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史料汇编(豆类 大豆卷)9787565516559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外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史料汇编(豆类 大豆卷)9787565516559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发 著
图书标签:
  • 饲料成分
  • 豆类
  • 大豆
  • 营养价值
  • 史料
  • 农业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豆制品
  • 饲料学
  • 植物蛋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16559
商品编码:29383941853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外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史料汇编(豆类 大豆卷)
作者 李德发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516559
出版日期 2017-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盒装
开本 1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搜集了一个世纪以来外31种涉及饲料原料营养成分与价值的文献资料,按资料的国别和年代顺序,将其中有关大豆的各项指标参数进行罗列,并附页码出处,便于读者查阅原文。另外,前附中英文词汇对照及说明表,后附资料指标和对应页码索引表,以便于读者查阅。

   作者简介

   目录
1部分资料1
1.1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CFIC).1990—2015.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26版2
1.2杜伦,等.1958. 华北区饲料的营养价值9
1.3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1959. 国产饲料营养成分含量表(册)10
1.4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1985.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12
1.5国家攻关项目:饲料开发(75��5��5��1、75��5��5��5).198919
1.6郑长义.1983. 饲料图鉴与品质管制27
2国外部分资料28
2.1德国资料29
2.1.1Oskar Johann Kellner(凯尔纳).家畜饲养用诸表(增订本). 泽村真,译(1943)29
2.1.2Oskar Johann Kellner(凯尔纳). 1908.农畜饲养学. 刘运筹,等译(1935)30
2.1.3M. Beyer,et al.2003. 德国罗斯托克饲料评价体系. 赵广永,译(2008)30
2.2法国资料31
2.2.1Daniel Sauvant(INRA),et al.2002. 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谯仕彦,等译(2005)31
2.2.2AFZ, Ajinomoto Eurolysine, Aventis Animal Nutrition, INRA, ITCF(2000).
AmiPig, Ileal Standardised Digestibility of Amino Acids in Feedstuffs for Pigs
(猪饲料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37
2.3荷兰资料38
2.3.1CVB Table Pigs. 2007.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Values of Feedstuffs
and Feeding Standards(饲料化学成分和猪营养价值与饲养标准)38
2.4苏联资料41
2.4.1И.C.波波夫.1955.饲养标准和饲料表. 董景实,等译(1956)41
2.4.2A.Π. 克拉什尼科夫,等.1985. 苏联家畜饲养标准和日粮. 颜礼复,译(1990)42
2.5美国资料43
2.5.1B. H. Schneider, et al. 1947. Feeds of the World—Their Digestibility and
Composition(世界饲料成分及消化率)43
2.5.2Feedstuffs Ingredient Analysis Table(饲料原料分析表).1980—201645
2.5.3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营养需要(Nutrition
Requirement)47
2.5.3.1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Poultry(家禽营养需要).199447
2.5.3.2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Swine(猪营养需要).199848
2.5.3.3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Swine(猪营养需要).201250
2.5.3.4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Beef Cattle(肉牛营养需要).200054
2.5.3.5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Dairy Cattle(奶牛营养需要).200156
2.6美国和加拿大资料58
2.6.1杨诗兴,等编译.1981.国外家畜饲养与营养资料选编.∥NRC. US and Dep. Agr.
