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

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若天,何勇强 著
图书标签:
  • 益生菌
  • 农业
  • 微生物肥料
  • 土壤改良
  • 植物健康
  • 有机农业
  • 生物防治
  • 农用技术
  • 生产技术
  • 应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18601011
商品编码:293860630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

定价:78.00元

作者:何若天,何勇强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8601011

字数:

页码:3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由广西大学专家编著。主要内容包括:能营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复合家族的有效微生物群(EM),身上具芽孢的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5406抗生菌(细黄链霉菌)菌肥等5篇25章。《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农用益生菌开发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经验,集科学性、宴用性和针对性于一体,内容新颖,文字通俗易懂,适合菌肥生产厂管理者、技术人员阅读,亦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
  夏天常发生鲤鱼鳃腐病,主要是由一种黏液细菌Chondrococcus columnaris的寄生引起的。若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即投喂光合细菌,使鱼池中非病原性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对鱼、虾生长有利的微生物群落,即可有效地预防和抑制鳃腐病的发生和蔓延。
  尹伦甫等(2004)采用分离病原细菌并经培养使其对健康金鱼进行攻毒的方法,获得有显著烂鳃病症的鱼16尾,平均放入4个鱼缸内,编号为W、X、Y、Z。治疗方案为:W组泼施亚甲基蓝溶液,浓度为2mg/L,24小时后换水,隔天1次,连续3次;X、Y、Z组施用光合细菌菌液,投放量分别占蓄水量的2%、4%和6%,每2天投施1次,连续施用。治疗期间,管理与饵料投喂按常规进行。15天后发现,随光合细菌施用量的增加,鱼病治愈率呈上升趋势;当光合细菌投施量为6%时,能立即抑制病情,并且慢慢治愈。施用光合细菌者,疗程比用亚甲基蓝的长,但鱼病治愈后无痕迹。
  在梭子蟹育苗中,通常大量使用抗生素药物防病,结果导致梭子蟹生长缓慢,并且有抗药性,成本高,效益低。丁志起等(2004)改用光合细菌代替抗生素培育梭子蟹苗,把光合细菌和常用饵料配合投喂。结果表明:①共育出Ⅱ期幼蟹190.5万只,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幼蟹3.17万只,培育成活率为35%。②育苗期间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各个阶段顺利,没有发生病变和不良反应。幼蟹大小均匀,体表光滑,附肢完整,无病无伤,游泳能力强。③整个育苗期间,水质清新,水体无异味,不变质,前期不须换水,后期少量换水。可见光合细菌代替抗生素培育蟹苗有很好的效果。
  虹鳟鱼是喜氧鱼类,对水中溶氧浓度要求在5mg/L以上,对其进行高密度精养时,由于需要投喂大量饲料,因此池水中总磷、总氮、氨态氮和等含量均很高,远远超过普通池塘养鱼水中的指标,极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增殖,产生毒素和缺氧,导致鱼病发生。对此,祝莹等(2009)先采用臭氧处理再配放复合光合细菌,结果有效地防治了虹鳟鱼的多种疾病。
  ……

