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左俊杰, 蔡永立著 978712217297

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左俊杰, 蔡永立著 9787122172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俊杰,蔡永立著 著
图书标签:
  • 河岸植被
  • 缓冲带
  • 定量规划
  • 生态水利
  • 流域管理
  • 植被生态学
  • 水土保持
  • 环境工程
  • 景观生态学
  • 水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72976
商品编码:293879780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左俊杰, 蔡永立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2217297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绪论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4
1.2.1研究目标4
1.2.2研究内容5
1.3研究技术路线6
1.4研究创新点7

第2章研究进展综述
2.1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概念和特征8
2.1.1概念8
2.1.2特征9
2.2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组成、结构、范围和功能10
2.2.1组成10
2.2.2结构与范围12
2.2.3功能17
2.3河岸带退化修复18
2.3.1修复目标和途径18
2.3.2参照系19
2.4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22
2.4.1空间布局22
2.4.2宽度研究23
2.4.3植被种类26

第3章滴水湖汇水区数据库建立
3.1研究区域概况28
3.2数据库建立30
3.2.1地形31
3.2.2坡度32
3.2.3土地利用/覆盖与曼宁系数33
3.2.4土壤类型与土壤水分运动参数36
3.2.5河岸带植被41

第4章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参照系
4.1研究区域概况46
4.2研究方法48
4.2.1样方设置48
4.2.2河岸带植被类型49
4.2.3参照指标的选取49
4.2.4参照值的确定49
4.3结果与分析50
4.3.1河岸带植被类型50
4.3.2参照值51
4.4讨论54

第5章滴水湖汇水区划分
5.1研究区域概况59
5.2研究方法59
5.2.1河网概化与河网地块59
5.2.2河网地块内汇水区划分60
5.2.3河网地块间汇水区划分68
5.3模型验证与参数率定70
5.3.1河网概化与模型边界70
5.3.2水动力模型的率定与验证72
5.3.3河网地块内汇水区划分方法验证74
5.4结果与分析85
5.4.1各出口水闸流量分析85
5.4.2汇水区划分89
5.5讨论92

第6章滴水湖汇水区面源污染负荷及汇流路径模拟
6.1研究区域概况96
6.2研究方法96
6.2.1降雨特征分析96
6.2.2径流量计算96
6.2.3面源污染负荷计算101
6.2.4汇流路径模拟103
6.3结果与分析103
6.3.1降雨特征103
6.3.2产流量计算108
6.3.3面源污染负荷及汇流路径113
6.3.4汇水区类型121
6.4讨论123

第7章滴水湖汇水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
7.1研究区域概况127
7.2研究方法128
7.2.1空间布局128
7.2.2宽度计算模型128
7.2.3宽度绘制模型136
7.2.4情景模拟138
7.2.5确定植被种类与组成139
7.3结果与分析139
7.3.1河岸植被缓冲带空间布局139
7.3.2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142
7.3.3植物种类及组成166
7.3.4 现状对比分析与规划结果评估171
7.4讨论180

