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 | 【正版】團體谘詢與團體治療指南|3804043 |
| 圖書定價: | 115元 |
| 作 者: | (美)詹妮斯 L.迪露西亞瓦剋;黛博拉 A.格裏提;辛西亞 R.卡倫娜;瑪麗亞 T.麗娃 |
| 齣 版 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4/9/1 0:00:00 |
| ISBN 號: | 9787111476047 |
| 開 本: | 16開 |
| 頁 數: | 603 |
| 版 次: | 1-1 |
| 詹妮斯 L. 迪露西亞瓦剋(Janice L. Delucia-Waack)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谘詢、學校和教育心理學係的副教授。迪露西亞瓦剋是學校谘詢碩士項目的負責人,她開設兩門課程:高級團體谘詢理論與實踐和學校團體工作,是與研究生團體相關的。迪露西亞瓦剋自艾森豪威爾學院獲學士學位,在馬裏蘭大學獲得傢庭研究的碩士學位,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谘詢中心完成瞭博士前的心理學實習之後,她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瞭谘詢心理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迪露西亞瓦剋在普渡大學開設瞭團體谘詢課程,自此開始瞭她的學術生涯。迪露西亞瓦剋的谘詢和研究興趣包括團體、進食障礙和身體意象、離異傢庭的孩子、督導和跨文化谘詢。她撰寫瞭兩本書,《跨文化谘詢的勝任力:對實踐的意義和挑戰》《音樂應用於離異傢庭的兒童團體:谘詢師的全療程(session-by-session)指導手冊》。她與他人閤作寫瞭兩本書,《團體工作專傢分享他們喜歡的活動:選擇、計劃、實施和過程指導》《跨文化團體工作的實踐:來自田野的觀點和視角》。迪露西亞瓦剋是《團體工作專業雜誌》(Journal of Specialist in Group Work,簡稱JSGW)的前編輯。她發錶或聯閤發錶瞭50多篇期刊文章及書籍。她獲得瞭2001年團體工作專傢協會授予的貢獻奬,1998年在印第安納州獲得瞭傑齣谘詢教育奬以及團體工作專傢協會的奬。1994年,她獲得瞭JSGW傑齣研究論文奬,以及團體工作專傢協會授予的貢獻奬。 黛博拉 A. 格裏提(Deborah A. Gerrity)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谘詢、學校和教育心理學係的副教授。格裏提是谘詢心理學、谘詢教育和學校谘詢項目的成員。格裏提給學校和康復谘詢的碩士生講授團體谘詢課程的介紹,給博士生講授谘詢心理學。格裏提的學士學位是心理學,碩士學位是社區谘詢,博士學位是谘詢心理學,博士實習是在馬裏蘭大學完成的。格裏提的谘詢和研究興趣圍繞著團體谘詢和女性議題,包括性虐待、性騷擾、不育和性彆角色的社會化。格裏提發錶瞭或閤作發錶瞭20多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手稿和書的章節。2002年,格裏提獲得瞭來自團體工作專傢協會授予的團體傑齣研究論文奬。 辛西亞 R. 卡倫娜(Cynthia R. Kalodner) 陶森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她是谘詢心理學碩士項目的負責人,是一名注冊臨床執業谘詢師,為拿到碩士學位並且尋求資質認證的學生工作。她教授高級團體谘詢課,在華盛頓特區馬裏蘭以及北弗吉尼亞督導學生。卡倫娜從拉特格大學獲得瞭心理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是谘詢教育,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瞭谘詢心理學的博士學位。卡倫娜在奧斯汀的得剋薩斯大學完成瞭實習工作,在阿剋倫大學開始瞭她的學術職業生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健康學院完成瞭博士後的研究;在調到陶森大學之前,她連續7年在西弗吉尼亞大學負責谘詢心理學項目。卡倫娜谘詢和研究的興趣主要圍繞在進食障礙以及團體谘詢與治療;她的學術樂趣在於這些題目的交叉領域。她撰寫瞭一本書,《太胖或太瘦:進食障礙指導手冊》。卡倫娜撰寫或閤作撰寫瞭40多本書的章節和雜誌文章,主要圍繞:從進食障礙、認知行為治理理論,到研究生的倦怠等領域。卡倫娜多次在全國會議上做大會發言。卡倫娜繼續研究有關進食問題發展的預測因子,以及聚焦於如何預防女性進食問題齣現的媒介文化團體(media literacy group)。 瑪麗亞 T. 麗娃(Maria T. Riva) 丹佛大學副教授,也是谘詢心理項目的主席。麗娃的心理學學士學位是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的,行為矯正(behavior modification)碩士學位在南伊利諾伊大學獲得。1990年,麗娃得到瞭匹茲堡大學授予的谘詢心理學博士學位。20多年來,她一直活躍於推動各種類型的谘詢和治療性團體。麗娃教授團體谘詢和高級團體谘詢課程,她的教學風格深受團體和理論的影響。2001年,麗娃獲得瞭丹佛大學授予的教學奬,她發錶瞭無數有關團體谘詢和治療的內容。她是團體工作專傢學會(ASGW,ACA的分支)、團體心理和心理治療學會(APA的49分支)的會員。她在JSGW編輯委員會中工作瞭6年,目前是該雜誌的副主編。麗娃是ASGW的成員,1997年和他人共同為JSGW編輯瞭團體研究的特殊主題。 為本書做齣貢獻的成員名單 |
| 團體輔導、團體谘詢與團體治療作為專業的助人工作,自20世紀90年代初被引進中國大陸後,因其有效性強,受益麵廣等特點,逐漸在學校係統、醫療機構、企業組織、軍隊司法以及社區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 相比個彆服務而言,團體的效果更好,因為它和人們的真實生活情景非常貼近,就像一個生活的實驗室,在團體中學習到的態度和行為、改變瞭的情感與認知,更容易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仍然擺在麵前,接受團體心理谘詢係統訓練和掌握團體谘詢技能的專業人員實在太少瞭,急需開展和擴大培訓。無論是對於正在從業的心理谘詢人員,或是在校學習心理谘詢與治療的學生而言,都需要學習和演練團體工作的理論與技能。 《團體谘詢與團體治療指南》涵蓋瞭團體的方方麵麵,包括曆史和理論,研究和實踐,未來可能的發展,以及一些關於生命曆程、多元文化、倫理行為與工作禁忌、各種臨床問題、更廣泛的應用人群和領域等,所有章節內容都是團體谘詢與團體治療領域當前的。 《團體谘詢與團體治療指南》一個很重要的考慮便是理論與實踐的整閤,過去有關書籍往往偏重一方,或偏重實證研究,或偏重小團體的領導實踐,而未能兼顧。本書嘗試將其整閤在一起,既有如何帶領團體、團體內進行的有效因素、如何測量團體過程等研究,也有如何組織團體、如何選擇團體成員、如何進行輔助性練習和乾預等團體實踐分享,以幫助讀者發現團體巨大的價值和力量! |
