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定价:28.00元
作者:卢莉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802039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言行.许多父母情急之下会打骂孩子,或许主观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一个在打骂声中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创伤,他们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会产生自卑感、压抑感,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欢乐,从而挫伤其进取心,继而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
做父母的难免会遇到心理、感情、工作上的问题,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拿孩子“出气”的理由。遇到不顺时。作为父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去自我解脱,拿孩子“出气”,既是粗鲁和缺乏修养的行为,也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父母一时的粗暴,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磨灭的阴影。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推荐这本书,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不耐烦,因为它在某些地方的描述显得过于“理想化”了。比如,它倡导在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要保持“绝对的、持续的、不带评判的倾听”。这在现实操作中,尤其是在我工作一天筋疲力尽,想赶紧把饭吃完的时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一度觉得作者是不是没带过两个以上孩子的。但是,当我跳出“完美父母”的滤镜,把它看作一种“目标状态”而非“日常标准”时,这本书的价值又凸显出来了。它不是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做到完美,而是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知道在失控的时候,应该往哪个方向修正。它更像是健身房里的一面镜子,即使你今天状态不好,镜子依然会客观地展示你的不足,提醒你明天要更努力地去靠近那个健康的状态。书中的案例分析,很多都是基于日常琐事,比如抢玩具、不写作业、挑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战场。它提供的解决方案,虽然需要练习,但绝对是可操作的,只是需要我们放下“立竿见影”的期待,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亲子教育这场马拉松。
评分这本《不打不骂巧教妙养》最近在家长圈子里真是火得一塌糊涂,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来翻阅,没想到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思路给吸引住了。我个人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嘛,规矩得立起来,偶尔“杀鸡儆猴”也是必要的“良药苦口”。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我们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在面对现在这个信息爆炸、个性凸显的时代,已经显得有点水土不服了。书里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比如,它会详细剖析孩子为什么会发脾气、为什么会顶嘴,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孩子“不听话”,而是引导父母去探究那份“不听话”背后隐藏的恐惧、渴望关注,或者能力不足。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共情式回应”技巧,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不再是急着说“哭什么哭,不就一个破玩具吗”,而是先蹲下来,用非常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这个玩具对你很重要。”这种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的做法,我试着用在了我家那个“小霸王”身上,效果立竿见影。以前那种剑拔弩张的对峙场面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更愿意听我们讲道理,因为他感觉自己首先是被理解的。这本书真的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亲子关系理解的另一扇门,它教我们的不是如何“管教”,而是如何“引导”和“连接”。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宣扬“不打不骂”的育儿理念是持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太“温吞水”了,孩子不经历点挫折和管教,怎么能成材?我家的那个小子,正处在“全世界都得围着我转”的叛逆期,平时稍微不顺心,就能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非提倡“放任自流”,而是提供了一套更高级的“规则建立”体系。它强调的是“后果自然呈现”和“清晰的界限设置”,这和我们理解的“放任”是两个概念。书里详细讲解了如何设置“预设的、可预见的后果”,而不是情绪化的惩罚。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坚持要在客厅跑跳,过去我可能就吼一嗓子让他停下,现在我则会温和地告知:“客厅是休息区,如果你要跑跳,请去阳台/卧室,那里更安全。”如果他依然坚持,那么他可能就面临“今天客厅玩耍时间缩短”的自然后果。这种“预先沟通+后果自负”的模式,让孩子明白了规则不是父母的权威,而是对自身安全和环境尊重的体现。这种处理方式,比起歇斯底里的吼叫,需要的耐心和智慧要高得多,但长期来看,孩子学会了自我约束和对后果负责,这才是真正的“妙养”所在,而不是简单的“不打不骂”的口号。
评分对于那些还在摸索阶段的家长来说,《不打不骂巧教妙养》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但它的光芒是内敛且深刻的。它没有使用那些哗众取宠的口号,反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理性的笔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以“尊重”为核心的教育哲学。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界限感”的探讨,它清晰地区分了“界限”和“隔阂”。很多父母害怕批评孩子会伤害亲密关系,所以宁愿用包办代替,结果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这本书则教我们如何“有爱地设立界限”,即在表达拒绝和设定规则的同时,依然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平衡艺术。比如,当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时,我们不是粗暴地没收,而是通过协商,设定共同遵守的屏幕时间,并把“遵守时间”这件事,与孩子获得的“自主权”挂钩。这种将“管教”转化为“合作协商”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这本书不是让你读完后立刻变成“育儿达人”,而是让你开始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的日常行为,是否正在引导他走向那个方向。它要求的是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而非技巧的简单堆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父母自我情绪管理”的侧重。过去,我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孩子的问题,我的责任是去纠正他。读完后才意识到,孩子的所有外在行为,往往都是我们内心焦虑的投射。我自己的暴躁脾气、处理压力的方式,无一不被孩子偷偷学习并放大。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父母的‘情绪触发点’识别与应对”,非常犀利地指出了很多新手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容易踩的雷区,比如“当孩子重复提问时,你感到的烦躁”或者“当孩子拖延时,你感到的失控感”。它提供了一整套的“暂停-呼吸-观察-回应”的S-B-O-R流程,要求我们在做出反应前,先让自己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中抽离出来。我尝试在儿子把牛奶洒在地板上时,先跑到洗手间深呼吸三次,而不是立刻发火责骂他“笨手笨脚”。那三次呼吸的功夫,我的血压真的降下来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从“指责”变成了“协作清理”。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家庭关系修复与自我觉察手册”,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稳定、更有智慧的成年人,从而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港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