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新书--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正版书籍 新书--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著
图书标签:
  • 康熙字典
  • 字典
  • 工具书
  • 汉字
  • 字书
  • 古籍
  • 国学
  • 语言文字
  • 正版书籍
  • 新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23990
商品编码:2913689466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书--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作者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定价 118.00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32623990
出版日期 200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1.162Kg

   内容简介

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便检索。

此次重印,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约请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对原书中一些错误作了挖改,使得重印本既保持了本词典的原有特色,又提高了质量,将更适合广大读者的需要。



   作者简介

原著:《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于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年,谥号文贞。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

标点整理: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为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编纂出版而设立的专门机构,长期与语言学界、各大学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沟通,专注于语文辞书编纂、语言文字信息的搜集和语言文字标准化等工作。



   目录






   编辑推荐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是中国收录汉字zui多的古代字典。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无论是在学术性上,还是在实用性上,都代表了传统字书的水平,是传统字书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和殿军,至今对于读者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求。

道光七年(1827),语言学家王引之奉旨大规模校订重刊《康熙字典》,是为公认善本,*为准确,惜流传不广。近年来亦有不少该版本影印行世,然一无断句标点,难以检读,二是编排注音不符合现代读者查检习惯,三是王氏之后多有考订成果未能纳入。为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组织专家力量对《康熙字典》全书进行了标点、注音和整理编辑,使这一素负盛名的古老工具书焕发青春,满足今天社会各界的迫切需要。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的主要特点有:

1.精选公认善本为底本,参考学界成果。王引之校正的《康熙字典》道光刊本是公认的善本,编者整理时参考吸收了钱玄同、王力、黄云眉、蒋礼鸿、钱剑夫等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

2.全书逐句加新式标点。内文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间隔号等,解决古文阅读*难题。

3.全书加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原字典只有注音反切、直音,现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不光能看懂,还能准确读出字来。

4.字头后附列规范小篆及部分古文字形。字典原无书眉篆文,但现代读者多有需要,整理者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增补了小篆和部分古文字形,附在字头之后,非常醒目且便于查检。

5.科学编制多种索引,查检速度因此倍增。字典内封有部首目录。书眉处标明该页全部单字,并注明但在所属部首及除部首外的笔画数,转面的*个单字前注明笔画数。字典末附有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录原书正文、补益、备考中的全部字头。

