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顶嘴,妈妈怎么办——55个亲子互动的经验分享

孩子爱顶嘴,妈妈怎么办——55个亲子互动的经验分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权鼎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顶嘴
  • 叛逆
  • 育儿
  • 家庭教育
  • 行为习惯
  • 情绪管理
  • 亲子关系
  • 正面管教
  • 技巧分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21160
商品编码:293625759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爱顶嘴,妈妈怎么办——55个亲子互动的经验分享

定价:30.00元

作者:徐权鼎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682211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顶嘴,你该怎么回应——
怎样回应孩子的无厘头的问题怎样摆平孩子心中的不平怎样解决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问题怎样回应孩子“分数重不重要”的发问怎样回应孩子“学习有什么用”的发问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
《孩子爱顶嘴,妈妈怎么办——55个亲子互动的经验分享》是台湾的亲子畅销书作者徐权鼎的又一力作。本书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心理,作者均提出了切实实用有效地技巧;55个亲子互动的方法,是妈妈们与“叛逆”“逆反”孩子轻松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妈妈到底该如何回应顶嘴的孩子呢?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如何用身教感动你的孩子。

内容提要


在父母教养儿女的过程中,难面对的不是孩子犯错,而是孩子的顶嘴。本书通过55个案例,以生动风趣的文笔,帮助读者应对孩子在以下六种情形下的顶嘴:

目录



为什么我不能打游戏/068
打游戏会近视,读书也会啊/071
你不让我打,功课也没进步啊/074
我都考九十八分了,你还要怎样/077
我稍微放松一下,你就在念叨/080
网内互打,讲再久都不用钱/083
同学都是这样过的啊/086
别人都在玩,为什么我要超前/089
第四章怎样回应孩子“分数重不重要”的发问/093
如果你是奥巴马/094
输就是不爽啦/098
你们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吗/102
大人怎么都是说一套做一套/105
如果考一百分,你还会打我吗/108
老师说不必写习题/112
可是专家说、老师说/115
高中都免试了,干吗那么认真/118
反正有学上/121
第五章怎样回应孩子“学习有什么用”的发问/125
读书有什么用/126
朋友怎么都是戴安全帽的/129
读书就能赚钱吗/132
怎么可能/135
自己都不读书,叫我读书/138
同学爸妈都有接送/141
这又不考,我读它做什么/144
人家牛顿也这样马虎啊/148
孩子马虎,我要帮他吗/152
第六章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155
好难啊!我不会/156
这么多、这么难,我做不到/160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163
老师借课,从来都不做实验/166
为何要做这么无聊、重复的练习/169
吃饭配电视,胃会坏掉/173
老师没教,我怎么会写/177
看这个有效吗/180
徐老师,读书计划表如何规划/184
后记家庭教育金三角:响应、身教、感动/189

作者介绍


徐权鼎 台湾地区颇具盛名的亲子教育畅销作家、人气讲师。已出版亲子类畅销书有《我这样教出资优儿》《孩子的能力,父母亲决定》《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我这样陪孩子走升学路》《不补习也能教出儿》《妈妈不会回答的话》等作品。