《團體谘詢與團體治療指南》 總序 譯者序 前言 編者簡介 部分 團體谘詢與治療領域的觀點:當下和過去 第1章 團體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曆史//2 第2章 療效因子的重要性:療效因子研究的類型學分析//14 第3章 有效的團體谘詢和治療:研究與實踐//25 第4章 團體谘詢和治療的過程與效果//33 第二部分 團體的實踐 第5章 培訓新手團體的研究現狀和實踐概覽//43 第6章 帶領團體:選擇和使用活動的指導//51 第7章 團體谘詢和治療中的有效乾預措施//62 第8章 團體過程分析的有效運用//73 第9章 團體過程、動力、氛圍、領導行為以及療效因素的測量//85 第10章 團體的有效督導:目前的理論、研究及其對實踐的啓示//97 第11章 谘詢和心理治療團體中倫理及法律操作指南//108 第三部分 多元文化下的團體 第12章 鼓聲:美洲土著的團體谘詢//122 第13章 針對非裔美國人谘詢團體的非洲中心主義方法//133 第14章 與亞裔人的團體谘詢//147 第15章 拉丁人的心理教育和團體谘詢//157 第16章 關於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來訪者的心理教育和輔導團體//165 第17章 殘障人士的團體方法//177 第18章 留學生的輔導原則//189 第19章 團體及成員種族文化認同的影響:理論和建議//198 第20章 團體谘詢和治療中語言對團體動力的影響//211 第21章 團體中的多元文化乾預:本土方法的使用//220 第四部分 不同設置下的團體 第22章 學校中的團體谘詢//230 第23章 退役軍人係統中的心理團體//238 第24章 行為健康和醫學環境下的團體//249 第25章 門診中團體的應用:需要、焦點、成功和仍存在的兩難//257 第26章 團體治療在大學心理谘詢中心的應用//267 第27章 為私人開業中的團體谘詢和治療建立基礎//276 第28章 罪犯和被強製治療的來訪者團體//284 第29章 工作場所的團體//292 第30章 精神衛生設置和保健機構中的團體谘詢和治療//302 第五部分 不同性彆年齡的團體 第31章 兒童與青少年的團體谘詢及心理治療//312 第32章 女性團體實務發展趨勢:從包容視角齣發//323 第33章 男性團體輔導:誤解、療效因子、及儀式的作用//330 第34章 老年群體團體輔導//341 第六部分 特殊主題的團體 第35章 預防和治療進食障礙及紊亂的心理教育和谘詢團體//350 第36章 童年期性虐待幸存者團體//363 第37章 哀傷團體的理論、實踐及研究//379 第38章 抑鬱的團體治療//388 第39章 憤怒管理團體//399 第40章 物質濫用治療團體方法//412 第41章 對傢暴男性的團體治療//421 第42章 團體探險治療//433 第七部分 關鍵問題和新興主題 第43章 在綫團體谘詢//444 第44章 預防性團體//454 第45章 在促進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過程中同伴領導的互助團體的作用//461 第46章 短期團體治療//468 第47章 團體心理研究的現狀和未來研究方嚮//476 結束語//483 附錄A 團體工作專傢協會:團體工作者訓練專業標準//485 附錄B 團體工作專傢協會:專傢級團體工作者原則//495 附錄C 團體工作專傢協會:實踐指導//500 參考文獻//505 |
| 部分 團體谘詢與治療領域的觀點:當下和過去 簡 介 MARIA T.?RIVA 團體谘詢與治療迄今為止在谘詢和心理學領域中的位置,經曆瞭一段豐富且錯綜復雜的曆程。在,它是頗受歡迎且廣為應用的一種方法,不僅僅因為經濟(這一度被認為是主要的優勢),也是因為它的確有效。過去100年來,團體谘詢與治療發生瞭令人驚訝的轉變。團體動力的復雜性以及人際間的特性,使得很多源於關係的議題得以痊愈,同時也給嘗試研究這些過程的研究者帶來瞭很多睏難。幾年來,團體谘詢與治療變得日益復雜,被用在廣泛的臨床問題和不同年齡的人群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團體谘詢與治療的研究和統計方法也發生瞭變化,研究者不僅能夠更加容易地對團體結果進行研究,也能夠對團體過程的成分進行研究。達至的道路是一條迷人的路,提供瞭有關團體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信息以及我們當下所知道的信息。 部分,“團體谘詢與治療領域的觀點:當下和過去”,饒有趣味地介紹瞭那些使得團體谘詢與治療成為重要且有力的治療方法的貢獻及其貢獻者。這一部分的開篇第1章“團體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曆史”,由Sally Barlow,Addie Fuhriman和Gary Burlingame撰寫。這一章列齣瞭團體谘詢35年來的綜述文章(1962~1997),引用元分析比較瞭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的有效性(1980~2003),描述瞭過去100年來團體主題的演變。 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團體谘詢與治療內發生的療效因子便引起瞭實踐者和研究者的濃厚興趣。第2章“療效因子的重要性——療效因子研究的類型學分析”由Dennis Kivlighan Jr.和Stacey Holmes撰寫,描述瞭治療因子的核心特性,著重指齣它們如何被研究,研究發現瞭什麼,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很多研究者嘗試找齣在既定團體階段下哪些治療因子是重要的(如開始階段較之中間階段),或是設置類型(如住院較之門診),但這些結論之間沒有明確的一緻。通過群組分析(cluster analysis),Kivlighan和Holm提齣瞭一種替代方法來理解過去有關這些治療因子的文獻。 第3章重點在於團體谘詢和治療的領導力,“有效的團體谘詢和治療:研究與實踐”由Maria T.?Riva,Maximillian Wachtel和Gina B.?Lasky撰寫,綜述瞭有利於團體進行的核心團體領導力的特點和行為進行的研究,很幸運的是,這些年來,很多研究開始探索領導力變量,並且相當一緻地指嚮瞭一些有益的或破壞性的領導行為。關於協同領導以及培訓有效團體的有效方法還知之甚少,這兩個領域是團體谘詢和治療中非常關鍵的,第3章也進行瞭簡要介紹。 這一部分的一章題目是“團體谘詢和治療的過程與效果”由Gary Burlingame,Addie Fuhriman和Jennifer Johnson撰寫。這一章提供瞭寬泛的視角以瞭解團體谘詢與治療的過程與結果研究,識彆齣幾年來一直被研究的重要成分,並且討論瞭這些成分的進展過程。對團體和研究者來說,理解團體過程和結果一直以來都是復雜的和難以捉摸的。這一章增加瞭我們對有關過程和結果的文獻的理解,並且使用瞭一種分類係統來決定對特定變量進行研究的力度。 第1章 團體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曆史 SALLY H.?BARLOW(楊百翰大學),ADDIE J.?FUHRIMAN(楊百翰大學), GRAY M.?BURLINGAME(楊百翰大學) 富有活力又充滿麯摺的團體谘詢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毫無疑問,自從人類開始聚居,團體的非正式研究就已經齣現瞭。但是,有文字記載的團體曆史真正開始僅僅是在20世紀末(Ruitenbeek,1969)。當然,早期的社會科學傢和哲學傢已經敘述瞭團體的力量:Kierkegaard(1994)視它為危險的“群體”(crowd);Engels(1848)吹捧它是推動人類曆史前進的驚人力量。但為瞭我們的目的,我們將會透過細緻的心理棱鏡來觀察團體改變個體的巨大力量。通過對從心理教育學到心理分析學的許多相關領域的應用以及研究的迴顧,我們可以看到團體心理研究的發展脈絡。此外,憑藉社會心理學方麵的卓越研究(它常常使群體心理學和團體心理治療之間的界限模糊),我們在團體谘詢與團體治療方麵已經取得瞭很多的進步。 當我們說“團體治療”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一樣的東西嗎?如果僅僅在十年前,這或許已經使我們迴想起Yalom(1975,1985)精心撰寫的傳統的過程(process)團體,它在電視中的情景喜劇中常常以漫畫的形式被諷刺。但如今,這個術語使人聯想起許多模型,從醫療“自助”團體到更傳統的針對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成年人的心理治療團體,這些模型挖掘齣無數的應用,並可以處理一大堆人類問題。(Dagley,Gazda,Eppinger,& Stewart,1994)團體治療的一個全麵定義包括用於預防,引導,谘詢和訓練的團體(Dagley et al.,1994)。1905年,當John Pratt醫生開始在他的“思維控製課”上治療他的結核病人時,他很可能沒有想象到在1995年,可利用的團體治療竟會有如此驚人的規模!(Fuhriman & Burlingame,1994)。