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父母心读的心理学
定价:28.00元
作者:张尚国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3924127
字数:258000
页码:2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本书从众多家长的需求出发,详细地阐述了心理学的法则及其具体应用方法,以及如何应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难以教育的状况。本书针对性强,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同时精选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阐述了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能让你从中大受裨益。只要身为父母的你懂点儿教育心理学,再去教育孩子,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会让你充分地体会事半功倍的感觉。
内容提要
在生活中,父母面对孩子要扮演很多角色:当孩子被难题困扰时,父母就充当“老师”的角色,为孩子解惑;当孩子需要倾诉烦恼,需要别人分享他们的快乐时,父母会以“朋友”的角色陪在孩子身边;当孩子心情烦躁、情绪激动时,父母又会以“心理医生”的角色帮孩子找回好心情,摆脱坏情绪……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角色父母都能扮演成功的,虽然父母所做的一切都从为孩子好的角度出发,但结果并不会总令我们满意。正所谓爱不需要理由,但是爱需要技巧。父母教育理念上“一念之差”,孩子的命运则会“千差万别”。只要父母懂点儿心理学,再去教育孩子,那样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控得相当到位,它避免了那种铺天盖地的理论轰炸,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温和的螺旋上升结构。它会先抛出一个普遍的育儿困境,然后从心理学原理层面进行剖析,最后再落回到具体的家庭场景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依恋关系”的阐述,我之前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肤浅,总觉得依恋就是孩子粘着我。这本书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依恋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成年后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种前瞻性的洞察力,让我仿佛拿到了一张“未来行为预测图”,让我提前对孩子的某些长期发展趋势有所准备。它不是在教我如何“控制”孩子的情感,而是在教我如何“滋养”孩子的心灵土壤,确保在未来的人生中,他能拥有更坚韧的情感韧性去应对世界的复杂性。这种着眼于长远价值的教育理念,比那些只关注眼前听话与否的指南要深刻得多,也更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之下,有点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带着点人文关怀的教育工作者的手记,而非冷冰冰的教科书。它最大的亮点,我认为在于其极强的代入感和共情能力。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在现实的育儿战场上,父母们往往是疲惫且自我怀疑的。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完美育儿”焦虑的部分。我们总是被社交媒体上那些精致的家庭生活推着走,生怕自己哪一步做错,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本书却非常坦诚地指出,这种焦虑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干扰。它没有要求我们成为圣人,而是鼓励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甚至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比如,当它谈到“情绪的流动性”时,它不是教你如何“压制”孩子的不良情绪,而是引导你去理解这种情绪背后的需求。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场景描述,关于一个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持续哭泣,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赶紧买一个新的来平息,但书中的分析却深挖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被看见的失落感”,而非新的玩具本身。这种视角转换,让我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原来我不需要每时每刻都做到“正确”,只需要做到“足够好”并且保持真诚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咳,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育儿心理学”的书籍是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走进的。我不是那种焦虑到每时每刻都要研究育儿理论的家长,更多的是在日常琐碎中摸爬滚打,偶尔被孩子的某个突发行为搞得手足无措时,才会临时抱佛脚。所以,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期待的是那种能立刻解决我当前难题的“速效药”,比如孩子又在公共场合大发脾气时,我该如何迅速镇定并引导他。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并不急于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脚本”。相反,它更像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坐在你对面,语气平和但坚定地帮你梳理那些你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情绪源头。它没有用太多晦涩的学术名词来压倒你,而是将复杂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案例分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界限感”的探讨,我以前总觉得界限就是“不许做”和“必须做”的僵硬规定,读完后才明白,健康的界限其实是建立在尊重和共情的基础上的双向沟通,是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学会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处理孩子请求和拒绝时的那些潜意识反应,那种感觉,就像是蒙在眼睛里走了很久,突然有人帮你摘下了眼罩,虽然前方的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看清了脚下的台阶,踏实多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其内核却相当扎实有力。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教育”这个沉重的话题,重新塑造成了一场充满好奇心的“共同探索之旅”。书中多次强调,父母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观察者和陪伴者”。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亲子沟通时所使用的比喻,比如将对话比作“搭建一座桥梁”,而不是“修建一道高墙”。这种比喻的力量在于,它瞬间改变了读者的心境。在实际应用中,我尝试放下“教育者”的架子,尝试以一种更平等的姿态去倾听我的孩子,意外地发现,当我不急于评判时,孩子愿意分享的信息量和深度是惊人的。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万能的公式,但它给了我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一种持续学习和调整的思维模式,一种允许自己犯错,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勇气。它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在你迷茫时,帮你校准方向,而不是直接把你背到终点。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原本对这类书籍的期望值是比较低的,总觉得它们无非是把一些老生常谈的育儿箴言换了包装,用一些新潮的心理学术语重新包装一遍。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更具哲学意味的思考框架。它不太纠缠于具体的“五岁孩子如何应对分离焦虑”这种微观操作,反而将重点放在了“父母自身的成长”这个更底层的议题上。它让我意识到,我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我童年经历的投射。那种我一直以为已经克服的童年阴影,在面对我的孩子时,却会以一种全新的、更隐蔽的方式跑出来“作祟”。书中的一些自我探索练习,虽然简单,但指向性极强,它迫使我停下来,去审视我的那些“自动化反应”——为什么当孩子挑战我的权威时,我立刻会感到被冒犯?为什么我总是习惯于用“你应该”而不是“我看到你”来回应?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技巧层面,触及到了自我认知的深处。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深度清洁,虽然过程有点刮擦感,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孩子的耐心值似乎都在不经意间被提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