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氏太极拳图说-
定价:45.00元
作者:陈鑫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37727273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是在作者的先曾祖陈鑫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主要介绍了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并阐述了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评述陈氏太极拳的文章。书中收录了包括河南西平(华)陈泮岭《太极拳谱题词》、与温县邻里相望的卫辉汲人李时灿(敏修)序、邻人杜严序和作者陈鑫的自序;附录于卷三的《陈氏家乘》(节录陈王廷以后部分)、《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温县陈君墓铭》、李春熙《跋》、刘焕东《后叙》等文章。
目录
卷首
太极拳谱题词
序一李时灿
序二杜严
自序
凡例
无极图
太极图
河图说
洛书说
伏羲八卦方位图
文卦方位图说
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说
八卦相合数图说
先天八卦动静图说
先天八卦圆图说
八卦生六十四卦阳仪横图(附后)
八卦生六十四卦阴仪横图(附后)
八卦变六十四卦图说
六十四卦相错图
八宫尾卦正错互综图
序卦正综图一
序卦正综图二
序卦正综图三
序卦正综图四
六十四卦颠倒相综图说(附后)
太极生一百二十八卦相错图说(附后)
天地定位方图说(附后)
成男成女方图说(附后)
乾君坤藏方图说(附后)
天根月窟图说
阳直图阴直图消息盈虚图说
三才图说
天地形象图说
一年混沌气象图说
一月混沌气象图说
一日混沌气象图说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古太极图叙
古太极图说
伏羲八卦消长图说
太极黑白图说
河图太极图说
洛书太极图说
河图天地交图说
洛书日月交图说
太极拳内精圆图说
太极拳外形方图说
太极拳缠丝精图说
无极图说
人身缠丝正面图说
人身缠丝背面图说
太极拳缠丝精论
太极拳缠丝法诗四首
十二经奇经图歌
八会图
七冲图
卫气论
脏腑配地支图歌
六气主岁图歌
阴阳脏腑歌
脏腑表里歌
营血周行十二时歌
营血周行十二时表
任脉督脉论
重要穴目并歌
太极拳经谱
太极拳权谱
太极拳经论
太极拳权论
太极拳名义说
太极拳推原解
太极拳著解
身心意志恒着理气(附中气血气浩气辨)情景神化
太极拳用说
界限
争走要诀
太极拳势卷一
学拳须知
十三势分节
无极象图
太极象图
金刚捣碓
揽擦衣
单鞭
金刚捣碓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初收
斜行拗步
再收
前堂拗步
演手肱捶
金刚捣碓
太极拳势卷二
披身捶(一名庇身捶)
背折靠(一名演手捶)
肘底看拳
倒卷红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闪通背
演手捶
揽擦衣
单鞭
左右云手
高探马
右擦脚
左擦脚
中单鞭
下演手
二起脚
兽头势
踢一脚
蹬一跟
演手捶
小擒打(一名小擒拿)
抱头推山
单鞭
太极拳势卷三
前昭
后昭
野马分鬃
单鞭
玉女穿梭
揽擦衣
单鞭
第二左右云手
摆脚
一堂蛇(一名跌岔)
金鸡独立
朝天镫
珍珠倒卷帘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闪通背
演手捶
揽擦衣
单鞭
左右云手
高探马
十字脚(一名十字靠)
指裆捶
青龙出水
单鞭
铺地锦(一名铺地鸡)
上步七星
下步跨虎
摆脚
当头炮
附录
陈氏家乘陈鑫
陈英义公传
陈仲姓传
陈品三墓志张中孚
跋李春熙
跋荆文甫
后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就让人觉得“有分量”。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典藏版本。尤其是封面那个烫金的标题和图案,在灯光下泛着低调而典雅的光泽,透露出一种古朴的历史感,仿佛能透过封面嗅到传统武术沉淀下来的那股子“劲儿”。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易读性,又兼顾了传统书籍的韵味,留白恰到好处,不至于让人感到拥挤。阅读体验上,这本“大部头”的厚度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像那些轻飘飘的平装书,随便翻两下就完了事,而是需要你端端正正地坐下来,带着一份敬意去对待它。这种物理上的精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我觉得这不是在“看”一本关于拳法的书,而是在“进入”一个传统武学的世界。对于那些注重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的同道中人来说,光是冲着这个外在的包装和用料,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摆在书架上镇宅的艺术品,每次经过,都会忍不住伸手去摩挲一下那坚实的封面,感受那份沉淀的厚重。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些关于“内劲”的转化和运行路径的问题,市面上很多现代解读的版本,要么过于侧重形体动作的分解,把拳架子描绘得像一套体操,要么就是过于玄乎,充斥着太多无法量化的哲学概念,读起来让人觉得抓不住重点。