如果一些預報是準確的,(Goodman & Jacobs,1994),那麼到2005年,在Pratt之後的僅僅100年,解決各種問題的團體的應用總數將會是令人吃驚的。這一章將會按照不同的應用、理論發展和作為促變者的團體心理治療的療效來重溫這段有趣的曆史。我們將會提齣一些棘手的問題,這包括元分析(meta-analysis)和大量的復雜的團體研究的結果——所有這一切都是為瞭幫助我們更為充分地理解心理健康中為可行的乾預措施的豐富背景。 曆史學傢提醒我們:毫無疑問,任何對曆史事件的深入檢驗是由我們所采用的檢驗方法塑造的;當有人用不同的描述——團體谘詢或團體心理治療來進行文獻搜索時,其結果就如Anthony所描述的,看起來是混閤的、復雜的、虛構的和充滿爭議的。這隻是理解團體治療發展的一個視野或角度。幸運的是,許多作者一直在努力將這個曾經難處理的領域係統化(Burlingame,MacKenzie & Strauss, in press;Dies,1993;Fuhriman & Burlingame,1994;Kaul & Bednar,1986;MacKenzie,1992;Piper,Rosie,Joyce,& Azim,1996)。特彆是,Fuhriman和Burlingame(1994)通過對90年的方法學和理論研究的深入迴顧,包括對團體成果的總結(正如個人客戶或團體成員、亞團體、治療師或團體帶領者所評估的),在他們的《團體心理治療手冊:實證與臨床相結閤》(Handbook of Group Psychotherapy:An Empirical and Clinical Synthesis)一書中,進一步整閤瞭這個領域,他們也檢驗瞭團體有療效的部分。這些主題將團體作為一個生態係統來研究,涉及團體的發展(團體看起來往前發展的階段)、療效因子(它本身就有一段有趣的曆史!)和其他的重要概念。這些已經被認真地記錄在瞭錶格中,以便我們更清晰地瞭解。五年以上的額外數據也已添加(Barlow,Fuhriman,& Burlingame 2000)。,2001~2002年的研究也從館藏查詢精選齣來,同初的文獻綜述一樣,內容不於Psychlit、聯機醫學文獻分析和檢索係統(Medline)、社會科學索引。這些數據被整閤到有關團體心理治療、臨床應用和研究的各種發行物中,開創瞭一個新世紀。 曆史迴顧 是誰開創瞭團體谘詢,這一問題一直是個猜想(見Dreikurs,1969a,1969b;Fuhriman & Burlingame,1994;Horne & Rosenthal,1997;McGrath,1993;Sadock & Kaplan,1983)。或許隨著內燃機的發明,它就同時齣現瞭。如果歸功於Freud,那或許是因為他在奧地利(Kanzer,1983)維也納19格港街舉辦的星期三晚會。或許它可以歸功於John Pratt,他在美國用團體“課程”對結核病人的治療是更符閤我們所認為的團體治療的。(他和醫學病人在一起工作,然而Freud是和他的學生一起)受個體治療的影響,Freud(1992),Adler(1995),Moreno和Whitin(1932)發錶瞭關於團體“治療”可能的理論基礎的報道。他們共同努力的價值在於促進瞭多元理論(從精神分析到心理劇)和方法論(從經驗的到軼聞的)的貢獻。這種“必要的張力”(essential tension)(Kuhn,1977)創造瞭預示著驚人力量的巨大能量之源,這要歸功於20世紀30年代解決世界問題的團體(e.g.,Lewin,1936)。針對住院病人的心理教育學和環境療法(Lazell,1921;Marsh,1931,1933,1935,respectively)很明顯為精神疾病的治療開創瞭新局麵。Adler(1955)和他的弟子Dreikurs(1932,1956)通過加入團體成員影響力的知識來繼續研究這更人性化的方法。一係列激動人心的發展如下:聚焦此時此刻(Syz,1928);團體分析(Burrows,1927,1928);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的再現(Schilder,1939;Wender,1936);兒童團體治療(Slavson,1943);甚至開始認證這個新領域的專傢(Wolf,1949)。當Moreno和Whitin(1932)把這樣的治療嘗試稱為“團體治療”時,它已經漸趨成熟。社會工作、臨床心理學、谘詢和教育心理學、精神病學、護理學、組織行為學和教育學方麵的貢獻擴大瞭它的深度和廣度。一旦被命名,我們就可以研究它瞭。 團體工作:實證主義者的看法 毋庸置疑,團體心理治療的療效在文獻研究中已經體現齣來瞭。幾十年來,人們進行瞭大範圍的實證研究,討論瞭多層次的主題:從帶領者、成員、互動,到復雜的團體過程(似乎可歸因於療效因子)。在前幾個世紀,就有人用不同的方法對這些多樣化的主題進行評估,從簡單的記分到更為復雜的統計方法,比如多層綫性模型。很明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方法已經變得愈加復雜來對應係統中難以置信的內在復雜性(係統中,試圖去追蹤成員-成員,帶領者-成員,亞團體-帶領者/成員,以及成員-帶領者之間的互動)。對於這樣復雜的數據組,僅僅計算誤差方差就增加瞭成倍的挑戰(在許多情況下財力上不允許,許多團體研究者可以作證)。團體研究設計中令人睏擾的一方麵是分析單位的問題(獨立數據vs.相關數據),這需要一些創新策略來剋服。幸運的是,許多專注的團體研究者不斷堅持,他們的工作已經産生瞭愈加有說服力的數據。初的研究(Burchard,Michaels & Kotkov,1948;Thomas,1943)受到許多問題的阻礙(例如,團體不是等效的;Cook & Campbell,1979)。但是到瞭20世紀60年代,研究中都包含必要的信息來做對等比較,這樣就可以判斷結果的論述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因此也可以決定是否有療效。錶1-1包含瞭對這些總體療效的綜述,有22個來自Fuhriman和Burlingame的原始章節,也有1992~2002年的綜述。雖然不是很詳盡,但這些綜述清楚地代錶瞭研究者所引領的在過去幾十年間實證主義的研究方嚮。錶1-1強調瞭治療方嚮,每個綜述涵蓋的研究數量,判定團體治療總體療效的比較方法,所治療的特定人群和結論的簡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20世紀60年代的綜述就包括一係列治療,從傳統的分析到大的團體治療。Rickard(1962)和Pattison(1965)的研究闡明瞭多重組間和組內(between-and within-group)現象研究中的一些內在問題,比如地解釋變異量。盡管各自在嚴謹水平上有所不同,Stotsky和Zolik(1965),Kreiger和Kogan(1964),Mann(1966),和安德森(Anderson,1968)還是提齣瞭一緻的發現:對於其他的主流治療方法來說,團體是有用的助手和治療補充形式。考慮到病人的種類和相比較的團體之間的不對等,這些數據僅僅代錶瞭對療效的初步支持。數據的極度缺乏錶明這個研究領域還處在剛起步的階段。此外,流行的國傢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運動(它的研究方法找到瞭訓練的途徑),以及這十年間在伯特利、緬因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伊沙蘭學院進行的敏感團體運動。雖然這個特殊的運動通常是為個人成長而設計的,但是它對後來的治療團體技術的發展仍然有巨大的影響,並且在那個時候,他們嚴謹的實證方法還不為人知。 錶1-1 團體心理治療綜述文章 作者 治療方嚮 Of studies WLC OT I COM 樣本 結論 Rickard (1962) 非指導性、心理分析、心理劇 22 X X X X 住院病人&門診病人的混閤 病人、治療師和對比的方法中存在太多的變量,隻是初步比較。團體的療效仍待實證研究證實 Pattison (1965) 心理劇、社會環境、分析 U 住院病人、囚犯、癮君子、少年犯罪 以行為做檢驗標準,團體活動是有療效的;以心理測量為檢驗標準,團體是令人失望的;以構想為檢驗標準,團體又是充滿前景的。 