Canada.1971. Atlas of Nutritional Data on United States and Canadian Feeds58
2.6.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2. United States-Canadian Tables of Feed
Composition(美国-加拿大饲料成分表)61
2.7日本资料63
2.7.1斋藤道雄.1948. 农艺化学全书6册饲料学(下卷)63
2.7.2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1987. 日本标准饲料成分表67
2.7.3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1995. 日本标准饲料成分表72
2.7.4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2009. 日本标准饲料成分表76
2.8韩国资料81
2.8.1IN K. Han,et al.1982. Korean Tables of Feed Composition(韩国饲料成分表)81
2.8.2薛东摄,等.1988. Composition of Korean Feedstuffs(韩国标准饲料成分表)83
2.9澳大利亚资料86
2.9.1Standing 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Pig Submittee. 1987. Feeding Standards
for Australian Livestock (Pigs)(澳大利亚猪饲养标准)86
2.10巴西资料87
2.10.1Horacio Santiago Rostagno,et al.2011. Brazilian Tables for Poultry and Swine:
Composition of Feedstuffs and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巴西家禽与猪饲料成分及营养需要)87
参考文献92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植物化学、农业史以及豆类育种与种植技术的专著简介,其内容涵盖了从古代农业实践到现代分子生物学在豆类作物中的应用,重点探讨了非大豆类豆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营养学特性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书名: 《非豆类豆科作物化学成分与农史考辨:基于植物代谢组学与传统耕作的综合研究》 ISBN: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与原书ISBN不同的ISBN,例如:978-7-5655-1890-X]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与原书出版社不同的出版社,例如:华夏农业科技出版社] --- 专著简介 《非豆类豆科作物化学成分与农史考辨:基于植物代谢组学与传统耕作的综合研究》 是一部深度聚焦于豆科(Fabaceae)家族中非大豆属(Glycine)作物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突破了传统饲料科学和营养学研究中对大豆的过度关注,将目光投向了扁豆(Lens culinaris)、鹰嘴豆(Cicer arietinum)、豌豆(Pisum sativum)、蚕豆(Vicia faba)以及各种地方性野生豆类资源的化学构成、营养价值变迁和历史栽培演变。 本书旨在为作物科学、食品科学、农业历史学以及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阐明这些“第二梯队”豆科作物在人类营养保障体系中的独特贡献和被忽视的潜力。 第一部分:非豆类豆科作物的化学指纹图谱与营养学再评估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豌豆、蚕豆、鹰嘴豆、豇豆(Vigna unguiculata)以及各种野豌豆属(Lathyrus)的营养成分。 1. 蛋白质与氨基酸谱系分析: 详细对比了不同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性。特别关注了这些作物中存在的特定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盐)的含量差异及其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采用先进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绘制了数十种非大豆豆科作物的氨基酸深度图谱,揭示了它们在特定地域环境下的适应性代谢特征。 2. 次生代谢物与生物活性物质: 聚焦于酚类化合物、黄酮类、皂苷和植物甾醇。例如,对鹰嘴豆中独特异黄酮的提取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其潜在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书中通过比较不同加工工艺(如浸泡、发酵、水热处理)对这些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碳水化合物组分与膳食纤维: 详细考察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低聚糖(如棉子糖、水苏糖)的含量及其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评估了不同豆类的可消化性与产气潜力,为精准营养配方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第二部分:非豆类豆科作物的历史栽培变迁与农业生态学 本部分将研究视角从实验室转移至田间地头,结合考古学、文献学和生态学方法,重构了这些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路径和农学地位的变迁。 1. 驯化中心与早期栽培证据: 考证了地中海地区(鹰嘴豆、蚕豆)和亚洲季风区(豇豆、木豆)的野生祖先种的地理起源。通过对古代文献(如早期的农学著作和地方志)的梳理,重建了它们在古典时代作为主要粮食或绿肥作物的角色。 2. 传统轮作体系中的生态价值: 探讨了豌豆和蚕豆在欧洲和中东传统三圃制、二圃制农业中的固氮功能及其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分析了历史上农民如何利用不同豆类的生长周期和耐逆性来优化农田管理,展示了传统农业智慧的科学合理性。 3. 地方品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记录了全球各地保存至今的数百个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如抗病性、适应性、成熟期)。强调了保护这些遗传资源的紧迫性,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如SSR和SNP分析)来解析其抗逆基因的潜在位置,为未来的抗逆育种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现代育种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部分展望了非大豆豆科作物在解决未来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挑战中的潜力,并提出了现代育种和利用的新方向。 1. 抗逆性状的分子解析: 侧重于利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鉴定和克隆控制耐旱、耐盐和抗病虫害的关键基因。针对蚕豆的黑斑病、豌豆的锈病等主要病害,系统梳理了已有的抗性资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进展。 2. 