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
定价:68.00元
作者:王学德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2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系统总结作者二十余年对三系杂交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既阐述了棉花细胞质雄性和优势的生物学基础,又介绍了三系杂交棉育种、制种和高产栽培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书中对棉花细胞质雄性的机理,从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采用较多的图和表,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识别。
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的科研、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农学相关专业师生,均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章 杂交棉
节 棉花优势利用的简史
第二节 杂交棉的优势表现
第三节 棉花优势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棉花优势的利用途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和三系杂交棉
节 植物细胞质雄性的概念
第二节 棉花细胞质雄性
第三节 三系杂交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细胞学基础
节 棉花正常花药的结构与花粉的发育
第二节 棉花花药的细胞学特征
第三节 棉花花药的超微结构变异
第四节 棉花花药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的遗传学基础
节 恢复基因及其遗传效应
第二节 恢复基因与育性增强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第三节 系细胞质基因组
第四节 细胞质的遗传效应
第五节 f1花粉育性对高温和低温胁迫的反应
第六节 外源gst基因提高三系杂交棉花粉育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生理生化基础
节 花药的碳水化合物代谢
第二节 花药的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
第三节 花药的内源激素代谢
第四节 花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特点
第五节 花药的活性氧代谢
第六节 棉花细胞质雄性的机理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三系杂交棉的育种
节 三系杂交棉的亲本选育
第二节 三系杂交棉的亲本选配
第三节 彩色三系杂交棉的选育
第四节 种间三系杂交棉的选育
第五节 具标记性状的三系杂交棉的选育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三系杂交棉的制种
节 三系的开花习性、传粉媒介与制种
第二节 三系杂交棉的制种条件
第三节 三系杂交棉的制种
第四节 棉花授粉昆虫
第五节 三系的提纯复壮和原种生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三系杂交棉的栽培
节 节省种子用量的栽培措施i——营养钵育苗移栽
第二节 节省种子用量的栽培措施ii——地膜点播栽培
第三节 提高结铃率的栽培
第四节 防止早衰的栽培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让我看到了传统农作物背后蕴含的深邃的科学原理。王学德先生在《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中,将“细胞质雄性不育”这一复杂的遗传学概念,以一种极具条理性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不育系的构建,到保持系的维持,再到恢复系的利用,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展现了育种家们对生物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操控。书中对不同基因型和细胞质组合如何影响棉花育性的分析,以及对影响杂交优势的多种因素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通过科学的育种策略,来解决棉花生长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等传统育种难题的讨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激发了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其所传递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对于任何希望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读者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王学德先生在《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中,对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深入剖析,以及对相关遗传调控网络的阐释,都体现了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果解释的规范性要求,这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范例。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棉花的研究,更是关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理解生命本质,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生命,从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棉花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学德先生在《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中所展现出的深厚学术功底和前瞻性视野,令人肃然起敬。书中对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功能研究的梳理,为后续的分子育种和基因编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育种上的应用和优势分析,以及作者对于未来杂交棉育种方向的展望。本书不仅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智慧结晶,它记录了我国在杂交棉育种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对于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教学和推广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探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概念,起初显得有些晦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构建的科学图景所吸引。作者王学德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通俗的语言,将原本抽象的遗传学原理具象化,使得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棉花的花粉会“失去活力”,以及育种家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一现象来培育更高产、更优质的杂交品种。书中对恢复系基因的发现和利用过程的描述,堪称一场智慧的较量,展现了人类在改造自然、服务农业生产方面的无限潜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杂交组合在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表现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三系杂交棉的优越性。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递。
评分《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棉花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科学智慧的颂歌。王学德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触,将“细胞质雄性不育”这一看似遥远的生物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棉花产品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对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这三个关键“角色”的细致描绘,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遗传互动,构成了一幅精妙绝伦的育种蓝图。我被书中关于如何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技术,克服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难题的论述所折服,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有力证明。这本书,让我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未来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棉花研究的学术专著,尽管我并非棉花育种的专业人士,但书中对于“三系杂交棉”的深入探讨,以及其背后涉及的“细胞质雄性不育”这一核心育种技术,仍然让我深感震撼。作者王学德先生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渊博的知识,层层剥茧,将一个看似复杂的生物学现象,阐释得井井有条。从遗传学的基础原理,到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现历程,再到不同系之间的杂交亲和性与不育基因的传递机制,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恢复系”的研究感到惊叹,正是有了能够解除不育的恢复系,才使得杂交育种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书中不仅涵盖了理论层面的阐述,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力求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科学逻辑。对于任何对作物育种,尤其是棉花育种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激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被其标题中“三系杂交棉”所吸引。在我的印象中,棉花似乎一直是朴实无华的经济作物,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它背后蕴含的精妙的遗传学智慧。作者王学德先生通过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棉花育种的新视角。书中对三个“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种系统性的讲解,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渐理解杂交育种的复杂过程。我对于书中关于“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的探讨尤为感兴趣,了解细胞如何“失控”地产生不育的花粉,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基因来“纠正”这种失控,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了我国在三系杂交棉育种方面的实践经验,使得本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价值。读完这本书,我对棉花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一棵棵植株”的层面,而是升华到对“遗传因子”和“育种策略”的理解。
评分我之前对棉花育种的了解仅限于“培育更好的品种”,但读完《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科学原理和复杂的育种策略。王学德先生通过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现象的细致研究,揭示了三系杂交棉技术的核心奥秘。书中对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这三个“系”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阐述,让我恍然大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如何利用细胞质遗传的特性,来实现大规模杂交制种的巧妙设计所吸引。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农业科学的严谨和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在看似普通的农作物背后,隐藏着多么伟大的科学探索和技术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中国棉花育种发展史的深刻记录和前瞻性指导。王学德先生在《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中,不仅系统地梳理了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遗传学机制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书中对于不同细胞质类型(如 thems, tmms等)的分析,以及对恢复基因的进化和多样性的讨论,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我国棉花育种家们在破解细胞质雄性不育难题方面所做的贡献的肯定,这体现了作者对科学事业的尊重和对前人的敬意。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棉花基因组学、分子育种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物技术领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被《三系杂交棉——棉花细胞质雄性的研究与利用》一书所揭示的科学奥秘深深吸引。书中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现象的精妙阐释,让我领略到了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协同作用的神奇。作者王学德先生通过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案例,详细阐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及它们在构建高产三系杂交棉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技术克服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不明显的问题的讨论,以及其在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方面的显著成效印象深刻。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利用生命科学智慧造福人类的生动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