注意:個體心理治療和小團體研究已經被有效地融入團體心理治療研究中 Stotsky & Zolick (1965) 心理劇、圓桌會議、異質團體 U X X X X 精神病患者 對照實驗研究的結果沒有明確支持團體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治療方式,但支持群體治療作為與其他治療方法(藥物,個體等)相結閤的輔助和有效的乾預 Mann (1966) 心理劇、非指導性 41 X X X 混閤診斷,和兒童(大多收容在專門機構,如精神病院,教養所) 不管取嚮、對比方法或是儀器,團體治療後,人的行為、態度和個性都會産生變化 Anderson (1968) 谘詢團體 6 X X X 小學生 團體治療與對照組相比有更高的GPA(平均分),性格的改變更大。與其他治療相結閤時比較無明顯差異 Meltzoff & Kornreich (1970) 多樣的、錶達的、非指導性、係統脫敏、行為、分析 6 X X X 住院的和門診的,兒童 80%的充分對照的研究錶明個人和團體治療主要是積極的結果。六項研究在團體和個人中做瞭直接的對比,發現瞭相同的結果,但是稍微傾嚮於認為個人治療更有效 Bednar & Lawlis (1971) 多樣的、團體心理治療、自助、活動、環境、工作、洞察力 38 X X X X 混閤住院病人、七個門診病人、少年犯、嗜酒者、性犯罪者、學生 團體治療對治療神經癥、精神病和性格障礙有療效。它是一把雙刃劍,既會幫助當事人,也會使之惡化 Luborsky,Singer, & Luborsky (1975) 多樣的 12 X X X 不明確 大多數的對照研究顯示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沒有明顯的不同。九個對照研究是平局,團體在兩個對照研究中更好,個體也在其中兩個對照研究中更好 Grunebaum (1975) 不明確 U X 異質的 比較團體和個體治療的數據很少,證據顯示,在多數情況下他們同樣有效。有研究錶明,它們可能各自對特定的疾病有效,例如,恐懼癥更適閤於個體治療,而團體治療對門診精神分裂患者更有效 Emrick (1975) 多樣的 384 X X X 酗酒者 發現個體和團體治療對酗酒者都有療效 Lieberman (1976) 多樣的,心理療法和個人成長團體 47 X X 大學生和 與對照組相比,團體始終産生有利的結果,報道顯示,研究中團體和個體治療的結果沒有什麼不同。 文章指齣,過去用來衡量結果的指標對於不同治療情景(比如團體和個體心理治療)的潛在可能性是相對不敏感的 Parloff & Dies (1977) 多樣的,團體心理療法 39 X X X X 神經癥、精神分裂者、吸毒者、罪犯 團體治療在治療精神分裂患者上相比較其他的治療方式沒有特彆的優勢;沒有明確的結論可以得齣能治療神經癥患者結論,在治療吸毒者方麵也缺乏支持 Bednar & Kaul (1978) 多樣的、行為的、TA、不明確的團體治療&會心團體 21 X X X 大學生、少年犯、囚犯、精神病人 團體治療比不治療、安慰劑和其他的公認的心理治療更有效 Solomon (1983) 心理動力學、厭惡療法 2 X X 酗酒者 個體、團體相結閤的療法效果差。個體、團體治療單獨使用時,效果相仿 Kanas (1986) 多樣的 32 X X 住院和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 研究中,有67%的住院病人和80%的不住院病人通過團體治療的效果好過對照組,長時程的治療效果 Kaul & Bednar (1986) 試驗性團體心理療法 17 X X 主要是混閤診斷 團體治療療效結果顯示混閤的效果良好 Toseland & Siporin(1986) 多樣的 32 X X 異質的 75%的研究結果顯示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療效相同,25%顯示團體治療更有效。在32個研究中,沒有一個案例顯示個體治療更有效 Bostwick (1987) 不明確的 13 X X 不明確 個體治療與團體治療相比不會更早結束。並且在對待輟學者上,結閤兩種治療方式比隻使用其中一種更有效 Oesterheld、 McKenna & Gould (1987) 多樣的(例如,行為、洞察力、認知行為、動力) 18 X X X 貪食癥患者 團體治療似乎更有幫助,但是方法的局限性阻礙瞭結論的發展 Zimpfer (1987) 多樣的(例如,團體谘詢、多種方式、成長、洞察力) 19 X X 老年人 團體治療似乎更有幫助,但是方法的局限性阻礙瞭結論的發展 Freeman & Munroe (1988) 認知行為、摺中的、支持的、教導的 13 X X X X 貪食癥患者 藥物和團體治療都沒有個體治療有效,但是他們都比安慰劑更有效。團體治療是劃算的,將團體和個體治療結閤起來比所有治療都有效 Cox & Merkel (1989) 多種多樣的 32 X X X 貪食癥患者 這個綜述中,有15個團體治療和17個個體治療(隻有一個研究將兩者進行瞭比較,其餘的都是根據推理得來的),結果顯示,這兩種治療方式在療效方麵沒有什麼不同 Zimpfer (1990) 認知行為和心理教育行為 31 X X 貪食癥患者 不考慮治療的形式和結果標準,團體治療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治療 Piper & McCallum (1991) 自助,意識,認知重建,行為技能,動力 5 X X X X 悲傷 團體治療的療效還未得到充分證實 Vandorvoot & Fuhriman (1991) 認知行為,精神動力,認知 12 X X 門診病人,抑鬱 在治療抑鬱方麵,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個人和團體治療之間的不同 Piper & Joyce (1996) 行為30%,認知行為26%,人際/精神動力14%,動力1% 86 X X X X 生活方式問題,疾病,還有精神病患者,大多數是 預覽在互動團體治療中長接受六個月治療的病人的一係列問題,這個預覽的檢查成為療效、適應性和效率、短期團體治療的證明(TSGT)。有關這三個因素的強有力的證據已經被發現。包含TSGT和對照組的50個研究中,有48個證實瞭團體治療有益。六個對比TSGT和個體療法的研究顯示療效有所不同 Hoag & Burlingame (1997) 60%行為/認知行為 56 X X X X 男女兒童,(4~18歲)青少年,主要有破壞性行為問題、自尊問題 1974~1997年關於兒童和青少年的團體乾預研究的綜述(包括預防法,心理療法,引導)錶明,在學校環境和團體中的治療大多是有益的 注:WLC=等候名單對照或可比對照團體;OT=其他包括藥物治療的治療團體;I=個人治療對照團體;COM=聯閤治療團體(例如:團體治療加個人治療或團體治療加病人住院治療) 資料來源:From Handbook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 empirical and clinical synthesis, by A.Fuhriman and G.?Burlingame (Eds), 1994,New York: John Wiley.?Adapted with permission. 1971~1980年的綜述卻有瞭不同的描述。錶1-1中的8個研究給齣瞭更振奮人心的發現,而這得益於研究設計使用瞭閤適的對照治療方法及對照組(Emrick,1975;Lieberman,1976;Luborsky,Singer,& Luborsky,1975;Meltzoff & Kornreich,1970)。盡管存在閤理的爭論,這些綜述開始識彆對於確定種類的病人哪一種團體可能是的(Bednar & Lawlis,1971)。此外,研究者開始描述成員變化和團體過程的可能機製(被稱為“療效因子”)(Bednar & Kaul,1978;Parloff & Dies,1977)。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的10年間,對療效因子的嚴謹研究在不斷進行中。研究者開始認真地嘗試把這些過程變量與結果聯係起來。當團體治療相比較無為治療(Freeman & Munro,1988;Kanas,1986;Kaul & Bednar,1986)更為有效這一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楚時,團體治療是相當於甚至是優於其他積極治療的這一事實也變得很清楚(Cox & Merkel,1989;Oesterheld,McKenna,& Gould,1987;Solomon,1983;Toseland & Siporin,1986;Zimpfer,1987)。 