序言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改良与作物健康管理实践指南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农业面临的环境挑战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土壤健康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提升作物营养效率的实战技术体系。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农田管理,最大化土地生产力,同时最小化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 第一部分:土壤生态系统与健康基础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土壤作为复杂生命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我们将超越传统的“营养元素”视角,深入剖析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缓冲能力以及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章:重塑对土壤的认知:从介质到生命网络 1.1 土壤物理性状的优化: 探讨耕作制度(免耕、少耕)对土壤团粒结构、通气性和持水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土壤质地(沙土、壤土、粘土)在水分运动和养分保持方面的特性与调控策略。 1.2 土壤化学活性的调控: 详细解析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的测定与精确调控技术。内容涵盖酸性土壤的石灰改良、盐碱地(苏打盐碱土、盐土)的淋洗与化学改良方案,确保养分的有效性。 1.3 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功能: 深入研究作物残茬、绿肥、堆肥等有机投入物在土壤碳汇和提升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提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3%以上(或根据当地条件设定目标值)的长期管理路线图。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 将土壤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分析根际微环境的形成机制。讨论土壤呼吸速率、酶活性作为土壤健康早期诊断指标的应用,并介绍了通过间作、轮作保护原生菌群的方法。 第二章:精准营养管理:减少浪费,提高吸收 2.1 基于地力的作物营养诊断: 详述土壤养分测定(常量元素N、P、K,中微量元素Ca、Mg、S、Fe、Zn等)的采样技术与结果解读。重点讲解如何将测土数据转化为精准的施肥处方。 2.2 肥料利用率的瓶颈与突破: 分析传统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在土壤中的固定、淋失和挥发损失机制。介绍缓控释肥料、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新型肥料技术的应用条件与效果评估。 2.3 作物需肥规律的动态跟踪: 阐述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敏感期”与营养需求峰值。介绍叶面诊断技术(如叶绿素仪、快速比色法)在营养胁迫早期识别中的实用性。 --- 第二部分:作物抗逆性与病虫害综合管理 本部分将管理重点从被动的化学干预转向主动的生态构建,旨在通过增强作物自身的抵抗力,构建一个低风险、高稳定性的病虫害管理体系。 第三章:构建作物健康防御体系:非化学干预策略 3.1 作物抗逆性生理基础: 探讨水分胁迫(干旱/淹涝)、非生物胁迫(高温/低温/盐碱)如何影响作物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光合作用效率。介绍如何通过精细的水肥管理提高作物的固有耐逆性。 3.2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介绍基于基因型对特定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青枯病)的抗性机制,以及如何将抗性种质资源有效整合到本地种植体系中。 3.3 农艺调控对病虫害的抑制作用: 详述合理密植、优化行株距、调整播期对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害发生风险的实际操作方法。讨论秸秆覆盖、覆盖作物对土壤线虫和病原体的生物屏障作用。 第四章:病虫害综合管理(IPM)的现代工具箱 4.1 害虫监测与预警技术: 介绍黄色粘板、性信息素诱捕器、昆虫计数技术在确定“经济阈值”(ET)中的应用。重点讲解如何利用气象模型预测迁飞性害虫(如蝗虫、粘虫)的爆发时间和空间分布。 4.2 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沿: 详细介绍捕食性螨类、寄生蜂等天敌昆虫的保护与释放技术。探讨拮抗微生物(如木霉菌、芽孢杆菌属)在根部病害和种传病害控制中的田间应用方案。 4.3 农用化学品的审慎使用与减量增效: 强调化学农药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定位。讲解如何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具有选择性的低毒高效药剂。内容涵盖安全间隔期(PHI)的计算、复配技术以延长药效和避免抗药性产生。 --- 第三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与环境效益 本部分关注农业生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最大化。 第五章: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面源污染控制 5.1 精准灌溉技术在节水中的地位: 对比分析滴灌、微喷灌与传统大水漫灌的效率差异。讲解土壤水分传感器、遥感数据在指导灌溉决策中的集成应用。 5.2 肥料养分淋失的路径控制: 重点分析氮素(硝态氮)和磷素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的迁移规律。介绍设置缓冲带、种植吸肥作物以及使用土壤改良剂来截留和转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5.3 农田面源污染的监测与治理: 探讨农药残留、重金属在农产品中的累积风险评估。介绍安全施药操作规程,以及农田径流收集与净化技术。 第六章:轮作、间作与复合种植的生态经济学 6.1 轮作制度的科学设计: 分析不同科属作物在养分需求、根系深度和病虫害循环上的差异。提供针对特定作物(如玉米-大豆、小麦-豆科)的三年及五年轮作模式示例及其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6.2 间作与覆盖作物的多重效益: 阐述间作(如玉米与豆类间作)如何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资源互补。讨论覆盖作物(如黑麦草、紫花苜蓿)在保持土壤结构、抑制杂草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综合价值。 6.3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引导读者从宏观角度理解优质农田管理为社会提供的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服务功能,为推行可持续农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 本书特点: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强调科学原理与田间操作的无缝对接。结构清晰,图表丰富,旨在成为农业技术人员、农场管理者和农业院校师生的实用参考工具书。它提供的是一套基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单一产品的推广手册。通过实施本书所倡导的综合管理策略,读者将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稳定性,优化投入产出比,并为实现长期、健康的农业生产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农业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物营养与生理。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我开始关注微生物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尤其是益生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农民能够理解和应用的实践技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对“生产”和“应用”两个词都非常感兴趣。《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在教学和科研中,我经常会遇到学生和同行咨询关于农用益生菌的问题,但市面上缺乏一本全面、系统的教材或参考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的思路。