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双节棍-学汉语.练武术
定价:29.00元
售价:22.0元
作者:丁传伟,樊家军 绘, 奥斯卡, 飞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4427320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学汉语练武术/双节棍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发中心规划教材》是一套专为海外学生编写的、汉语与武术相结合的案例教材使用对象主要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武术爱好者、汉语爱好者。
《学汉语练武术/双节棍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发中心规划教材》凝聚了众多从事与热爱汉语与武术教学的教师们的大量心血,从教材的框架的设计到语言材料的选取安排都非常得科学、系统。由于编写者都是汉语教师与武术教师,对海外武术爱好者与汉语爱好者学习时情况非常得了解,因此能够从自己亲身教学的角度去设计教材、安排内容。
目录
武术介绍
介绍一下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上武术课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跟我学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我有问题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受伤了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复习一下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一起去吃饭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买练功服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练得怎么样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参加比赛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我们应该庆祝一下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告别
一、情景会话
二、武学堂
三、生词和术语
四、拓展阅读
五、练习
总词汇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丁传伟,1978年9月生。山东梁山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武术冠军,运动健将,国家裁判;兼任中国体育学会武术分会委员、北京武术协会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武术协会秘书长,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推广中心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培训部副主任。现任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本科生、研究生武术专项教学与训练、影视武打动作设计与鉴赏、空手道与留学生武术课程教学等工作;首都体育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带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200多项北京市高校冠军。13项全国体育院校和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冠军:担任土耳其国家武术队主教练期间,获得了第十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枪术冠军、青奥会女子全能亚军。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传统武术,尤其是那些视觉冲击力很强的项目特别着迷,双节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拿到任何一本关于双节棍的书,我的第一关注点永远是“实操性”和“安全规范”。很多市面上的教材往往只停留在招式的罗列上,讲了“怎么做”,但没细说“为什么这么做”,更别提在实战或者表演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力道和节奏。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汇集了东西方视角的教材,会如何处理基础的握持、旋转和击打技巧。比如,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如何避免砸到自己的手腕和脚踝?书中是否有针对性的安全预警和自我保护章节?更进一步,武术讲究“套路”与“意境”,这本书是否能超越单纯的动作模仿,深入到双节棍背后的哲学思想,比如李小龙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时所强调的“以无法为有法”的境界?如果它能将复杂的哲学理念,用外国人更容易理解的汉语词汇进行阐释,再通过双节棍的动作来具象化,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手册,而是一部结合了文化传播的教科书了。我希望看到的是,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文化底蕴的习武路径。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的动机往往带着一种“文化探索”的猎奇心理。这本书名字里的“学汉语”部分,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们都知道,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其融入生活和特定的文化载体中。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武术即语言课”,那简直是颠覆了传统的死记硬背。我想象中,他们可能会设计一些带有情节性的对练场景,比如A说:“我用‘上劈’(Shàng Pī)来攻击!” B则需要用“下格”(Xià Gé)来防守,并且用汉语完成对话,例如“你好,我的招式如何?”——“不错,但力度不够。”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远比单纯的课本有效。此外,作为一本面向国际读者的教材,它在汉语的“发音校正”上必须下足功夫。双节棍的动作往往需要快速、有力的发音配合,这对于非母语者来说是个挑战。我期待看到书中是否特别标注了这些武术术语的声调和重音,以确保学习者在挥舞的同时,发出的汉语是标准且有力的。
评分这本《峨眉山:双节棍——学汉语·练武术》的书名乍一看,还真挺吸引人的,因为它把两种看似不搭界的元素——学习一门外语(汉语)和练习一门传统武术(双节棍)——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当时在书店里看到它,就忍不住想,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是教老外用双节棍打着学汉语的节奏?还是说,通过练习双节棍的口令、招式名称来自然地植入汉语词汇?想象一下,一边挥舞着双节棍,一边喊出“横扫”、“格挡”这些中文词汇,既锻炼了身体,又不知不觉记住了新词,这学习效率得多高啊!而且,这本书的作者阵容也挺有意思的,丁传伟和樊家军是国内武术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而加入“[墨西哥] 奥斯卡”和“[德] 飞”,这更让人好奇,难道是两位外国武术爱好者或汉学家参与了编写工作,从更国际化的视角来阐述双节棍的魅力和汉语学习的窍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我有限的经验来看,通常这类结合了文化和技能的书籍,在图文排版上会非常用心,可能充满了清晰的动作分解图,甚至还有二维码链接到教学视频,毕竟双节棍这种强调动态的武术,纯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他们是如何平衡“武术教学”的严谨性和“汉语学习”的趣味性的,这绝对是一次大胆且富有创意的跨界尝试,光是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给个高分。
评分从出版机构“北京体育”这个名称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经过了严格的学术或专业机构的审核。对于任何严肃的武术学习者而言,出版单位的背书至关重要,它确保了动作原理、解剖学基础和训练计划的科学性。我关注的焦点在于,这本书在“教材编排”上是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好的武术教材,应该像盖楼一样,从地基开始,逐步搭建结构。它是否清晰地区分了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训练内容?例如,初级可能只关注最基础的“轴心旋转”和“八字绕环”,中期则加入实战模拟和套路配合,而高级篇章则可能探讨不同流派的差异性或自创套路的设计思路。如果它能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兼顾到读者对“文化传播”的好奇心,将武术的规范性与汉语的学习趣味性完美融合在一个严谨的框架内,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练习指南,而是一份可以长期研读的武术文化遗产文献了。
评分我对“奥斯卡”和“飞”这两位外国作者/参与者的背景非常感兴趣。在国际武术界,能得到外国专家的认可和参与编写,往往意味着这本书在国际推广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有独特的视角。通常情况下,西方学习者在接触东方武术时,可能会在某些动作的力度控制、身体柔韧性以及对东方美学的理解上存在认知障碍。我猜想,这两位国际友人可能贡献了他们作为“过来人”的宝贵经验——即如何跨越文化隔阂,真正领悟双节棍的精髓。他们可能会在书中提出一些本土学习者容易忽略的问题,比如如何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理解“气”的概念,或者如何将双节棍的训练融入到日常的西方健身模式中。这种“他者”的视角,往往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中的传统技艺,避免了“当局者迷”的弊端。如果这本书能像一座桥梁,成功地架设起传统武术与全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渠道,那么它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