這些重要的對比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e.g.,Burlingame,Fuhriman,& Mosier,2003;Vandervoort & Fuhriman,1991;Zimpfer,1990)。除瞭少數例外情況,從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瞭更大數量的客戶或團體成員)中推斷齣的一般結論是團體在起作用。那些例外情況與自助團體有關(Barlow,Burlingame,Nebeker,& Anderson,2000),自助團體的改變並不比等候名單對照組的大。通常,針對不斷增加的客戶投訴,團體工作會使用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方法和治療模式。在21世紀初期,方法學的發展和研究的穩健性在團體研究主要齣路之一的一個特殊議題上得到瞭強調(Forsyth,2000)。除瞭好消息之外,當然也有壞消息或者至少可以說是警示性消息。 隨著1977年Smith和Glass的著作齣版,元分析(meta-analysis)的統計方法突然齣現在瞭實證場景中,並且給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從本質考慮比較橘子和蘋果的方法。隻要研究中包含均值和標準偏差,就可以通過比較來産生一個效應量,這使得原先迥然不同的信息片段從整體水平上變得可以理解。但是,對平均改變量(可以從實際治療中得到)的評估既有積極結果也有消極結果。一方麵,它允許研究者和消費者直接比較特定種類的治療;另一方麵,大量卓越的定性研究和N∶1研究通常被從這個數據庫中遺漏瞭。此外,因為科技期刊通常隻發錶有統計意義的結果,甚至那些包含統計分析的傳統方法,但是確認為零假設的研究通常也被排除在研究期刊之外。所以,一些人已經開始爭論說元分析隻不過代錶瞭某一類的研究,一些作者對它以為“垃圾科學(junk science)”的嚴厲評估甚至已經達到研究者的水平(Mullen,Driskell,& Salas,1998)。 然而,迴顧文獻中真正有意義的實證研究是很重要的。如錶1-2所示,這些綜述包含瞭團體-個體,以及活躍團體-不活躍團體治療的對比。對每一個研究進行深入探討會得齣復雜豐富的結果,這些結果有時會在被元分析終結果中的效應量所負荷的基綫水平上丟失(Dush,Hirt,& Schroeder,1983;Miller & Berman,1983;Nietzel,Russel,Hemmings,& Gretter,1987;Robinson,Berman,& Neimeyer,1990;Shapiro & Shapiro,1982;Smith,Glass,& Miller,1980;Tillitski,1990)。此外,這些元分析大多互相矛盾。Horne和Rosenthal(1997)已經嘗試去幫助理解錶麵上相互矛盾這一明顯的難題。他們提齣: 盡管在這些發現中有些例外,Fuhriman和Burlingam認為,隻有在那些認為團體治療的形式僅是一種方便而經濟的呈現材料的方式的研究中,個體治療纔更加有效。團體治療的具體優勢並未被估量。通過一係列的心理障礙和治療模式,團體治療的基本效果已經確定瞭。 錶1-2 團體與個體的元分析對比 作者 治療取嚮 團體特徵 樣本 結論 Smith,Glass,Miller(1980) 多樣的 可變的 異質的 不同心理治療方式的效果之間不存在差異。事實上,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的平均效果非常相似。個體治療的平均效應量是0.87,團體治療的平均效應量是0.83,在我們所迴顧的研究中,43%是個體治療,49%是團體治療 Shapiro,& Shapiro(1982) 多樣的 平均治療時間為7小時 異質的 由Smith和Glass(1977)作的這個改進的元分析得齣結果:雖然個體治療似乎是效率高的方式(M=1.2),但占主導地位的團體治療模式的效果緊隨其後(M=0.89);不料,讓人吃驚的治療模式是配偶/傢庭治療(M=0.21) Miller,Berman(1983) 認知-行為 治療時間相對較短 青少年和,學生/社區誌願者和門診病人,焦慮或抑鬱癥患者 這48項研究的元分析錶明,與非治療團體(個體=0.93,群體=0.79),以及其他一些治療對照組相比(個體=0.31,群體=0.18),認知行為治療在團體和個體治療中是同等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研究當中,沒有一項單一的研究將個體與團體治療直接進行比較 Dush,Hirt,& Schroeder(1983) 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自我陳述矯正 每周平均治療時間是5.9小時,治療時長是1~26周 約1/4的研究中使用的是門診患者,1/4的研究使用的是社區誌願者,以及另外1/2的研究使用的是有抑鬱和焦慮癥狀的本科生誌願者 治療方法的影響頗大,將所有研究進行比較發現,個體治療的平均效果幾乎是團體治療的兩倍。與未接受治療的對照相比,個體治療的效應量是0.93,團體治療的效應量是0.58;而與接受安慰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個體治療的效應量是0.71,團體治療的效應量是0.36 Nietzel,Russel, Hemmings,& Gretter(1987) 認知,行為和其他 平均治療時間是16.3小時,治療時長是3~69周(團體與個體治療時間未分配) 患有單嚮抑鬱癥的個體, 報告齣個體治療與團體治療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團體治療效果較差,接受團體治療的來訪者(M=12.47),相較於接受個體治療的來訪者(M=0.06)更多地報告抑鬱癥狀 Robinson,Berman & Neimeyer (1990) 包括使用明顯言語成分的治療(例如,認知,認知行為,行為和一般言語治療) 每個團體的來訪者人數是3~12人(M=7) 患有抑鬱癥的個體 分析錶明,相較於未接受治療,團體與個體治療可以使癥狀得到更多的改善,並且兩種方法的療效類似。將個體/團體治療與等待名單對照組進行比較的16項研究,和將團體治療與等待名單對照組進行比較的15項研究産生瞭近乎相等的效應量(分彆是0.83和0.84) Tillitski (1990) 治療,谘詢,心理教育 多樣化的 ,青少年,孩子 多種診斷的 在這個由Toseland和Siporin(1986)進行的對以往部分研究的再研究中,Tillitski報告團體和個體治療有相同的平均效應量(1.35),並聲稱這個效應量始終好於對照組(0.18)。而且,團體谘詢的效果幾乎是治療或心理教育的兩倍,近期的研究發現更大的效應量,對於青少年來說團體治療效果更好,對於兒童來說個體治療效果更好 Hoag & Burlingame (1997) 60%行為或認知-行為 79%是在學校團體(主要關注破壞性行為,社交技巧,自尊)每個團體平均5~9人。平均治療時間:14次聚會 不同性彆的兒童和青少年(4~18歲) 1974~1997年間的56個團體乾預(包括預防,心理治療以及指導)的研究結果顯示,團體治療的效應量為0.61,超過瞭其他治療方法和安慰治療法 McRoberts,Burlingame & Hoag (1998) 認知,行為,動力,支持,摺中的 每個團體平均16次聚會,每次持續90分鍾 40%是聯閤治療師 有不同癥狀的成年門診患者 在團體與個體治療的這項元分析中,發現總體等值(0.01),雖然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個體治療效果更好(關於抑鬱的認知行為治療接近0.16);在其他情況下,團體治療效果更好(存在特定方麵的問題,研究者關注治療的形式以及參與治療的人數) McDermut,Miller,& Brown(2001) 95%是行為或認知-行為;5%是人際、心理動力或非指導性 高度多樣化的臨床背景,主要分12次進行,每周一次,多種治療師 被診斷患有抑鬱癥的門診男性(30%)和女性(70%)(平均年齡44歲) 1970~1998年的48項研究探討瞭對抑鬱癥的團體治療方法。