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虎太极拳
定价:42.00元
作者:马希平,马锴果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417758
字数: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龙虎太极拳》用比较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龙虎太极拳发展史上历代宗师级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用清新雅致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龙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用丰富清晰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全面演绎了龙虎太极拳的功架及功法,重点突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向读者勾画出了一支流传于我国民间四百多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代代秘传密练的太极拳流派。
《龙虎太极拳》分为七章。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十三势滑拳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三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一百单八式长拳(马)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四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六十六式转裆架的拳式、练法及要领;第五章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中推手的练法及要领;第六章龙虎太极拳百题知识问答,介绍了龙虎太极拳一般常识、主要功法及学习练习时的注意事项;第七章为附录部分。
《龙虎太极拳》文化内含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历史故事真切动人,‘力图为读者打开一个全面认识太极拳的崭新视野。《龙虎太极拳》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既可以作为广大习练者或爱好者学习和研究龙虎太极拳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为喜爱武术的人们提供科普读物,还可以为史学界提供一段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极其珍贵的明清历史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龙虎太极拳》:
三、独特的身法
龙虎太极拳在外貌特征上要求:“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滑步”;在身法上要求“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也;反侧者,反身顾左,侧身顾右也;收纵者,收如猫行纵如虎也。在保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的前提下,或起或伏、或进或退、或打或防、或躲或闪运动自如。犹如猫扑鼠、鹰扑兔、猛虎下山,神气逼人。
四、独特的步法
龙虎太极拳在步法上除了使用常见的五种步法(如马步、弓步、虚步、仆步、歇步)外,还采用了:寸步、过步、套步、跌步、践步、快步、三角步、穿荡步、六合步、穿梭步等灵活多变的步法。如二三尺远则过步可到。过步者,进前脚急过后脚;如四五尺远则垫一步,仍上前脚;如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去,并非跳跃而往驰,实马奔虎剪之意也。总而言之,如能在步法上练到圆、整、活、轻、快的时候,与对方交手,绝占优势。该拳步法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使用了“鸡腿滑步”,即有腿必跟,而且跟得快、跟得准、跟得稳、跟得轻,虚实分明。古拳谱曰:“头打去意随脚走,起而未起貼中央,脚人中门夺他地,就是神仙亦难防。”
五、独特的推手
在比较早一点的龙虎太极拳中没有“推手”二字。现在的“推手”过去叫“打手”或“炮打五行”,古《拳谱》中有《打手歌》为凭。随着近代各太极拳流派普遍的叫法和国家规范的名称,改革开放以来龙虎太极拳中的“打手”也改称“推手”了。
推手是一种双人或多人徒手进行技击技巧技法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形式,是从拳架训练过渡到实用性训练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练习和提高技击技巧。龙虎太极拳中的推手始终坚持着“拳不接手”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炮打五行(即散手)中这一基本原则体现的更加充分。
推手训练一般分为三步或三种练习方法,即沾粘推手练习法、活步推手练习法、炮打五行(即散手)练习法。尤其是跑打五行练习法仍然保留着古朴、典雅、传统的方法。它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可变化的拳式组成,也称五大势。每一势都是一个起、承、转、合,攻、防、进、收独立的训练和实用单元体,演练起来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无穷。同时,对于练习者来说,既可以个人单练,又可以甲乙双方对练,还可以数人群练。如果练习者有时间或有体力的话,可以无止境地打下去。
关于推手训练问题,将在推手部分作详细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深色调,字体设计上则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书法的韵味与现代设计的简洁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觉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大篇幅的文字排版,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注意到书脊的处理,不仅牢固,而且在光线下能看到微妙的反光纹理,体现了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探索书中的内容。我通常对书籍的“第一印象”要求很高,而这本从打开包装到翻开扉页的整个过程,都传递出一种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这对于一本严肃的武术理论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铺垫。好的外在包装,往往能激发读者对外在内容的好奇与期待,让人相信内里必然也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的精品。
评分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做得极其自然流畅,这一点对于系统性的武术学习来说是决定性的优势。它并非简单地将套路分解成独立的模块,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面对基础桩功的阐述,为后续的步法和身法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地基”;而当进入到具体的对练理念时,作者又会适时地回溯到前面提到的内在气息调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学用结合”的论述,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转化为实战中的本能反应,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这种由内而外、由静而动、循序渐进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作者对人体运动规律和学习心理的深刻洞察。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套精心编排的习练路线图,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前因后果,避免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知识断层或目标迷失的困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非常细腻且富有层次感,作者在阐述一些核心概念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概念堆砌的理工科式表达,而是穿插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我发现,当讲解到一些复杂的劲路转换和呼吸配合时,作者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深厚的内家功底和对哲学的理解。例如,描述“引进落空”的瞬间,他用了一段关于水流形态的描写,一下子就让原本抽象的动作要领变得可感可知。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同时也满足了资深习练者对意境的追求。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文本流畅性的同时,对关键术语的定义却极为严谨,确保了理论的准确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那种恰到好处的描述所吸引,需要时间去回味和想象。这种行文的节奏把握,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娓娓道来,而非在阅读一本冷冰冰的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和信息密度,达到了一个令人称赞的平衡点。很多武术书籍的图片要么过于模糊,要么仅仅是摆拍,难以体现动态和核心的受力点。而这里的大部分插图,无论是单式分解还是合手演示,都精准地捕捉到了动作的“神韵”和关键的“力线”。它们并非简单的照片翻拍,似乎经过了专业的解剖学或运动学分析后再进行描绘和标注。特别是那些关于重心转移和接触点的细节图,通过细致的箭头和线条指示,将原本需要口传心授的微妙之处,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很多时候,一张精准的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描述,这本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陷入“图解越多越好”的误区,而是将图文的配合提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确保每一张图片都是为了服务于特定段落的理解和深化,而非单纯的装饰品。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严谨而又充满热情的学术氛围,这在很多偏向速成的武术读物中是难得一见的。它显然不是为了迎合市场上的短期热点而匆忙付梓的作品,而是凝聚了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的心血结晶。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待传统武术的敬畏之心,他不仅在传授技法,更像是在梳理和传承一种文化脉络。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对“道”与“术”的辩证思考,让人在学习招式招式之外,更关注到内在心性的培养和对武学哲学的探究。这种深厚的底蕴,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内功心法”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武学发展方向,而非速成的捷径,对于真正想在武道上有所精进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