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材)大学语文
定价:38.00元
作者:陈玉 等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13129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div>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编写的,尤其适合理工科高校大学语文误程的需要。
本教材分为三篇七讲:一是中国文学篇,二是外国文学篇,三是语言学篇。这三篇中,中国文学部分是重点,内容占3/4以上。外国文学部分较难把握,只选摘了一些汉译世界文学名著。语言学部分撷取了几种中外语言学名著的段落。
三篇中,中国文学篇依据文学史分段安排内容。古代部分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三段,二十世纪文学分两部分,即:现代和当代两段;外国文学篇选文注重古典文学名著;语言学篇既选择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理论名篇,也有当代外国语言学名著的节录;此外,还将古典文献学的内容相机插入。这样的安排,既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作依据,也参考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本书的文体形式,核心部分是课文;课文后面加入赏析文字、资料链接、注释、思考题。
课文皆出自经典名著的版本。.所选篇目都经过对高中语文课本的摸底,然后选取;此外,还与此前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选目有所回避。赏析文字是编写者多年教学科研的心得,并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后进行独立写作的结果。资料链接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介绍和深入研读的指示。注释的编写既有借鉴,也有编写者的阐幽抉微。思考題是经过编写者的深思熟虑,方才开列出来的。
目录
中国文学篇
讲 先秦两汉文学
文1 关雎
文2 论语三则
文3 左传.齐襄公之死
文4 屈原:离骚(节选)
文5 古诗十九首(10首)
文6 班固:汉书。艺文志(节选)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文7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文8 刘义庆:世说新语(10则)
文9 李白:将进酒
文1O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文11 盛唐诗歌(10首)
文12 中晚唐诗歌(10首)
文13 曹丕:典论.论文
文14 诗式(节选)
第3讲 宋元明清近代文学
文1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文16 宋词(10首)
文17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
文18 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文19 元曲(5首)
文20 冯梦龙:苏小妹三难新郎
文21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节选)
文22 吴敬梓:徽州府烈妇殉夫
文23 洪昇:长生殿.惊变(节选)
文24 罗贯中:关云长挂印封金
文25 施耐庵: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文26 吴承恩:齐天大圣孙悟空
文27 曹雪芹:西厢记宝黛感真情
外国文学篇
语言学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很擅长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叙述中,巧妙地埋下富有深意的伏笔。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直接触碰到角色的灵魂深处。比如,书中对主角在面临重大抉择时那种矛盾、挣扎的心理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没有用大段的心理独白去解释,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微的动作、眼神的流转,甚至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就把那种复杂的情感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填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再说到环境描写,那简直是立体生动的画面,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听到远处传来的模糊的乡音。这种高度的沉浸感,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亲身经历的旅程。整体来看,这本书在文学技巧上的成熟度非常高,它没有迎合市场的浮躁,而是沉下心来雕琢每一个字句,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我敢说,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许会被时间所证明,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而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它没有美化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还是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面前的无力感,作者都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那层温情的遮羞布。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非常值得称赞。特别是在探讨社会阶层固化和身份认同时,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刁钻,他没有停留在宏大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群特定群体的小人物的命运浮沉来展现。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关于老城区拆迁的描写,那种对逝去生活方式的缅怀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通过几代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历史宿命感。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时而冷峻犀利,像手术刀一样剖析问题;时而又变得异常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这种反差处理得非常到位,反而增强了文本的力量。虽然阅读过程不总是令人愉悦,甚至有些章节会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重,但正是这种不回避痛苦的真诚,让它超越了普通的消遣读物,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时代记录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绝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它似乎并不遵循传统的小说叙事线索,而是像一个散落的星群,由许多看似独立却又在主题上紧密关联的碎片故事构成。起初阅读时,我有些费解,感觉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打转,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他想构建的不是一条线性的时间河流,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情感空间。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一个切面,共同投射出一个宏大的主题。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注意力和逻辑梳理能力,但一旦你找到那条隐藏的、内在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此外,作者对象征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意象,比如一座被遗忘的灯塔、一扇永远关不上的窗户,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装饰,更是角色内心世界和时代变迁的隐喻,每一次出现都带来了新的解读维度。这本书无疑是需要“慢读”和“细品”的,它拒绝被快速消费,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去拼凑作者精心编织的文学图景。
评分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哲学思辨色彩显得尤为浓厚。它不像那些热衷于提供答案的读物,恰恰相反,它更擅长提出深刻的、令人不安的问题,比如“自由的代价究竟是什么?”“记忆是否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明确的立场,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将这些哲学困境抛给读者,引发我们自身的反思。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观的那几段论述,那种探讨“永恒”与“瞬间”关系的文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焦虑。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试图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强迫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特质,是它区别于市面上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读者灵魂的深度对话,探讨那些人类亘古不变的终极命题。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情节的回味,而是一种长久挥之不去的心灵震颤,它拓宽了我看待世界的视角,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赞叹的是它那种强大的情感共振能力,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遥远的过去,或者是一个虚构的、充满奇幻色彩的地域,但其中所描绘的人类情感却是如此的普遍和真挚。特别是关于爱与失去的主题,作者的处理手法极其克制和高级。他避免了那些煽情的老套路,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来呈现情感的重量。比如,亲人之间的隔阂与和解,那种因为长期的误解和沉默所造成的伤害,在最后以一种近乎不动声色的方式化解,带来的冲击力远比撕心裂肺的哭喊要强烈得多。我感觉自己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那些喜怒哀乐,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都让我由衷欣慰,他们的每一次跌倒都让我感同身受。这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是所有伟大文学作品共有的特质,而这部书显然也具备了这种力量。它就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我们自身人性中那些最柔软、最脆弱,但也最坚韧的部分。读罢全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情感的洗礼,心中充满了被理解的温暖,也多了一份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