文摘


序言



当孩子频频“反驳”,家长如何化解亲子间的“小火药味”? 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孩子与父母之间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然而,当“顶嘴”成为常态,父母常常陷入一种焦虑和无措:是孩子叛逆不听话,还是自己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如何才能既坚持原则,又保持亲子关系的和谐?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说教技巧,也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一本源于真实生活、充满温度的亲子互动经验分享。作者以一位母亲的视角,真诚记录了自己在面对孩子“顶嘴”时的困惑、挣扎,以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智慧。本书的核心在于“互动”,强调在每一次看似“冲突”的对话中,发现理解与沟通的契机,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理解“顶嘴”背后的语言信号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顶嘴”并非全然是恶意。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成长中的自主意识萌芽: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渴望表达。当父母的指令或观点与他们的想法冲突时,他们会本能地发出声音,尝试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对规则的试探与挑战: 孩子通过“顶嘴”来试探父母的底线和原则。他们想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是否可以拥有更大的决定权。 情感的直接表达: 有时候,“顶嘴”是孩子表达不满、委屈、甚至愤怒的直接方式。他们可能缺乏更成熟的情绪管理和表达能力,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或宣泄情绪。 模仿学习: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较多直接、甚至带有冲突性的沟通模式,他们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模仿。 对父母关注的渴求: 即使是负面的关注,对某些孩子来说,也比完全被忽视要好。 本书不会将孩子的“顶嘴”简单定义为“不听话”,而是引导家长去倾听“顶嘴”声音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情绪。作者分享了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语气、表情、以及当时的情境,来准确判断孩子“顶嘴”背后的动机。例如,一个带着委屈的“我不想去!”可能是在表达对活动的不满,而一个带着挑战性的“为什么?!”则可能是在探索和质疑。 从“对峙”到“对话”的策略转换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顶嘴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我说了算”或“你必须听我的”的思维模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从“对峙”到“对话”的策略转换方法。 冷静是第一步: 作者强调,在孩子顶嘴时,父母最首要的任务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愤怒的父母只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在深呼吸、短暂离开冲突现场、或者在心中默念“我的孩子需要我引导,而不是我的愤怒”来让自己冷静下来。 倾听,而非打断: 很多时候,孩子顶嘴只是想被听到。父母需要学会暂停自己的评判,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即使他们的表达方式不那么完美。本书提供了如何使用积极倾听的技巧,例如点头、眼神交流、以及用“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来复述孩子的话,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承认孩子的感受: 即使不同意孩子的观点,也要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例如,当孩子说“我不想写作业,太无聊了!”时,与其立刻反驳“写作业是必须的!”,不如先说“我知道写作业有时候会让你觉得很无聊,你是不是希望有更有趣的事情做?” 这种承认,能够有效缓和孩子的抵触情绪,为后续的沟通铺平道路。 提出选择,而非命令: 很多时候,给孩子一些选择权,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自主。例如,当孩子不想穿某件衣服时,与其强迫,不如提供两三件备选的衣服,让他们自己决定。本书分享了许多如何在日常小事中,巧妙运用“选择权”来化解孩子“不配合”的情况。 清晰而温和地表达界限: “顶嘴”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规矩。父母需要在坚定原则的同时,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清晰而温和地表达家庭的界限。本书提供了如何将“不许做”转化为“可以这样做”的沟通方式,以及如何在孩子触碰界限时,采取一致性、但非惩罚性的后果。 合作解决问题: 许多时候,孩子顶嘴的根源在于他们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或者解决方案不够理想。本书鼓励家长将孩子视为解决问题的伙伴,一起探讨解决方案。例如,在关于 bedtime 的问题上,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睡前流程。 具体情境下的智慧运用 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聚焦于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顶嘴”情境,并提供了具体的应对思路和对话范例。 关于学习与作业: 孩子觉得作业太难、太枯燥,或者不愿意完成时,如何引导? 关于生活习惯: 孩子不愿意刷牙、睡觉、整理房间,如何沟通? 关于社交与朋友: 孩子和朋友发生冲突,或者不愿意分享时,家长如何介入? 关于电子产品使用: 孩子沉迷游戏、不愿意放下电子设备时,如何商量? 当孩子说出伤人的话: 孩子在情绪激动时,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言语,父母该如何回应? 在每一个情境下,作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包括当时的内心活动、采取的沟通方式、以及最终的结果。这些案例生动而 relatable,让家长能够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亲子互动的长期力量 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长期的亲子互动模式。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压制”孩子的顶嘴,而是如何通过每一次的互动,去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当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不同意见,并与之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时,孩子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知道自己的声音会被听到,自己的想法会被尊重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建立更牢固的亲子关系: 经过一次次的有效沟通和问题解决,亲子之间会建立起一种超越对错的深厚情感联结,这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加坚固。 