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 |
| 作者 | 魏毅寅 |
| 定价 | 55.00元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316975 |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产业竞争,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战略。工业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启,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应用,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和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或机构可以在现有的网络、计算、通信、制造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创造力,丰富其中的技术内涵和应用模式,为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进步探索更有效率的发展途径。本书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典型案例等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能够与致力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各界人士分享在研究和应用中的体会,提供技术交流和发展模式探讨的渠道。 |
| 作者简介 | |
| 魏毅寅 博士,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和复杂大系统工程研制工作,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曾荣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柴旭东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软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组组长。 长期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仿真、多学科虚拟样机工程、智能制造、智慧云制造等领域技术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工作。曾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
| 目录 | |
| 目录 章 概述 1.1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影响 //002 1.2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008 1.3 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012 第二章 工业互联网总体技术 2.1 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 //021 2.2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022 2.3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024 2.4 工业互联网产业模式 //031 第三章 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 3.1 物联网技术 //041 3.2 网络通信技术 //044 3.3 云计算技术 //054 3.4 工业大数据技术 //063 3.5 信息安全技术 //071 第四章 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 4.1 网络化协同制造技术 //081 4.2 智能制造技术 //089 4.3 云制造技术 //098 第五章 工业互联网与CPS、智能制造的关系 5.1 信息物理系统CPS //115 5.2 CPS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使能 //121 5.3 智能制造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应用 //125 第六章 工业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6.1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云工厂解决方案 //133 6.2 面向行业应用的行业云解决方案 //143 6.3 面向区域应用的工业云解决方案 //149 第七章 外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 7.1 国外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 //160 7.2 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 //165 第八章 航天云网 8.1 INDICS总体架构 //173 8.2 核心关键技术 //175 8.3 核心产品 //177 8.4 产品服务体系 //190 8.5 应用情况 //193 第九章 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 9.1 企业应用案例 //199 9.2 行业应用案例 //210 9.3 工业云应用案例 //223 第十章 工业互联网展望 10.1 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240 10.2 工业互联网不断推动产业变革 //242 参考文献 //245 致谢 //251 |
| 编辑推荐 | |
| 深入探讨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作序。“互联网 ”时代的产业转型攻略。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的中国化实践。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是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连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更偏向于软件开发或者网络架构的某一特定领域,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又细节丰富的全景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数据治理和安全体系构建时的谨慎与专业。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性是生命线,这本书没有轻描淡写地带过,而是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详细阐述了从数据采集、传输到存储、分析的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风险点和应对策略。这部分的论述非常务实,引用了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可靠。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比了不同行业在数据安全侧重点上的差异,这种细腻的观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而不是纸上谈兵。这本书无疑是帮助我构建系统性认知框架的绝佳工具。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被其中对“实践”二字的强调所吸引。很多技术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工具化,而这本书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它展示了“怎么做”。书中的很多流程图和架构图,都是可以直接拿来作为项目蓝图参考的。我记得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如何构建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它不仅列出了需要采用的技术栈,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技术选型背后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实际项目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种“备课充分”的感觉,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和学习兴趣。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书,而是那种需要时不时翻开,对照自己工作中的痛点进行验证和思考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我是一个对行业趋势非常敏感的读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现有技术的总结,更包含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洞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比如人工智能在工业控制层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的下一代发展路径。作者在分析这些未来趋势时,态度非常审慎,既肯定了其巨大的潜力,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面临的算力瓶颈、模型可解释性难题等现实障碍。这种不夸张、不浮躁的写作风格,让我感到非常信服。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更清晰地判断哪些“概念”是炒作,哪些“方向”是真正有价值的长期投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工业风,那种冷峻的金属质感和清晰的线条,一下子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机械和数据的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的解读,非常到位。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用了很多具体的行业案例来支撑观点,比如智能制造车间的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的应用等等。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技术研讨会,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技术名词,经过作者的梳理和阐释,变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特别是关于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在工业场景中的协同作用那部分,写得尤为精彩,让我对如何落地实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内容涉及大量前沿技术,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技术腔调”,读起来颇为流畅,非常适合我这种既想深入了解技术原理,又需要清晰应用路径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它巧妙地将复杂的技术逻辑融入到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系统集成问题时的那种“工匠精神”。比如,在讨论如何打通OT(运营技术)和IT(信息技术)之间的壁垒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合二为一”的口号,而是详细剖析了两者在协议、安全标准、实时性要求上的根本冲突,并给出了渐进式的融合方案。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让我对那些成功实现转型的企业肃然起敬。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如何安全、高效地改造传统制造系统”的实战指南,对于身处转型阵痛期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