营养强化育种的挑战与机遇: 讨论了如何通过传统育种或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提高特定微量营养素(如铁、锌、维生素B群)的含量,以应对全球隐性饥饿问题。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克服高植酸含量导致的矿物质吸收障碍。 3. 饲料替代品的研究进展: 鉴于大豆的全球贸易复杂性,本书评估了豌豆和蚕豆粉作为反刍动物、家禽和水产养殖替代蛋白源的适口性和营养效率。分析了酶解技术在提高其饲料利用率方面的应用前景。 结论: 《非豆类豆科作物化学成分与农史考辨》是一部跨学科的力作,它不仅是对特定作物营养成分的详尽记录,更是对农业历史遗产的深刻反思。本书清晰地表明,在追求粮食多样化和生态可持续性的今天,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那些长期被边缘化的豆科资源,是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食物系统的关键一步。本书对作物科学、历史学以及营养学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厚重”与“扎实”。它没有花哨的图表和耸人听闻的标题,而是用大量原始的史料,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关于豆类(特别是大豆)作为饲料成分的完整历史画卷。书中的内容,细致地展示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豆类营养价值的认识过程。我能看到,在早期,豆类可能仅仅被看作是补充性的饲料,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其作为优质蛋白来源的地位逐渐确立,并不断被优化利用。尤其是对大豆的研究,从最初的简单粗蛋白分析,到后来对其氨基酸谱、能量值、微量元素等进行深入挖掘,这中间的进步是循序渐进、但又影响深远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用历史的视角,让我理解了饲料科学发展的脉络,也让我对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先辈们心生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畜牧业历史颇感兴趣的从业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早期饲料发展脉络的资料,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极具历史纵深感的史料汇编形式,清晰地展现了豆类,尤其是大豆,是如何一步步从一种普通的农作物,跃升为现代饲料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分的。书中的内容,尽管源自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但通过精心的编排和梳理,形成了一条连贯的时间线。我惊叹于早期研究人员对豆类营养成分的细致分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饲料配方,以期最大化提升畜禽的生长性能和健康水平。这份“豆卷”不仅仅是学术文献的堆砌,更是一部活生生的饲料科学发展史,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次的饲料创新,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对基础理论的坚守。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汇编”这一形式,给了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当我翻阅那些泛黄的文献摘录、研究报告的摘要,甚至是一些早期会议的纪要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农业科研人员们对饲料营养价值的探索热情。豆类,尤其是大豆,在书中的篇幅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某种作物的营养成分,更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科学研究,逐渐被发掘出其作为高效、经济的饲料原料的价值。我看到了早期对豆粕粗蛋白含量、氨基酸组成的研究,以及对豆类抗营养因子进行处理的初步尝试。这些看似基础的研究,却是后来整个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份“豆卷”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令人惊喜的知识和感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任何一项科学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农学和食品科学领域,对一种基础食材——比如豆类——的营养价值和应用方式的深入研究,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人的努力。《外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史料汇编(豆类 大豆卷)》恰恰以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将这一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书中大量的历史文献,它们记录了不同时期,研究人员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豆类,特别是大豆,在动物营养中的重要作用。从最初的粗蛋白含量分析,到后来对赖氨酸、蛋氨酸等关键氨基酸的认识,再到对各种抗营养因子进行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汇聚成了现代饲料科学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顾过去,也更好地理解现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对豆类,尤其是大豆,在饲料领域的历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翻开它,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看到了那些在农业发展史上默默奉献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书中收录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文献,更是他们对作物营养潜力的深入挖掘,对饲料配方不断优化的不懈追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早期大豆蛋白利用技术的研究吸引,那些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前辈们是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将不起眼的大豆转化为宝贵的动物营养来源,这其中的智慧和毅力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份史料的背后,都凝聚着时代的烙印和人类的进步,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豆类饲料发展变迁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资料的汇集,更是一部关于农业科学探索精神的颂歌,它让我对手中的这份“豆卷”油然而生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