直到我接触到这本,它在讲解劲力的形成和运行上,给出了一个极其严谨和具有逻辑性的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只可意会的身体感受,通过精准的文字语言进行锚定。比如,它对于“沉坠”和“掤圆”的描述,不是简单地说“要沉下去”或者“要圆活”,而是结合了力学原理和人体骨骼的结构,详细解释了在特定姿势下,如何通过微小的肌肉群调整,实现这种“以柔克刚”的基础力量。我发现,当我按照书中提示的细微调整去做时,那种原本模糊不清的“感觉”,瞬间就清晰锐利起来了。这种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解析方式,对于想要真正理解太极拳内在精髓的练习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成功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那座难以逾越的桥梁,让那些看似飘渺的武学概念,变得可以被触摸和验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看得出编纂者在梳理脉络上下了血本。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招式名称和图解,而是采取了一种高度系统化的分层递进方式。开篇部分,对拳理的溯源和基础功法的强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像是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让人对后续所有动作的意义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紧接着,每一式拳架的讲解,都是一个完整的小模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动作的名称、意念的引导、呼吸的配合,以及最关键的,实战中的应用侧重。更有价值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对单招的解析,而是非常细腻地展示了各个招式之间的转换逻辑,比如A招如何自然地过渡到B招,其中力量的蓄发如何衔接,这对于练习套路时经常出现的“断层感”和“僵硬感”,起到了极大的纠正作用。这种如同精密仪器般严密的编排,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按部就班地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习练地图,而经验丰富的人,也能从中找到自己原有理解的盲点和疏漏之处,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武学指南。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对传统文化脉络的尊重和审慎态度。现在很多武术书籍,为了追求新颖或所谓的“科学性”,往往会过度简化或修改一些流传已久的术语和概念,结果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神韵。然而,在这本书里,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在挖掘和保护一种代代相传的智慧。对于一些关键的术语,比如“虚实转换”、“引进落空”这些核心概念,作者不仅进行了清晰的定义,还常常会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相关论述作为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前辈大师的声音,他们是通过长久的体悟和验证,才总结出这些精辟的论断,而这本书,就像是忠实地记录和转述了这份宝贵的口传心授。这种对历史传承的敬畏感,使得整本书的格调非常高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动作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武学精神的哲学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于“动态平衡”的细致描绘上,这一点比单纯的静态分解图示要高明得多。很多图解类的书籍,只展示了动作定格的瞬间,但武术的精髓恰恰在于动作之间的流动和转换,在于运动中的稳定。而这本书,通过非常巧妙的图文结合方式,描绘出了力量在身体内部和体表之间是如何被引导和释放的。例如,在讲解如何“借力打力”的部分,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对抗的场景,而是先用一系列的“前兆”动作图示,告诉你身体的重心应该如何预先调整,内脏如何配合呼吸下沉,以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防守姿态。这种“未雨绸缪”式的讲解,让练习者能提前预知力量的来向和去处,而不是等到被动接触时才手忙脚乱。这种对“过程”和“转换”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让我不再满足于摆出漂亮的架子,而是开始真正关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意念流动对整体力量结构的影响,真正将拳法从“死招”化为了“活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