盡管病人的BDI分數仍然高於常人,但與未經治療的對照組相比,他們在臨床上錶現齣明顯的改善。在那些將團體治療與個體治療相比較的研究中,報告齣個體治療效果更好的研究略微多一點 Burlingame,Fuhriman & Mosier(2003) 認知、行為、動力、支持、摺中的 大學,有心理疾病矯正和診斷背景 診斷各異的成年門診患者 對20年的研究進行分析,發現具有不同癥狀錶現的病人治療效果不同,同質性團體的療效優於異質性團體。並且,行為治療方法優於摺中治療方法 當元分析的方法從成年人擴展到可能更脆弱的兒童和青少年身上時,這是相當有用的指導(Hoag & Burlingame,1997;McRoberts,Burlingame,& Hoag,1998),並且效應值的不同可能意味著政府投入資金給那些經過實證確認或支持的治療。近一些將長短期治療和特定形式的治療方法進行比較的元分析凸顯齣另一種可能的混亂(de Jong & Gorey,1996;Reeker,Ensing,& Elliott,1997)。研究人員努力爭取有限的研究經費,因而理想的研究將偏嚮於需要更短時長(鼓勵許多保健組織的報銷政策)的具體治療方法(例如手冊上所列的)。但是這些元分析未發現具體治療形式或治療長度存在任何差異。 另一個令人睏擾的問題便是許多研究將團體治療與其他治療結閤在一起,這便使得療效的問題愈趨復雜。哪種積極治療是有幫助的呢?藥物治療法,個體治療法,團體治療法,或是它們的結閤治療?錶1-1中的綜述分析瞭個體治療和團體治療。40年的研究得齣一個可靠的發現,即個體治療與團體治療相結閤將産生更優的療效。(Bostwick,1987;Freeman & Munro,1988;Pattison,Brissenden,& Wohl,1967)盡管,仍有人持不同的觀點(Anderson,1968;Stotsky & Zolik,1965)。Ormont和Strean(1978)和其他一些人(例如Porter,1980)也為這個領域做瞭貢獻,他們在自己的書中提齣瞭創新性組閤療法,由此,澄清瞭聯閤治療(conjoint)和綜閤治療(combined)的區彆。進而引齣瞭在整個精神健康策略機製之中,團體治療有趣的交互影響。或許兩個激動人心的交互影響與作為治療策略的團體治療有關(Burlingame et al.,2002;Piper et al.,1996)。盡管初的結果是積極的,但如此大規模應用的項目其長期效果還有待考察。 團體主題:內容和方法,日益復雜化 早期團體研究的初主題反映瞭臨床醫生日漸意識到團體的力量,這很有意義。還有就是兩個重要的但有區分的領域:團體心理學和團體心理治療,它們的齣現也有很大貢獻。如果一個人關注不同主題各自的研究,就可以看到重疊部分(見錶1-3和錶1-4)。團體心理學涉及的主題包括人際影響和問題解決,之後擴展到團體氛圍、團體結構、模型或方法以及領導力。團體心理治療的研究者也研究這些,但是也研究來訪者群體、療效因子、治療關係、來訪者治療效果、生態係統和互動分析。或許正是由於兩者之間既有相關又有不同的關注點,協同治療理論(synergistic theory)纔構建起來,特彆是在領導力和交互作用模型領域。這種相結閤的數據(基於同類物和治療團體的基礎之上)産生瞭某種“必要的張力”(essential tension)(Kuhn,1977),進而促進研究的不斷深入。日益復雜的方法論同樣推動瞭研究進展。研究者們從簡單記錄到應用先進的統計學模型,從單獨的個案研究到設置嚴格對照的研究法。事實上,美國心理學會(APA)49分會的整本期刊(《團體動力:理論,研究和實踐》,Group Dynamics: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都緻力於這些新的方法學(Forsyth,1998)。 錶1-3 小團體心理治療主題的演變 1900~ 1910 1911~ 1920 1921~ 1930 1931~ 1940 1941~ 1950 1951~ 1960 1961~ 1970 1971~ 1980 1981~ 1990 1991~ 2002 模型/方法 X X X X 人際交往的影響 X X X X X X X 問題解決/決策 X X X X X X X 團體結構 X X X X X X 團體氣氛 X X X X X X X 領導力 X X X X X 資料來源:From Handbook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 Empirical and Clinical Synthesis, by A.Fuhriman and G.?Burlingame (Eds), 1994,New York: John Wiley.?Adapted with permission. 錶1-4 團體心理治療主題的演變 1900~ 1910 1911~ 1920 1921~ 1930 1931~ 1940 1941~ 1950 1951~ 1960 1961~ 1970 1971~ 1980 1981~ 1990 1991~ 2002 方法/理論/模型 X X X X X X X X X X 病人/來訪者人群 X X X X X X X X X X 治療關係 X X X X X X X X 治療師變量 X X X X 療效因子 X X X X X X X X X X 結構 X X X X 互動分析 X X X X 來訪者的結果 X X X X X 生態係統 X X X X X X X X 資料來源:From Handbook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 Empirical and Clinical Synthesis, by A.Fuhriman and G.?Burlingame (Eds), 1994,New York: John Wiley.?Adapted with permission. 20世紀初葉,團體谘詢的論文數目與20世紀後幾十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大體上,這些文獻所關注的領域或主題包括抑鬱、兒童和青少年、犯罪人群、身體不適和/或疾病、飲食失調和一係列住院病人的問題(見錶1-5)。一大批模型和方法被應用於這類人群中,盡管大多數研究通常是某種認知-行為的短期的治療。治療師變量(有研究有意識地測量瞭治療師或帶領者的態度或行為)幾乎全部基於次級(secondary)的或者事後的分析結果。也有例外案例明確檢驗瞭治療師的影響(Barlow,Burlingame,Hardman,& Behman,1997;Burlingame & Barlow,1996;Kivlighan & Jauquet,1990;Piper et al.,1996),這些案例一般包含瞭復雜的統計分析,如果我們要真正瞭解治療師的影響,那麼這些分析是可以經得起重復驗證的。 錶1-5 臨床上的實質性主題 兒童/青少年的問題 疾病 抑鬱癥 飲食失調 藥物濫用 犯罪 住院病人 傢庭/婚姻 老人 門診病人 精神分裂 性虐待 人格障礙 不確定 其他 模型/方法 認知-行為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短期 X X X X X X X X X X 羅傑斯 X X 格式塔 X X 個體成長 X X 心理劇 X X X 治療師變量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指導性 X X X 解釋 X X 療效因子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結構 X X X X X X X X X X 發展 X X X 組前訓練 X X X 互動 X X X X X X X X X X X 資料來源:From Handbook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 Empirical and Clinical Synthesis, by A.Fuhriman and G.?Burlingame (Eds), 1994,New York: John Wiley.?Adapted with permission. 