从生产的角度,我期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益生菌的培养、发酵、纯化、制剂化等过程,包括关键的技术参数和质量控制要点。从应用的角度,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不同益生菌在改善土壤微生态、促进养分吸收、诱导植物抗性、抑制病原菌等方面的机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并且提供不同作物、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应用方案和效果评估方法。如果这本书还能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那将更具参考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在乡镇工作的农技站推广员,日常工作就是把最新的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这些年来,我接触过不少新型肥料、农药,也推广过一些生物防治产品,但说实话,很多产品的效果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好,农民的接受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当我看到《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这个书名时,我眼前一亮。我最看重的是“手册”这两个字,这说明它可能是一本方便查阅、操作性强的实用工具书。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如何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作物的益生菌产品,并且教我如何辨别产品的真伪和质量。在“生产”方面,我希望它能简单易懂地介绍一些基础的益生菌制备技术,或许能让一些有条件的合作社或者种植大户尝试自己生产,降低成本。但更重要的是“应用”部分,我需要清晰明了的指导:什么样的益生菌适合防治某种病害?在什么时期、以什么方式使用最有效?使用量是多少?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书中如果能包含一些当地的成功案例,或者是一些针对性强的技术方案,那绝对能帮助我更好地开展工作,赢得农民的信任。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手中的“秘密武器”,让我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更有底气、更有说服力。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有机农业种植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替代化肥和农药的有效方案。这几年,我尝试过各种生物防治手段,也接触过不少生物制剂,但真正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还是对益生菌在农业中的潜力的认识。我的种植基地以蔬菜为主,追求的是无公害、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而土壤健康是这一切的基础。传统的耕作方式,加上长期使用化肥,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病虫害频发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坚信,益生菌能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直接点出了我的需求。我非常关注“生产”部分,这意味着它可能会提供自己动手制作益生菌的方法,或者提供关于选择、购买优质益生菌产品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应用”部分,我非常想知道,在我的蔬菜种植中,具体应该如何使用益生菌?是拌种、灌根、叶面喷施,还是土壤施用?不同的应用方式,效果又会有什么区别?书中是否会提供针对不同蔬菜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益生菌应用指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益生菌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旱、抗寒、抗病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最好能有一些可信的数据和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将益生菌技术应用到我的生产实践中。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农学研究生,正在着手一项关于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课题,而“农用益生菌”正是我课题的关键切入点。在查阅大量文献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农用益生菌的系统性、实践性强的资料相对较少,很多信息都分散在各种期刊论文中,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名字《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手册》,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宝典”。我尤其看重“手册”这个词,它暗示了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实用、操作性更强,而非纯粹的学术论述。我渴望从中找到关于益生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比如如何通过接种特定益生菌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此外,对于益生菌的生产过程,我希望能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包括不同菌株的培养技术、发酵优化、以及如何保证产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活性和稳定性。我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可靠的生产技术指导和应用经验总结,那将极大地缩短我的研究周期,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涵盖一些新兴的益生菌技术,例如基因工程改造的益生菌,或者是一些在特定病害防治方面表现突出的新型菌种。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就听说了,当时就特别感兴趣。我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其关注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益生菌在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可谓是风生水起,我自然就联想到,它在农业领域是否也有同样的潜力?我们都知道,化学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给土壤和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农用益生菌,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能从根本上改善土壤健康、提升作物抗性、减少化学投入的“绿色武器”。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就非常直观,直击核心——“农用益生菌生产与应用”。“生产”二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强调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这对于我们基层技术人员来说太重要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能够落地、能够批量生产、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技术。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效、更环保农业的大门,让我对如何利用益生菌来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品质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农用益生菌,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在不同的作物和土壤条件下,应该如何选择和应用?生产工艺方面,是否会涉及菌种的筛选、培养基的配方、发酵条件以及最终产品的稳定性处理等关键环节?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些实操性的信息,那它绝对会成为我工作中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