、想象,让阅读如此美妙
二、变心变脸——带着好奇学语文
第四节 柔润自主,我型我秀
一、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我有我滋味
三、让思维“飞”
第四章 基于情境的设计
节 教学意图圆融无痕
一、天光云影共徘徊
二、新课改:请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三、让教学意图隐身
四、《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五、《散步》教学设计
六、幸福与“无痕”
第二节 文本解读通透无痕
一、巧用心意破疑难
二、从“手”入手,解读孔乙己
三、暗香浮动月黄昏——初中语文课本中古典诗词黄昏意象简析
四、“金指”一点成经典
五、不三不四的癞蛤蟆——《范进中举》之范进形象赏析
六、曲致微妙,心与物化
七、《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八、丹尼尔vs白求恩——谈《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设计
九、“无痕”教学主张的生动演绎——点评李凤老师执教的《纪念白求恩》
第三节 拓展延伸
一、于起始处拓展
二、于有疑处拓展
三、于重点处拓展
四、于深化处拓展
五、《枣核》教学实录
六、《枣核》的教学设计
七、点评
第四节 媒介整合浑然无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电教手段的认识和方法
二、多姿多彩 活力四射——《水城威尼斯》开放式整合教学ABC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开放性语文教学探微
第五章 基于生态的课堂
节 预设生成智慧无痕
一、爱如潮涌
二、评头论足
三、小牛真牛
四、《你会听见的》课堂实录
五、互动生成——《你会听见的》的教学随感
六、用“倾听”来实现课堂的“无痕”——评李凤老师的《你会听见的》
第二节 师生协进灵动无痕
一、打开心门
二、协进创新
三、“妹仔”带来的精彩——《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四、《囚绿记》课堂实录
五、《囚绿记》教学手记
六、高效协作的典范——听李凤老师执教的《囚绿记》有感
第三节 情感内化渐进无痕
一、新课改,要关注学生的冷暖
二、巧用角色优势点化生命
第四节 点击生活缤纷无痕
一、满城尽带黄金甲——呼吸时尚,回味经典
二、江风海韵
三、可口可乐——圈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四、“话说清明”专题活动
五、“清明专题”教学反思
六、专题语文活动课怎样达到“无痕”之境
第五节 语言幽默机敏无痕
一、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二、慢羊羊
三、绿色幽默,让课堂灵动起来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某些教育专著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反而更像是与一位经验老到的、心怀赤诚的教育者进行深入的对话。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无痕”状态的界定,它并非意味着“不教”,而是“教而不显”,是一种高明的、近乎艺术的境界。这让我想起园丁的照料,最好的浇灌是土壤自然吸收,而非水流湍急地冲刷。书中对如何实现这种“润泽”的探讨,着重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与激发。它强调的不是教师的“控制”,而是引导学生内在动机的“唤醒”。比如,当讨论到如何处理经典名篇的“难点”时,作者提出了一种“设疑—探究—内化”的螺旋上升路径,其核心在于,将知识的难点转化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痒点”。这种转换的艺术,需要教师极高的敏感度和对学情精准的把握。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冥想,重新审视了自己教学中的那些“痕迹”——那些试图留下深刻烙印的努力,反倒可能成了阻碍学生自由呼吸的藩篱。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标题,便被其中蕴含的诗意和哲思深深吸引。“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探讨,更像是一场对教育本真、对学生成长深层需求的探寻。我一直认为,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语言的魅力自然流淌,如同呼吸般不着痕迹,却又无处不在地滋养着年轻的心灵。这本书的“无痕教学”理念,正是我在无数次课堂实践中苦苦追寻的那个“道”。它抛弃了那种生硬的、刻意的灌输模式,转而寻求一种“润泽生命”的途径。这种润泽,不是短期的应试成绩提升,而是面向未来的、关乎个体精神成长的长期滋养。书中对如何构建这种环境的论述,比如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文本与学生生命经验的深度链接,都展现出一种超越经验主义的、体系化的思考。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既有对理论框架的严谨勾勒,又有对课堂细节的生动描摹,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空间,体悟到教育的温度与厚度。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教学观被轻轻地拨动了一下,那些曾经觉得难以逾越的“痕迹”,似乎都有了消融的可能。
评分翻开书页,最先抓住我的是那种对教育本质的执着追问。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如何让语文教育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而非沦为应试的工具?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方向:“无痕教学”即是精神世界的深度构建。它探讨的“理想境界”,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之上的。书中详述的教学案例,那些看似寻常的课堂片段,经过作者的剖析,都闪耀出不同寻常的光芒。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教学效果时,很少使用“优秀率”或“得分率”这类硬性指标,而是更关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情感的共鸣点”以及“价值观的微妙变化”。这种关注点的转移,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宣言:语文教育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丰盈的内心世界。这种对“润泽”的深刻理解,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了更清晰、更人文的定位。
评分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语文课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把钥匙。它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核心在于“生命互动”。“无痕教学”的“无痕”,并非指没有痕迹,而是指那些最深刻的、塑造人灵魂的印记,是那些在学生未来回忆中闪光的瞬间,是他们面对复杂世界时,能够凭借语文素养产生的内在力量。书中许多关于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以一种不落窠臼、不显斧凿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的探讨,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最好的传承,不是死板的背诵,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经典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读完全书,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就是努力成为那个能够悄然播种,静待花开的教育者,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语文的滋养下,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富有节奏感,读起来非常顺畅,但其内涵的厚重感却需要细细咀嚼。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痕迹”与“无痕”辩证关系的阐述。作者并非否认教师努力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而是强调最终的呈现效果必须是自然的、内生的。例如,书中对“评价的艺术”的讨论,就非常到位。真正的“无痕”评价,不是扣分或打分,而是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反馈,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修正方向,让学习的驱动力从外部转向内部。这种从“外部控制”到“内部驱动”的转变,是实现“润泽生命”的关键一步。它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境界,能够放下自我成就的欲望,将聚光灯完全聚焦在学生身上,让知识和美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默默拔节,这种无声的培育,才是教育最伟大的奇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