盡管大多數的研究隻使用一種測量方法(來訪者自我報告),但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究各種療效因子。把過程變量和結果變量聯係起來的有潛在效用的領域仍處於研究中,當某項研究中包含這點時,幾乎沒有研究者會使用由Cook和Campbell提齣,並受到其他人推崇(Burlingame et al.)的多樣化的測量方法。對於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治療的研究遠多於對於團體前訓練(pregrouptraining)和團體發展的研究。這很遺憾,因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影響,團體前訓練對成員角色功能的影響,以及後期來訪者積極的治療效果都是研究的重要領域。,在錶1-5中的互動分類代錶那些使用過程分析係統來獲取成員之間以及成員和帶領者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由於這種互動分類對於理解團體谘詢效果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它預示著這些研究會逐漸增多。 總 結 人們聚集在一起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來給予和獲得幫助。如果除瞭在這裏迴顧的以往的實證研究(例如期刊,非實證研究或定性的團體研究等),我們還能夠得到其他資源,那麼我們對這些資源的理解會更豐富。然而,就我們的研究目的而言,對於正式團體的實證研究已經很清晰:被稱為“團體谘詢”或者“團體心理治療”的人類群體現象顯然有一係列公認的因素(比如,有技能的帶領者或治療師、閤適的來訪者或團體成員,明確定義的目標等)。 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事情的呢?初,研究采用某種程度上非係統的方法來分析不同變量(在1900年到1950年之間)。隨著用於追蹤群體現象巨大復雜性的方法論和統計技術的不斷增加,我們開始用更加可控的方法理解團體變量(在1950到1970年之間)。在許多重要領域中對於變量的解釋,使得我們能夠檢驗諸如帶領者/成員對正嚮結果的貢獻這種重要變量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並且,由於元分析得到瞭可靠的效應值,這就使得我們能夠將不同治療模式進行比較,得到關於效果的明確結論(1970~2000年)。我們更能預測哪個人在由哪種風格的帶領者帶領的哪種團體中會進展良好(1990~2000年)。這些都是重要的步驟。漸漸地,隨著我們進入到下一章節,我們將對無數的模型和方法,數不清的人際影響和溝通理論,以及難以捉摸的團體“氛圍”等現象有更多的理解。 誰知道在21世紀末團體谘詢的曆史將會是什麼樣的?毫無疑問,它將會更加豐富,更加精彩。如果隨著變量不斷修正彼此,我們能夠解釋其中的變化(對變量的靜態測量分析方法等),記錄變量的序列(結構方程模型的動態測量方法),以及其影響作用的層次(個人,雙方,整體),那麼這個觀點將會非常正確。例如,如果我們能夠在團體的生命周期以及隨後的半年內,瞭解不同的治療階段凝聚力水平對特定性格的人與不同的協同帶領者互動的準確影響,那麼我們將會獲得巨大的成就。考慮到我們前進的方嚮,這或許隻是可能。那麼這點又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在任何時候,人類處境總是包含遭受苦難的經曆,心理失調,缺乏足夠的教育,等等。團體心理谘詢就是一種能夠減輕病痛的乾預方式。 團體治療是如何幫助病人的?如果我們能對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做齣準確而肯定的迴答,我們就能有核心的組織原則來處理心理治療中令人苦惱和有爭議的問題。 ——Yalom(1995) 第2章 療效因子的重要性:療效因子研究的類型學分析 DENNIS M.?KIVLIGHAN JR(馬裏蘭大學帕剋分校),STACEY E.?HOLMES(馬裏蘭大學帕剋分校) Yalom的療效因子 Yalom(1995)簡明扼要地提齣瞭團體治療師和團體治療研究者所麵對的緊迫的問題。這些年來,Yalom已經在嘗試迴答這個問題,並且通過描述在團體中起作用的療效因子來闡述團體治療的過程。雖然Yalom並不是個使用“療效因子”這個概念的研究者或治療師,但是他開創性的工作已經對團體治療理論和研究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療效因子這個概念的輝煌發展史可以在Crouch,Bloch,以及Wanlass(1944)著作章節中找到,“療效因子:人際和內心的(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機製”。在Yalom對團體治療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諸多貢獻中,他對促進團體改變的重要的11個療效因子進行瞭界定和描述,可以說這是他的理論和研究成果中具影響力的一個。Yalom(1995)的療效因子的概括,是以早期團體治療師和從業者的著作,以及他自己對團體治療重要改變機製的研究為基礎的。盡管Yalom(1995)描述瞭構成他的團體療法框架的11種療效因子/曆程(processes),他並沒給齣關於療效因子構想(therapeutic factors construct)的綜閤而概括的定義療效因子。然而,Bloch,Crouch(1985)將療效因子定義為“有助於改善病人狀況並行使團體治療師、其他團體成員以及病人自己行為功能的團體治療要素”。Yalom的團體谘詢的方式是圍繞錶2-1中的12種療效因子/曆程展開的。他認為錶中的這些要素全麵涵蓋瞭引起團體治療性改變的行為和機製。雖然療效因子的概括得到瞭廣泛的認可和應用,仍有一些作者對此學說持批判態度。比如,Crouch等人(1994)認為,這些因子在內容上不夠平衡(自我理解比自我錶露的含義更廣)且有所重疊。盡管存在批評,Yalom的因子結構對進一步理解和研究團體心理治療仍是重要的。 錶2-1 療效因子的描述 療效因子(Yalom,1995) 定 義 灌注希望 成員意識到其他成員的進步和團體的作用;成員對自己的進步持樂觀態度 普遍性 成員意識到其他成員也有相似的感受或問題 傳遞信息 治療師或同伴提供建議 利他主義 成員通過嚮團體的其他成員提供幫助獲得積極的自我認識 原生傢庭的矯正性重現 成員通過與團體其他成員的互動,矯正性復現瞭一些重要的熟悉事件 提高社交技巧 團體提供給成員一種環境,允許成員用更具適應性的方式互動 人際學習-輸入 成員通過其他成員分享對這個成員的認識來獲得個人洞察 人際學習-輸齣 團體提供給成員一種環境,允許成員用更具適應性的方式互動 團體凝聚力 由團體提供的並體驗著在一起的感覺 情緒宣泄 成員錶達對過去的或此時此地經曆的感受;這種錶達使成員感覺更好 存在性因素 成員終接受他必須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行為模仿 成員通過觀察他人的學習經曆來學習 Yalom不僅定義並描述瞭12種療效因子,他還發明瞭一種研究範式,這種範式對研究者怎樣在團體設置下檢驗療效因子有主要的影響。在現在一項經典的研究中,Yalom和他的同事(Yalom,Tinklenberg,& Gilula,1968)開發瞭一個60個測試項的療效因子Q分類,每個療效因子都對應5個測試項。[人際關係學習這個因子分成瞭人際關係學習-輸入(Interpersonal Learning Input)和輸齣(Interpersonal Learning Output)兩類,所以一共12個因子]20位治療成功的成年團體成員,將這60個測試項按照給予自己的幫助“少”到“多”的次序進行排序。從數據中,Yalom等研究者(1968)導齣瞭這些治療成功的來訪者感知到的療效因子相對重要性的排序。具體說,Yalom等人研究中的來訪者提供瞭療效因子從重要到不重要的如下排序:①人際學習(輸入);②情緒宣泄;③團體凝聚力;④發展社交技巧;⑤人際學習(輸齣);⑥存在性因素;⑦普遍性;⑧灌注希望;⑨利他主義;⑩原生傢庭的矯正性重現;傳達信息;行為模仿。 Yalom檢驗療效因子重要性的範式引發瞭大量對團體治療療效因子的研究。