第8章结论与展望
8.1结论182
8.1.1规划方法和技术182
8.1.2实证研究183
8.2展望186

附录
附录一缩写表187
附录二滴水湖汇水区常见植物名录188
附录三上海地区河岸带植被类型191

参考文献19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绿意之网:城市水体健康与生态韧性的前沿探索 本书聚焦于现代城市水环境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关键领域,深入剖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构建具有高生态韧性的城市水岸带。全书以提升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创新的技术方法和详实的实证案例。 第一部分:城市水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与退化机制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城市水岸带(Riparian Zone)作为连接水域与陆域的关键生态过渡带的战略地位。详细阐述了其在水质净化(营养物质截留与转化)、提供栖息地多样性、调节微气候、以及维护水文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针对当前城市化带来的水岸带普遍性退化问题,本书进行了深入的病理学分析。探讨了硬化防护工程(如混凝土护坡、堤坝建设)对水土交换、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产生的负面影响;剖析了面源污染(农业径流、城市雨洪排放)如何加速水岸带植被群落的演替失衡,并导致关键物种的丧失。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揭示了水动力变化(如人工调水、河道缩窄)对岸坡稳定性和植被带分布的影响规律。特别强调了从单一的工程防护思维向多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思维转型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多尺度水岸带功能评估与量化模型构建 本书的理论核心在于“定量规划”的基础——准确评估现有岸带的功能现状与潜力。我们提出了一套集成遥感、GIS空间分析与实地调查的综合评估体系。 2.1 空间尺度解构与指标体系建立: 明确了从微观(植株尺度、群落尺度)到中观(河段尺度、生态廊道尺度)再到宏观(流域尺度)的层级分析框架。构建了涵盖水质净化效率、土壤持水能力、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Simpson指数)、以及景观异质性指数在内的多指标量化体系。 2.2 生态过程的动力学建模: 引入了先进的生态水文学模型,用于模拟不同植被结构对污染物(特别是氮、磷)迁移转化的时空动态影响。构建了基于植被根系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力传导系数的污染物衰减模型。此模型能够预测在特定洪峰流量和水土饱和度条件下,不同宽度、不同植被类型的缓冲带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实际净化能力。 2.3 景观结构与生态连通性分析: 运用图论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量化了城市水岸带景观破碎化程度,并评估了其对两栖动物、鸟类等关键物种迁徙路径的阻断效应。提出了“生态桥梁”与“生态缓冲区”的连接性指标,为网络化生态基础设施的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适应性与目标驱动的定量规划方法论 本部分是全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旨在将前述的评估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具有环境经济学效益的规划方案。 3.1 目标函数设定与约束条件优化: 规划不再是单一追求“最宽”或“最密”,而是基于具体的水环境目标(如出境水质达标率、特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恢复率)来设定优化目标函数。例如,在污染负荷较高的河段,首要目标函数可能是最大化氮磷截留率;而在城市滨水空间,目标函数则可能倾向于最大化公众可达性和景观休憩价值。约束条件则包括现有基础设施的限制、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可行性。 3.2 层次分析法与多目标决策: 针对水岸带规划中涉及的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目标冲突,本书引入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决策模型。该模型允许规划者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敏感度,对不同的规划情景进行权重分配,从而得出最适宜的“权衡点”(Trade-off Point)方案。 3.3 分级分类的规划策略: 提出了基于“敏感性-压力-响应”分析框架的“分级分类”规划理念。对于高污染敏感区和高生物多样性价值区,推荐采取“生态优先、退化修复”策略,强制实施宽度较大的生态缓冲带;对于城市高密度开发区,则推荐“综合利用、最小干预”策略,采用垂直绿化、雨水花园与生态驳岸相结合的“窄带”复合设计。 第四部分:工程技术集成与实证案例分析 本部分展示了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4.1 生态护坡与植被选择: 详细介绍了不同土壤类型和水动力条件下的适宜植被群落构建技术,包括水生植物毯技术、生物活性纤维毯技术在初期水土保持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本地物种(本土先锋物种)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4.2 径流控制与分布式处理: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介绍了如何将水岸带缓冲带与城市低影响开发(LID)设施进行空间耦合。通过对多个示范工程的监测数据对比,量化了植被缓冲带、渗透沟、生态滞留池串联系统对一次性暴雨径流峰值的削减率和污染物迁移滞留的协同效应。 4.3 长江经济带及南方典型水系的应用研究: 提供了数个跨越不同气候区和河道类型的实证案例。例如,针对某典型中小河流的蜿蜒段,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优化了缓冲区宽度和植被配比,在维持河道过流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了水生昆虫多样性指数提升18%的成效;同时,分析了在不同土地权属下,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田向生态缓冲带的有效转型。 本书旨在为水利、环保、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科学、量化、可操作的工具箱,以期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更加健康、更具弹性的城市水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样一本深入探讨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理论深度。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扎根于科学研究的沃土。书中的一些概念阐述,例如关于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水文过程的模拟,都涉及到了相当专业的知识领域。我个人虽然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通过阅读,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构建理论框架时所付出的努力。他们似乎在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解释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配置方式对这些作用的影响。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这部分工作量巨大,也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界前沿研究的关注和把握。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探讨,更是在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借鉴。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针对河岸植被缓冲带这一具体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考量。作者在梳理理论、介绍方法、展示案例的过程中,都展现出了对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刻理解,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中,并没有局限于现有的技术手段,而是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当下的指导意义,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对于任何关心河岸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士和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倒是很厚实,纸张的质感也算得上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很有分量。封面设计也挺别致的,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插图,只是用一种比较内敛的色调和简洁的字体,透着一股学术的气息,让人觉得内容会很扎实。我翻了翻前几页,目录的设置就显得非常有条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理论背景,到具体的模型方法,再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似乎将一个复杂的主题拆解得井井有条。看到里边用了不少图表和数据,我猜想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一定是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不然很难支撑起这样厚重的学术成果。尤其是看到关于“定量规划”的章节,光是标题就让我感到信息量巨大,这说明研究者不仅仅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而是力求用量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对于理解和应用河岸植被缓冲带的规划设计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方法”部分的详尽论述。很多时候,理论再好,如果落地实施困难,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详细介绍了各种用于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的方法和模型。我看到了一些关于空间分析技术、数学模型构建以及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实际操作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光是想象一下,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去评估不同植被方案的效益,如何优化缓冲带的宽度和长度,如何考虑地形、水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觉得非常有挑战性,但也充满可能性。书中的方法论部分,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更科学、更精准地进行规划设计,避免了过去可能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粗放式管理。这对于提升河岸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到关于“实证研究”的部分,我感觉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升华。理论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实际的案例上来验证其有效性。这本书收录了一些典型的实证研究案例,让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将前面提到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的。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河岸进行深入分析,并展示了研究结果,这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我看到了作者如何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社会经济需求,进行量化分析和规划设计,并最终评估其效果。这不仅仅是对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如何解决现实世界复杂生态问题的探索。从这些案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理解和应对类似的环境挑战非常有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