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第七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及首届全国体育仪器器材科技创新设计展设计作品集 |
| 作者 | 陈骐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852940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体育工程学是体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体育仪器器材研究开始,经过30年发展,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并不断有新的技术融入到这门学科中。《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以体育工程学为学科支撑的体育装备器材研发、健身物联网、运动可穿戴设备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在提供专业体育工程知识的同时,引发全民对公众健康的关注。 |
| 作者简介 | |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 华东理工大学 编 |
| 目录 | |
| 上篇 论文 章 体育装备和器材、软件和算法的研发 基于人体工效学理论的个性化自行车平台系统设计 刘 宇 傅维杰 王东海 梁雷超 王 勇(3 ) 运动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肖书明 陈 骐 宣 华 王建明 王学峰(8 ) “橄榄球撞抗训练设备”的加工制造与应用 郑 刚羽毛球专项步法敏捷训练系统的研发 柏长财 魏振钢 胡志明 刘焕斌(21 ) 近时期篮球器材中几种不同类型标准篮球架的探析 何传胜 杨 明 何卫东(26 ) 灵敏素质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胡 璞 张 剑 刘斌魁 郑伟涛(34 ) 基于双目视觉的跳跃滑水测距系统设计与开发 彭 川 郑伟涛 彭李明(44 )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软件 4.0 》的开发及应用郭 松 王 智 黄希发 肖书明(49 ) 基于 UWB 技术的体育运动数据采集方法设计与实现 王磊磊(65 ) 基于人体树形结构的个性化人体建模方法 熊新炎 付 斌 韩 梅(68 ) 基于 Opensim 仿真与验证咏春拳圈手中生物力学特征 刘坚斌 李树伟 陈美薇 刘慕玲 李 涛(74 ) 运动坚持计算技术初步研究 刘 洋 甄庆凯 刘泳庆 李祥臣(76 ) 健身器材阻力源的分类研究 刘易梦琪 郑伟涛 蒙延荣 蒋成涛(82 ) 中国功夫测力摆锤系统的研制 李恒飞 朱 东(87 ) 灵敏素质训练与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 韦俏丽 郑伟涛 蒙延荣(92 ) 三维乒乓球运动仿真动画的设计与实现 冯 卿(98 ) 基于 Vicon 的水阻划船器运动学特征研究 蒋成涛 郑伟涛 蒙延荣 李 铎 刘易梦琪(103 ) Saflight 学校体育课辅助教学器材的创新研究范延松 张晓迎 吴秀伟 徐相明 于 琛(109 ) 第二章 大众健身与公共体育服务 马拉松爱好者运动习惯、家族病史与心电信号特征的关系研究 郭伯凯 夏 灵 温 煦 龚莹岚 刘佳琦(115 ) 不同高度鞋跟行走对女性步态、下肢关节与肌肉表面肌电疲劳的影响 于亚光 于岱峰(120 ) …… |
| 编辑推荐 | |
| 《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系第七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及首届全国体育仪器器材科技创新设计展设计作品集。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让人立刻感受到它蕴含的学术深度。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面对大量的专业图表和数据,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对读者的尊重,比如目录的结构清晰度,让人可以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领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研读完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但仅仅是浏览一下章节标题和摘要,就能体会到编纂者在内容筛选和组织上的匠心独运。感觉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很符合当前学术界对信息呈现的审美要求,既有传统学术著作的严谨,又兼具了现代出版物的可读性。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工程结构图,线条锐利,标注详尽,光是看图例就能学到不少东西,这对于一个对体育设施建设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来看,这是一本制作精良、让人愿意反复翻阅的资料集。
评分阅读这本汇编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学术视野的广阔性与前瞻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像是一次对未来体育工程领域发展趋势的集体预测和探讨。那些关于绿色建筑材料在体育场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最新的BIM技术优化施工流程的论文,都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思路。我记得有几篇关于智能化运动场地的探讨,涉及了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分析如何提高训练效率和观众体验,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土木工程的范畴,真正触及到了“前沿”二字的核心。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是现代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本书成功地将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信息点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感觉自己如同站在了一个高地,俯瞰着未来体育设施的全景蓝图。对于希望了解行业脉搏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在确保内容专业性的同时,似乎也十分注重观点的多样性和辩论性。不同作者对于“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阐释角度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低能耗的材料选择,有的则聚焦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优化。这种观点的碰撞,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分析文章,它们敢于指出当前体育工程设计中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而不是一味地歌颂进步。例如,对某些大型场馆赛后利用率低下的案例分析,其深度挖掘了设计初期决策的局限性,这种自我反思的态度正是学术进步的基石。阅读这些辩证性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一个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明白技术革新并非万灵药,合理的规划和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创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学术严谨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虽然内容高度专业化,涉及复杂的力学分析和材料科学,但撰写者们在阐述理论时,常常使用清晰的比喻或详细的案例来辅助说明,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发现即便是需要查阅一些专业术语,也很容易通过上下文快速掌握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与一些晦涩难懂的旧式论文集相比,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更为流畅和现代,似乎是为新一代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量身定制的。这种清晰的沟通方式,对于促进不同专业背景人员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学术汇编,不仅要提供知识,更要有效传递知识,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前沿的思考成果能够真正触达到更广泛的行业实践者手中,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体育产业发展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体育基础设施的“新常态”提供了非常及时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那些宏伟的、标志性的工程项目,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将高标准的设计理念应用于社区体育设施和小型运动场馆的建设中。这种自上而下的视野,展现了国家在体育设施普及和均衡发展方面的战略考量。书中关于适老化、无障碍设计的探讨,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毕竟,体育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国民的健康福祉。那些关于模块化、快速建造技术的论文,也暗示了未来体育场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临时性活动时所需的弹性与敏捷性,这无疑是后疫情时代一项极为重要的考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已完成的工作,更是在为未来的适应性建设打下理论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