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
定价:69.0元
作者:郭建军,杨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9779309
字数:25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青少年体育发展为主题,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学校体育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等一般状况、理论、实践经验和问题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入分析,内容全面、视角多样、数据可信,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郭建军,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清华大学体育经济管理硕士。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理事长,中国拔河协会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国汽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杨桦,男,1955年5月9日生。1977年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会体育学科组召集人。历任成都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外事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高级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还担任成都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体育总局副主席、四川体育学科高评组组长、四川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评委等职。2002年调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校教师和专业报告职务评委会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编;还兼任全国体总常委,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重点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体科学会理事,科技部科技人才评委,教育部“十五”***教材评委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近20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30余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且权威的感觉。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质感打动了,纸张的厚度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有廉价感。封面设计上,似乎也花了心思去平衡“学术性”和“可读性”,既没有沦为枯燥的统计手册,也没有流于表面化的科普读物。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行间距和字号的设置都明显是经过反复推敲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图表和数据的呈现方式,很多复杂的信息通过清晰的图形化处理,变得一目了然,这对于我这种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对领域发展趋势很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装帧就像是它内容的序曲,预示着里面蕴含着经过精心打磨的、高质量的信息,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极高的期待值。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来细细品读这本书的引言和前几章,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们对“现状”的刻画之细腻和深入。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而是在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中国青少年体育生态系统。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学校体育课时与质量”的章节,那些关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学校间资源分配不均的描述,非常尖锐,直击痛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代入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去对比,发现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问题,在系统的梳理下,才意识到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批判性的视角,是很多泛体育类读物所不具备的,它没有停留在“要加强体育”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加强不了”的深层原因。这种扎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力,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沉稳而有力,绝非空泛的理论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多维度的剖析框架。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导向,到中观的俱乐部和商业环境,再到微观的个体运动员的成长路径,层层递进,相互印证。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无论你是教育管理者、体育从业者,还是仅仅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都能迅速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部分进行深入阅读。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体教融合”这一热点话题时的平衡术——既肯定了改革的必要性,也冷静地分析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摩擦和阻力。文字流畅度拿捏得非常好,虽然内容专业,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当,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晦涩的教科书。
评分从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点。将2015年的数据和分析放置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去审视,能清晰地看到过去十年间,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认知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比如,书中对“竞技体育人才选拔机制”的剖析,当时看起来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很多趋势已经变得非常明确。这本书就像一个高质量的“时间胶囊”,精准地记录了一个关键节点的行业状态,这对于未来研究者梳理发展脉络时,无疑是一份无可替代的原始资料。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路径选择的一种无声的预警和建议,其历史文献价值不可低估。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深度的数据支撑”带来的信服力。很多观点如果仅凭常识判断,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断,但这本书的每一论断几乎都有详实的数据链条作为后盾。无论是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达标率的对比,还是关于体育培训市场的规模预估,背后都有扎实的调研和严谨的统计学方法支撑。这种对事实的尊重,使得即便是那些略显尖锐的批评,也显得不偏激,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反思。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安全感”——我知道我正在接收的是经过层层检验的、可靠的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无可辩驳的数字语言,构建了一座关于中国青少年体育现状的坚固堡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