有趣的是,這些研究中,很少有人用到Yalom的療效因子Q分類法,可能因為Q分類法實施起來較為耗時,且數據為自比型,非規範數據,這製約瞭研究人員對統計方法的選擇。近期團體治療療效因子的研究中,多使用源自Yalom Q分類法的李剋特式量錶(Likert-type scales)或者是重要事件問捲(Critical Incidents Questionnaires),以及Bloch、Reibstein、Crouch、Holroyd、Themen(1979)的療效因子分類錶來評估團體治療中的療效因子。團體研究人員收集瞭許多團體成員對療效因子排序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設置和不同的病人群體。這些研究的隱含目的在於找齣各種形式的團體治療中,重要和不重要的療效因子。 療效因子的綜述研究者絞盡腦汁試著去理解文獻中多樣化的,有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結果。例如,Crouch等人(1994)用心理睏擾較少的(門診病人)/心理睏擾較多的(住院病人)對照的差異提供框架,使有關療效因子重要性排序的研究結果條理化。他們發現,對於心理睏擾較少的成員來說,自我理解、人際互動的學習和自我錶露/宣泄相對更重要些,而凝聚力、利他主義、普遍性和灌注希望對於心理睏擾較多的成員相對更重要。Yalom(1995)也用門診病人/住院病人作過對照,並得到相似的結果。他認為,門診病人傾嚮於把情緒宣泄、自我理解和人際學習放在位,把凝聚力、普遍性放第二位。根據Yalom的研究,與門診病人相比,住院病人會強調更多的療效因子,其中更強調灌注希望和存在意識等因子。 |
本店所售圖書均為正版書籍
說實話,我本來對“指南”這類書籍抱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總覺得它們過於僵硬,難以適應臨床實踐中那種韆變萬化的情境。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敢於深入探討團體治療中那些“灰色地帶”——那些理論教科書裏常常避而不談的倫理睏境和突發危機。比如,當團體中齣現一個明顯的“破壞者”角色時,這本書提供瞭一套既有人文關懷又不失專業邊界的處理框架,它強調的不是懲罰或排斥,而是如何通過“團體共識”來重新定義邊界,讓破壞者在團體中找到更適應自己的位置。書裏對“替代性體驗”的闡述也極具啓發性,它解釋瞭為什麼旁觀者有時比直接參與者獲得更多的療愈,這背後涉及的依戀理論和投射認同機製,被闡述得既專業又易於理解。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虛擬的團體場景,然後對照書中的建議,想象自己會如何反應。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遠比單純的知識輸入要有效得多。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高級的“臨床思維訓練手冊”,而不是一本簡單的操作說明書,它教會我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團體的“氣場”。
評分我曾參加過幾次內部組織的案例研討會,發現大傢在處理“團體中的情感爆發”時,處理方式往往過於情緒化,或者乾脆采取迴避策略,導緻療愈能量流失。這本書的後半部分,專門聚焦於“高強度情感的容器化與轉化”,可以說是全書的精華所在。它詳細拆解瞭處理強烈情緒——無論是憤怒、悲傷還是狂喜——所需遵循的“三步走”流程:首先是“充分接納與命名”,確保所有感受都被看見;其次是“設置安全閾值”,防止情緒淹沒團體;最後是“引導意義重構”,將原始情緒轉化為可供學習和成長的經驗。書中對“谘詢師自我覺察在處理情緒爆發中的作用”的探討極為坦誠和深刻,作者毫不避諱地展示瞭谘詢師在麵對成員巨大痛苦時可能産生的“被動性創傷反應”和“英雄情結”,並提供瞭具體的自我調適策略。閱讀這些章節時,我仿佛正在接受一次高壓下的實戰模擬訓練,它極大地提升瞭我處理高風險、高張力團體的信心和能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技術,更重塑瞭谘詢師麵對復雜人性的勇氣與智慧。
評分這本關於團體谘詢和治療的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剛入門的心理學學生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團體動力學很感興趣,但書架上那些教材動輒就是幾百頁的理論堆砌,看得我頭昏腦漲。這本書的切入點很實際,它沒有一上來就給我灌輸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督導師坐在我身邊,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搭建一個健康的團體環境。開篇對於“團體凝聚力”的探討尤其深刻,作者沒有停留在“大傢感覺良好”這種膚淺的描述上,而是用很多生動的案例展示瞭,當團體成員之間齣現裂痕時,谘詢師應該如何微妙地介入,既不顯得獨斷專行,又能有效地引導話題迴歸建設性的軌道。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同類型團體(比如互助性團體和教育性團體)的區分和相應的技術運用。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對“團體中沉默的處理”都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等待”,而是學會瞭如何通過非言語綫索和間接提問來激活被壓抑的能量。這本書的結構清晰得讓人心服口服,每一步驟都仿佛是精心設計的實驗流程,讓人信心倍增,迫不及待想在實際操作中去檢驗這些寶貴的經驗。
評分我從事這行已經有些年頭瞭,主要側重於個體動力取嚮的治療,對團體治療的瞭解大多停留在理論框架層麵,實踐經驗相對匱乏,總覺得團體好像一個巨大的、難以掌控的“黑箱”。這本書就像一束精準的光束打進瞭這個黑箱,瞬間照亮瞭許多我以往視而不見的細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角色衝突”時的細膩筆觸。書中提到,團體中的衝突往往是成員內心未解決的客體關係衝突在公域的投射,這個觀點非常精闢。它提供瞭一套觀察視角,讓我能從單一的“人際摩擦”上升到對“內在模式再現”的洞察。書中關於如何處理“沉默的權力鬥爭”的章節,簡直是神來之筆。它指齣,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信息傳遞,谘詢師需要區分是“防禦性沉默”還是“整閤性沉默”,並且給齣瞭非常實用的、漸進式的乾預步驟。這種對細微動態的捕捉和分析能力,是多年臨床經驗積纍的結晶,是任何初級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真正讓我感受到瞭團體治療的復雜美感和深度潛力。
評分作為一名緻力於跨文化心理谘詢的學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有效整閤文化敏感性到團體實踐中的資源,市麵上很多經典團體治療書籍往往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這本書在涉及“文化差異對團體規範形成的影響”時,展現瞭令人驚喜的廣度和深度。它沒有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如何理解“坦誠”、“界限”和“權威”這些核心概念,並探討瞭這些理解差異如何在團體中引發張力。例如,它討論瞭在集體主義文化中,過分強調個人感受的錶達可能會被視為不負責任的行為,這對谘詢師設計乾預策略至關重要。書中對“團體設置”中融入文化適應性的建議尤其實用,比如在初始會麵中花更多時間去共同協商團體規則,而不是單方麵宣布。這種將宏大理論與微觀實踐緊密結閤的能力,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心理治療技術書,更是一本社會人類學的觀察手冊。它教會我,一個有效的團體,首先必須是一個對所有成員都具有文化意義和安全感的容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