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在处理冲突时的冷静、耐心和尊重,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更健康地处理分歧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本书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陪伴家长走过亲子成长旅程的一位智者。它鼓励家长放下焦虑,拥抱挑战,在与孩子的每一次“顶嘴”中,发现更美好的亲子关系。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而每一个父母,也都有能力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引路人。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频繁的“顶嘴”而烦恼,如果你渴望与孩子建立更融洽、更有效的沟通,那么,这本书将为你带来启发和力量。它将帮助你理解孩子,也让你更懂得如何爱孩子,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让我深思的书,完全没有预设的框架,读起来更像是一场与老朋友在咖啡馆里探讨育儿经的旅程。作者的文字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真诚的自省。我尤其欣赏其中那种对“冲突”的重新定义,不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一种深层次的需求碰撞。书中很多小故事,看似家长里短,细品之下却能发现背后隐藏的权力斗争和情感连结的缺失。它巧妙地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面对孩子“顶嘴”时的第一反应——是恐惧、是恼怒,还是好奇?这种从内向外的觉察,远比学习一堆技巧来得有效得多。我感觉作者不是在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搭建一个思考的支架,让我们自己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家庭的平衡点。那种关于“倾听的艺术”的描述,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多听少说”,而是深入到如何识别孩子话语背后的“隐形信息”,学会对那些不成熟的表达方式报以理解和耐心。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为什么孩子非要顶嘴”这个问题有了更宽泛、更富有人情味的理解,不再急于“压制”,而是开始尝试“转化”。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抓人,它没有那种传统育儿书籍的拖沓感,信息密度非常高,但绝不晦涩。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一点点幽默的犀利,既能让你会心一笑,又能瞬间击中你内心最柔软或最抗拒的那部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界限设定”的探讨。它没有把界限塑造成冰冷的规则,反而将其描绘成一种充满安全感的“容器”。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像是一部微型电影,细节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家庭氛围的紧张与释放。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更“聪明”地反驳,而是如何更“有智慧”地回应。这种智慧,来源于对孩子成长阶段特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父母自身情绪惯性的精准捕捉。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最近一次与孩子的争执场景进行复盘,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让你相信,每一次看似失败的亲子沟通,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深度连接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被尊重”这个词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尊重是孩子必须先做到“听话”之后才能获得的回报。但这本书似乎在暗示一个更激进的观点: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先行的行为,是父母主动给予的通行证。它没有提供什么“立刻见效的魔法口诀”,而是聚焦于构建一种长期的、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模式。作者在描述那些“顶嘴”场景时,展现出极高的同理心,她仿佛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清晰地解释那种“不被理解”的急躁感。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权威式教育的父母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温柔的冲击。它鼓励我们放弃控制欲,转而培养影响力。那种关于如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篇章,尤其发人深省,让我意识到,孩子顶嘴的表象下,往往藏着我们自己未曾处理好的焦虑。读完后,我对待那些争吵的频率没有立刻减少,但应对的心态彻底变了,变得更有耐心和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不像我读过的其他育儿书那样线性推进,它更像是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对“沟通无效”的系统性拆解。作者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孩子的不懂事,而是深入探讨了语言环境、非语言信号以及沟通双方的心理预设是如何共同作用产生“噪音”的。书中探讨的很多情境,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所谓的“好好说话”,其实只是用成人化的逻辑在重复命令,而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完全是另一种情绪。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那几个章节,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脚手架,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同时又不至于让局面失控。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每次都会在不同情境下产生新领悟的“常备手册”。它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而非技巧的堆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鲜活且充满活力的,它成功避开了所有育儿读物里常见的陈词滥调。作者的洞察力体现在她对“孩子内心OS”的捕捉上,那种精准度让人拍案叫绝。她没有回避亲子关系中存在的真正矛盾和疲惫感,反而将这些都纳入讨论范围,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真实和接地气。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巧妙地设置后续讨论时间”的技巧,它承认了冲突发生时双方都需要冷静期,并提供了具体的过渡方案,避免了当下冲突的草草收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如何制止顶嘴”的表层问题,深入到了“如何培养一个拥有健全自我表达能力的孩子”的核心目标。它不像是一种“修复”的指南,更像是一份“成才”的蓝图,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自我成长的有力盟友,而不是阻碍者。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传统权威教育观念的彻底审视和温柔颠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