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武学辑注
定价:78.00元
作者:杨澄甫,邵奇青 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30483954
字数: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杨澄甫口述、郑曼青整理杨家太极拳流畅版本
杨澄甫亲配拳照,杨式太极拳经典必读之作
精当校注与版本辨析,一解谜团
内容提要
《杨澄甫武学辑注 太极拳体用全书》是“武学名家典籍”丛书之一,为杨澄甫于民国年间口述、郑曼青整理的流畅的太极拳著作,当时一经出版,即被太极拳习练者抢购,一时洛阳纸贵。而本次校注即采用《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2月初版本,立足于杨澄甫武学著作的学术价值,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并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阐明了杨式太极拳养生练用方法,理深而意密,堪称杨式太极拳经典必读之作。
目录
题词
传人像
张真人传
郑序
自序
例言
演练法
推手
大捋式图解
大捋四隅推手解
太极拳论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歌
打手歌
作者介绍
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自幼随父亲杨健侯研习家传太极拳。先后在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教拳。1928年,他应张之江邀请到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后在浙江、上海、广州均教过拳。杨澄甫为适应社会发展,将原杨式太极拳的十五个套路简化定型为五个套路。一生以授拳为业,可谓桃李满天下。现在社会上演练杨式太极拳的大多都是他一脉相传。国家体委武术科于1959年组织专家编排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基本上就是杨澄甫先生所简化定型的八十五式太极拳的虚腿拳架。
邵奇青,江苏无锡人,音乐评论家、摄影家、太极拳爱好者。曾随多位太极拳明师习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剑、刀及散手,喜好拳学理论和各派拳术学研,收藏各时期太极拳及其他武学专著四百余册。习拳套路无定式,依据各阶段所感悟,集杨门各派拳架于一体。练拳理念:纵向沿袭继承,横向博采众长。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文摘
序言
题词
传人像
张真人传
郑序
自序
例言
演练法
推手
大捋式图解
大捋四隅推手解
太极拳论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歌
打手歌
初次接触太极拳,是被它行云流水般的姿态深深吸引,总觉得这门武术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精妙的技艺。读完【XH】这本《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武学辑注》,虽然我还是个门外汉,但心中却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明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花哨的武术教程,上来就教你多少多少式,动作有多么复杂。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求本溯源”。它没有直接灌输我招式,而是从太极拳最根本的“体”和“用”入手,细致地讲解了身体如何放松,如何做到“虚灵顶劲”,如何用意念引导动作,如何做到“节节贯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桩功”的阐述,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太极拳的根基如此扎实,并非是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从根本上去调整身体的结构和内气的流动。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师父在旁边一步步地纠正我的错误,虽然书中没有图片,但文字描述却异常生动,仿佛能看到杨澄甫宗师当年亲自示范的情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意思,朴实无华,但字字珠玑,需要细细品味,反复琢磨。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萌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能够接触到如此“正宗”的讲解,实在是一种幸运。它让我明白,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的“本”,再去谈“末”。
评分接触【XH】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武学辑注》,是我在寻找一本真正能够指导我深入理解太极拳的著作时,所收获的一份惊喜。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太极拳的书籍,但总是觉得浅尝辄止,无法触及到其精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面性”和“深度”。它没有回避太极拳的“体”,也就是身体的内在修炼,如何做到“意念”、“呼吸”、“劲力”的统一;也没有忽视太极拳的“用”,也就是如何将这些内在的修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击能力。书中对杨澄甫宗师的武学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辑注,这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更加清晰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身法”的论述,那些关于“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讲解,仿佛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明白每一个细微的身体调整都蕴含着深刻的奥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地体会,反复地咀嚼。它不像一本快餐读物,而是像一位严谨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你探索太极拳的无穷奥秘。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打开了通往太极拳真谛的一扇大门。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武术有着长期关注的文化研究者,我一直对太极拳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杨澄甫宗师的武学体系。《XH》所推出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武学辑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招式,更重要的是,它对杨氏太极拳的“体”与“用”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精炼。书中对于“太极拳的体”的阐述,涵盖了身体的骨骼、肌肉、关节如何协调发力,以及如何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微妙平衡。而“用”的论述,则深入到劲力的运用、身体的转换、以及与对手周旋的策略。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推手”的理解,它并非简单的肢体对抗,而是通过“听劲”、“粘黏连随”等技法,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境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字里<bos>充满了传统武学大家风范。它避免了过度包装和浮夸的描述,而是以一种近乎“教学相长”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实践。即便我不是一名武术习练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所蕴含的东方智慧。
评分接触到【XH】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武学辑注》,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但绝对是一次令我受益匪浅的经历。作为一名对传统武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曾涉猎过不少武术书籍,但真正能让我静下心来反复研读的却不多。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辑注”的价值。它不仅是杨澄甫宗师武学的呈现,更是经过后人深入理解和阐释的精华。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那些可能因时代变迁或理解偏差而模糊的技击要领、劲力运用做了非常详尽的解释。特别是书中对于“听劲”、“化劲”等概念的阐述,让我对太极拳的实战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往我总觉得太极拳只是用来养生的,看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其内在的“刚”与“柔”、“虚”与“实”是如何巧妙地结合,形成了一种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武学体系。书中对一些经典论述的剖析,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仿佛在拨开迷雾,让我看到了太极拳理论的深层结构。我尝试着去体会书中所描述的“用意不用力”,虽然还无法完全做到,但内心的那种“顿悟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程,更像是一本武学哲学,值得反复揣摩和实践。
评分不得不说,【XH】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武学辑注》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我一直以来都对武术有着莫名的热爱,尤其是那些强调内涵和精髓的传统武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并没有直接教授你一套套的拳法动作,而是从更宏观、更本质的层面去讲解太极拳。它强调的是“体用结合”,所谓的“体”就是太极拳的身体结构、劲力运用、精神状态的内在修炼,“用”则是如何将这些内在的东西外化为实际的技击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气”的论述,很多武术练习者都听说过“练气”,但真正懂得如何运用和体会“气”的却不多。这本书就非常具体地讲解了如何去感知和引导体内的“气”,以及“气”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它不像一些速成教程那样,让你觉得好像很快就能学会,而是引导你去关注内心的感受,去体会身体的细微变化。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它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明白学习太极拳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深入体悟的过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智慧,读起来虽然需要费点心思,但每读懂一点,都觉得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