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摄影中的绘画
定价:39.00元
作者:赵华森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308115995
字数:2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摄影绘画基础之必要性、摄影的绘画基础、创意摄影草图训练、摄影创意与绘画。
内容提要
由赵华森、陈燕编著的《艺术摄影中的绘画(艺术实践教学系列教材)》一书,分三个部分讲述:一,艺术摄影中的绘画;二,绘画是一种依据;三,绘画是一种方法。
实验实训教学是设计、摄影、传播等应用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希望本套教材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
本套教材是浙江财经大学人文艺术省级实验中心的教研成果之一,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1 艺术摄影中的绘画
2 绘画是一种依据
2.1 透视与摄影
2 .1.1 摄影师为何要学习的透视知识
2.1. 2 摄影师要掌握的透视基本知识
2.2 从绘画看摄影的构图
2.2.1 西方绘画的构图与摄影
2.2.2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与摄影
2.3 山寨式摄影
3 绘画是一种方法
3.1 摄影之前的绘画
3.1.1 作为另类妆的绘画
3.1.2 作为画布的身体
3.I.3 绘制场景
3.1.4 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总体艺术等中的绘画
3.1.5 绘画作品成为道具
3.2 摄影之时的绘画
3.2.1 手电等光源在拍摄物上进行描绘
3. 2.2 在空中进行描绘
3.2. 3 只做记录
3. 2 .4 闪光灯配合物的运动
3. 2.5 动态影像的光绘摄影(iPad、投影仪、数字光棒)
3 .2.6 移动照相机使光在照片上描绘
3.2.7 其他光绘摄影师作品欣赏
3. 3 摄影之后的绘画
3.3. 1 手工上色
3.3.2 表现性绘制
3.3. 3 作为画布的摄影
3.3.4 修饰性绘画
3. 3.5 综合材料(拼贴加绘画、丝网版面)
3. 3.6 数字绘画
3.3.7 显影时的绘I田i(波拉片、感光涂料和底片处理).
3.3.8 展示时的绘画
附录 以爱普生(EPSON)艺术微喷为例的打印介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画册,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度。装帧设计得非常典雅,米白色的封面上只印着烫金的书名,低调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专业感。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美术思潮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看那些早期的摄影师是如何在技术还不算成熟的情况下,努力去捕捉光影与情绪的。书里收录的那些老照片,那种颗粒感和微微泛黄的色调,简直就是时间的切片。我记得有一组关于江南水乡的组照,构图极为讲究,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远处的黛瓦白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近处的渔船和劳作的人群,那种韵味,是现代数码相机怎么也模拟不出来的“意境”。翻阅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摄影师当时是如何在湿冷的空气中,一遍又一遍地调整曝光和景深,只为了定格那一瞬间的东方哲学。这不仅仅是技术展示,更像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让我深思摄影艺术与东方审美之间的微妙张力。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关于光影与笔触交织的画册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异常详尽的文献梳理。我一直觉得,纯粹的图像展示是空洞的,真正的艺术价值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流派的摄影师如何借鉴文艺复兴、巴洛克乃至印象派的绘画技法来构建他们的视觉叙事。比如,关于“明暗对比”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那几个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伦勃朗和卡拉瓦乔的画作作为参照物,清晰地展示了摄影师是如何通过控制光源和阴影的层次感,来赋予静物和人像以戏剧性的力量。阅读这些分析,如同上了一堂高强度的艺术史课,让人对“摄影作为绘画性艺术”的论断有了更深刻、更具说服力的理解。那些复杂的术语和理论,被作者用非常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串联起来,即便是对艺术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循着脉络逐步深入。
评分我是一位热衷于动手实践的摄影爱好者,因此,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对于“过程美学”的探讨。这本书里很多篇幅都在讨论早期摄影技术,比如湿版火棉胶工艺对最终成像效果的决定性影响。那种慢节奏、近乎仪式感的制作过程,无形中培养了摄影师对画面元素的绝对控制欲。书中详细描绘了冲洗过程中,化学药剂与光线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那些不可复制的“意外效果”,这些效果非但没有被视为瑕疵,反而被升华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景深控制与焦点选择”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焦距长短的物理原理,而是将其提升到主观表达层面——摄影师如何通过极浅的景深,将观众的视线牢牢锁定在画面的某个特定点上,从而模仿出油画中那种焦点突出、背景虚化的效果。这种对物质媒介的深刻理解和驾驭,是当代很多过度依赖后期软件的创作者所缺失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业界标杆。我收藏了很多艺术类的画册,但很少有能将如此复杂的色彩还原做到位的。考虑到书中涉及的作品跨越了百年历史,涵盖了从早期黑白到后期尝试色彩分离技术的各种媒介,对印刷技术的挑战是巨大的。然而,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那些最微妙的灰色调过渡,或是老照片中细微的纹理细节,都被忠实地再现了出来。特别是几张大幅面的风景照,那种深邃的层次感,让人感觉仿佛能穿透纸面,呼吸到那个年代的空气。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一种尊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面对原作进行近距离的鉴赏,而不是在阅读一本普通的书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比拟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僵硬的年代划分,而是围绕“主题”和“技法”进行螺旋上升式的探讨。我特别欣赏它如何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它会把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学院派摄影师的严谨造型,与同一时期日本摄影师对侘寂之美的捕捉进行并置,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成功地论证了一个观点:艺术的本质追求——对永恒瞬间的凝固和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反思——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只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其内核是相通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何为美”、“何为艺术的永恒性”有了更开阔、更具包容性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西方艺术史框架内去衡量摄影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