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少兰 刘洁出版日期:2018-06-05字数:550000开本:16页数:342分类:食品ISBN:978-7-5184-1686-8定价:¥68.00内容主要包括:稻谷及其性质,稻谷的清理除杂,砻谷及砻下物处理、碾米及产品整理,稻谷加工工艺流程设计,特种米生产技术,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粮食工程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粮食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及加工企业等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章 稻谷及稻谷的性质
节 稻谷的分类及质量标准
第二节 稻谷籽粒的形态结构
第三节 稻谷的物理特性与工艺品质
第四节 稻谷的化学特性与营养品质
第五节 大米的食用品质
第二章 稻谷的清理除杂
节 概述
第二节 风选
第三节 筛选
第四节 比重分选
第五节 磁选
第三章 砻谷及砻下物处理
节 概述
第二节 砻谷
第三节 稻壳分离与收集
第四节 谷糙分离
第五节 糙米精选与调质
第四章 碾米及产品整理
节 概述
第二节 碾米
第三节 成品处理
第四节 副产品整理
第五节 计量与包装
第五章 稻谷加工工艺流程设计
节 概述
第二节 工艺流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第三节 工艺流程举例
第六章 特种米生产技术
节 蒸谷米生产
第二节 免淘洗米生产
第三节 强化米生产
第四节 留胚米生产
第五节 发芽糙米
第七章 副产品综合利用
节 稻壳的综合利用
第二节 米糠的综合利用
第三节 碎米的综合利用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看重了其“高等院校粮食工程教材”的定位,通常这类教材都会涵盖行业内的基础知识体系,并且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我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到稻谷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特别是加工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稻谷烘干技术的部分,例如不同类型的烘干设备(如循环式、固定床式、流化床式)的工作原理、优缺点、能耗以及对稻谷品质的影响。我还希望能深入了解稻谷储藏的物理和生物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储藏方式来降低损失,延长保质期。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大部分集中在了对稻谷营养成分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加工手段来“强化”或“保留”稻谷中的某些营养物质,比如多酚、维生素E等。虽然营养学和食品科学是粮食加工的重要支撑,但对于一个以“工艺与设备”为核心的书名而言,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有些偏颇,更像是营养学和食品化学的入门读物,而不是面向实际操作的工艺设备指南。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故障排除的内容,这些才是直接关系到生产线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
评分初拿到这本《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我最关心的还是那些能直接指导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部分,毕竟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深知设备选择的正确与否、工艺参数的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我原以为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类稻谷清理设备,比如振动筛、风选机、去石机等的结构、工作原理、选型参数,以及它们在去除杂质过程中的效率和损耗。同样,对于砻谷机和碾米机,我也期待着能看到不同类型的设备,如离心式砻谷机、辊式砻谷机,以及砂辊碾米机、钢辊碾米机等,它们的加工特性、能耗、对稻谷损伤的程度,以及在不同稻谷品种和加工要求下的适用性。此外,书中关于稻谷储藏方面的章节,我希望能了解不同储粮方式(如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温湿度监测和害虫防治。然而,这本书的篇幅似乎被大量的关于稻谷遗传改良、基因测序、以及不同品种稻谷的品质差异等内容占据了。这些内容虽然是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需要快速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和设备应用能力的读者而言,就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了,毕竟这些内容与我日常工作中直接接触的机械设备和加工流程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评分作为一个对粮食加工自动化和智能化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稻谷加工领域最前沿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PLC控制系统在稻谷加工生产线中的应用,包括传感器技术、执行器选择,以及如何通过上位机软件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和优化,例如如何实现对碾米机出米率和温度的实时反馈与自动调节,或者如何通过智能仓储系统实现对稻谷入库、出库以及库存量的精确管理。我还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智能分选设备、质量检测设备(如色差仪、破损粒检测仪)在稻谷加工中的应用案例和技术细节。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是停留在对稻谷生物学特性、以及一些传统的、非自动化的加工方法进行阐述。它详细描述了稻谷的生长周期、不同品种的产量和特性,以及一些基本的稻谷加工步骤,例如如何进行烘干、清理、碾米等。但是,关于如何将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提升稻谷加工的效率和产品质量,书中的论述相对薄弱,缺乏一些具体的技术案例和实践指导,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
评分这本书我抱持着极大的期望买来的,毕竟“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这个主题本身就相当实用,而且作者是阮少兰和刘洁,这两位在粮食工程领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高等院校的教材也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严谨和体系化。然而,当我满心欢喜地翻开它,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从稻谷收割、储存、清理、砻谷、碾米、抛光到包装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各种先进的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选择依据以及操作维护要点时,却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是围绕着稻谷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价值的阐述,以及如何通过某些工艺来最大化保留稻谷中的有益物质,比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虽然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稻谷的品质和深加工方向很有价值,但对于我这种更侧重于实际生产操作和设备选型应用的学习者来说,就显得有些“隔靴搔痒”了。我希望能看到更详尽的设备图解、不同类型设备的优缺点对比,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碾米过程中如何精确控制出糙率和碎米率,以及不同品牌的碾米机在能耗、噪音和维护方面的差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探讨,缺少了一些让读者能够“上手”的实践指导。
评分购买此书,我期待的是能够全面掌握稻谷加工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最终产品品质的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例如,我非常想了解在稻谷清理阶段,各种筛分、风选、去石设备的具体构造和工作原理,如何根据谷物特性和杂质类型选择合适的设备,以及如何优化操作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清理效果。在碾米过程中,我也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碾米机(如砂辊、钢辊、离心式)的结构特点、加工能力、能耗以及对稻谷的损伤率,并能给出不同品种稻谷的碾米工艺参数建议。此外,书中关于稻谷包装、仓储以及质量检测的内容,我也希望能获得更具体、更实用的指导,比如不同包装形式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来保证大米品质。然而,翻阅此书,我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在讨论稻谷的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基因型稻谷在蛋白质、淀粉、脂肪等成分上的差异。这些内容虽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但与我所期待的“工艺与设备”的实际应用层面,相去甚远,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生物技术或基因工程领域的专业书籍,而非我原本设想的、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工程技术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