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派洪拳三绝系列/铁线拳技击术
定价:39.00元
作者:田文林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37607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1.《南派洪拳三绝系列》丛书包括
《虎鹤双形拳技击术》
《工字伏虎拳技击术》
《铁线拳技击术》三本。
2.作者田文林自幼跟随其父学练“达摩易筋经”等,又师从康复振大师学习,对中国武术深有研究,田文林对“秘谱”进行精心挑选,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3.《铁线拳技击术》对铁线拳等“秘谱”进行了加工、整理,作了细致的分解和讲解,同时还有大量精准的插图,使得读者更容易学习、理解和掌握。
内容提要
《铁线拳技击术》介绍了技击基础、十二桥手、技法拆解和铁桥功夫等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铁线拳实战的有关技法。《铁线拳技击术》对铁线拳等“秘谱”进行了加工、整理,作了细致的分解和讲解,同时还有大量精准的插图,使得读者更容易学习、理解和掌握。
目录
章 技击基础
第二章 十二桥手
第三章 技法拆解
第四章 铁桥功夫
作者介绍
田文林,河南郑州大学体院教授。自幼跟随其父学练“达摩易筋经”等,又师从康复振大师学习,对中国武术深有研究,现从事体育、武术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
文摘
序言
这本武术技法书,从扉页的设计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股老派的匠人精神。装帧上选择了较为朴素的纸张,这让它在如今充斥着光鲜亮丽的武术书籍中显得格外真实可贵。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其中的图文并茂的演示部分,特别是关于“铁线”这个概念的解析,作者的文字深入浅出,虽然有些术语需要结合实践去理解,但整体的逻辑脉络非常清晰。它不像某些现代武术书籍那样,一上来就堆砌高深的理论,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做”和“为什么这么做”的结合。比如,在讲解马步和桩功的转换时,书中详细描绘了不同肌肉群的发力点,甚至配有细微的人体解剖示意图,这一点非常受用。对于我这种常年习武但总感觉在某些关键发力点上不得要领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基本功的机会。我甚至尝试了书中所述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配合拳法的练习,虽然初练时略感气闷,但坚持了一周后,确实感觉周身的连接性有所增强,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这本书不适合只求速成的“打卡式”读者,它需要沉下心来,一招一式地去体会和揣摩,才能真正领悟到洪拳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前辈教导后辈”的朴实感,没有花哨的封面和目录设计,直接切入主题,像一本记录了毕生心血的师父笔记。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套路动作时,都会附带一段“意念导引”或“心法口诀”。比如,在演示“伏虎势”时,书上提醒读者要想象自己是扎根于地面的古树,风雨不动,这种对心境的引导,对于练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武术的瓶颈不在于肢体力量的不足,而在于心性的浮躁。这本书巧妙地将技术训练和心性修炼融合在一起,让人在练习拳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也在打磨自己的耐性和专注力。我甚至发现,有些段落的文字风格颇有文人气息,比如形容一个防守动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种诗意的表达,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对武学意境的追求。它让我开始思考,习武不仅仅是学会打斗,更是一条通往认识自我、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途径。
评分作为一名研究武术史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关于拳种源流的书籍都过于神化了历史,缺乏扎实的考据。这本书虽然重点在于技击,但它在开篇对南派洪拳历史脉络的梳理,却非常严谨且务实。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追溯到某个模糊的古代神人,而是着眼于近现代洪拳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适应实战需求而不断演化和精炼的过程。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技法差异的对比分析,也显得尤为客观,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指出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特别是关于“铁线拳”与“工字伏虎拳”在发力机制上的微妙区别,作者通过对比图谱的形式,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桩法对拳速和穿透力的影响。这对于想要全面了解洪拳体系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照系。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解读手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武术知识体系的认知深度。
评分我通常阅读武术书籍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因为很多出版社为了追求销量,会请一些半路出家的人来撰写,导致内容空洞或自相矛盾。但这本书的作者,从其文字的沉稳和细节的考究程度来看,无疑是一位浸淫此道数十载的资深前辈。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跌法”和“脱身换位”的部分,这通常是传统武术容易被忽略或者处理得非常含糊的地带。然而,书中对这些高难度技巧的解析,却异常细致,甚至探讨了在不同体重和力量悬殊下的应对策略。例如,书中建议在被抱摔时,与其硬碰硬对抗,不如顺势卸力,并在落地瞬间利用关节的杠杆原理反制对手,这种务实的防摔思路,极大地提升了技法的可用性。我发现,书中所教的很多动作,如果慢速练习,会感觉有些别扭,但一旦理解了其内在的发力逻辑,再快速施展时,动作便会自然而流畅地完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招式,更重要的是,它在重塑练习者对“格斗”本身的理解和身体控制的认知。
评分老实说,我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些影视作品的刻板印象中,总觉得那些老拳种的技法有些玄乎,不够“科学”。然而,翻开这本《铁线拳技击术》,我的看法有了颠覆性的转变。作者对于“寸劲”的阐述,简直就是一次物理学在格斗中的应用示范。他没有停留在“气沉丹田”这种模糊的描述上,而是详细剖析了如何通过骨架的锁定和瞬间的卸力再爆发,来达到最大化的冲击效果。书中对“桥手”的运用技巧,特别是如何应对不同角度的来手,提供了非常实战性的破解思路。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守中”与“用中”的辩证关系,这不仅仅是防守的技巧,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书中提到,真正的铁线,不是指手臂像铁棍一样僵硬,而是在接触瞬间能够瞬间产生极高刚性的能力,这需要极高的协调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放下书本,对着镜子练习书中描述的“缠丝劲”,那种细微的螺旋转动,如果不到位,力量就会分散,只有找准了那条“线”,才能感受到劲力的汇聚。这是一本将东方哲学与实战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它让你明白,看似笨重的传统武术,其实是力量运用效率的极致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