6.三栏横排,版面紧凑,便于阅读。采用专用字典纸印刷,清晰度高,纸张手感与韧性。

7.分大开本(16开)和小开本(32开),充分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实用所需,每年销售均超10000册。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浩瀚典籍,洞见古今:精选中华文化瑰宝导览 导语: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无数典籍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探寻历史、理解文化的道路。本篇导览将聚焦于一系列精选的文化瑰宝,它们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深度、广博的阅读指南。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经典著作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智者对话,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第一部分:历史的脉络与朝代的兴衰 1. 《史记》(中华正史的开山之作) 司马迁的《史记》无疑是中国史学的里程碑。它不仅是第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更是对后世史学、文学乃至社会思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内容深度解析】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囊括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历史。其结构之精妙,采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建了一个全景式、多维度的历史叙事框架。 本纪:记载帝王的兴衰,奠定了王朝更迭的基本叙事线索。 世家:着墨于诸侯的荣辱,展现了地方势力的重要性。 列传: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通过个体人物的传记,生动描绘了社会群像,尤其是对刺客、游侠、术士的记载,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与人情味。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与考证的严谨,更在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抱负。司马迁在忍受宫刑之后,以血泪铸就的这部巨著,其对历史人物的“秉笔直书”精神,即便在今天也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阅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帝王的更替,更是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与光辉。 2. 《资治通鉴》(编年体史学的巅峰) 宋代司马光奉宋神宗之命,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史料的广博和叙事的宏大,使其成为研究中古历史不可或缺的宝库。 【叙事与方法论】 与《史记》的纪传体不同,《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序,详尽记录了战国至五代十国近千年的历史进程。司马光摒弃了个人好恶,力求“为雍容之观”,强调对史实的客观记录和对治国方略的总结。 本书的标志性特点是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明确目的。通过对历代得失的细致描摹,司马光系统地提炼出了一套以“仁义”为核心,以“权谋”为辅佐的政治哲学。它更像是一部为君王和执政者准备的教科书,深入剖析了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的循环往复。 --- 第二部分:哲思的深度与人性的探索 3. 《论语》(儒家思想的基石)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它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伦理道德体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核心概念的穿透力】 《论语》全篇洋溢着对“仁”的执着追求。“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实现个体完善与社会和谐的终极目标。本书并非晦涩的理论著作,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录。 学与思的辩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知识获取与独立思考的统一性。 君子的标准:通过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勾勒出理想人格的画像——重义轻利、克己复礼、内省慎独。 《论语》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普适性。两千多年来,它不仅是教育的准则,更成为个人修身养性的日常指南,指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正直与谦逊。 4. 《道德经》(道家智慧的精髓) 老子的《道德经》以其深邃的辩证法和对“道”的终极追问,成为中国哲学中极具原创性的文本。它以极其凝练的文字,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法则。 【以“无”为用的哲学】 本书的核心在于“道法自然”的观念。它反对人为的干预和矫饰,主张顺应事物本来的面貌。 “有”与“无”的转换:老子深刻指出,事物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无”的方面,如器皿的空虚、房屋的留白、思想的虚静。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体现了道家超越二元对立的辩证观。 “不争”的艺术:提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处世哲学,主张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这在后世的军事谋略和个人修养中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 第三部分:文学的巅峰与艺术的瑰宝 5. 《唐诗三百首》(盛唐气象的集中体现) 《唐诗三百首》汇集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是普及唐诗艺术的经典入门读本,集中展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文化风貌。 【风格的多样性与意境的营造】 本书精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巨匠的作品,涵盖了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古风等多种体裁。 李白之豪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浪漫主义的极致想象力。 杜甫之沉郁:通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对现实的深刻关怀与对民生的悲悯。 山水田园之空灵:如王维的诗作,将禅意融入山水,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阅读这些诗篇,不仅是在欣赏语言的凝练与音韵的美感,更是在体验那个时代文人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悟。 6. 《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世情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宏大悲剧。 【人物塑造与社会图景】 本书的艺术成就极高,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人物群像塑造和对封建社会细致入微的生活再现上。 复杂的人性:林黛玉的敏感多思、薛宝钗的圆融周到、贾宝玉的叛逆痴情,乃至丫鬟小厮,无不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心理深度。 文化的熔炉:小说中渗透了诗词歌赋、园林建筑、医药养生、饮食茶道等传统文化元素,构成了一部封建末世的文化百科全书。其悲剧性的结局,是对“万境归空”的深刻哲思体现。 --- 结语: 以上所荐诸书,皆为中华文明的精粹所在。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哲学的思辨、人性的剖析与艺术的结晶。深入研读这些经典,不仅能丰富知识储备,更能提升人文素养,使我们在纷繁的现代世界中,找到安顿心灵、洞察世事的智慧之光。每一部典籍都如同一口深井,等待着有心人去汲取那穿越千年的思想清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试着用它来做一些深入的古汉语词汇溯源研究,这次体验非常顺畅。过去,当我追溯一个词语在清代或更早期的用法演变时,需要不停地在字典、韵书和各种注疏之间来回切换,查找和核对成本极高。现在,由于标点清晰,加上对引文的准确划分,我能更快地锁定目标信息,并将不同条目之间的关联性看得更清楚。例如,查找与“礼”相关的多个异体字或引申义时,现代标点的介入,使得结构复杂的解释层级变得一目了然,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此处是否为转折,彼处是否为并列”。这种效率的提升,对于需要进行高强度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革命性的。它让《康熙字典》从一个“需要敬畏才能翻阅”的文献,变成了一个可以“信赖并高效协作”的助手。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厚重感和纸张本身的质感。现在的出版社很多都热衷于轻量化,但对于字典这类需要长期翻阅和保存的典籍来说,好的装帧和纸张才是王道。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是下了成本的。装帧设计上,它做到了古朴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既没有落入俗套地做成一味仿古的粗糙感,也没有过度追求现代极简而显得单薄。更让我欣赏的是,他们在字体和字号的选择上,显然是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对比实验。老版的《康熙字典》很多时候因为字号过小,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起来非常吃力,时间一长眼睛就干涩难受。而这个“标点整理本”,在保持原字形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难以辨识的字进行了微调,让清晰度大大提高,同时保留了古籍特有的韵味。这让我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在书桌前,去享受那种“慢阅读”的乐趣,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快速查询的工具。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致敬。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类工具书时,最担心的就是“整理”过度,导致原貌尽失,变成了一本“假古董”。我深知《康熙字典》的价值在于其历史地位和收录的详尽程度,任何对内容结构的改动都必须极其审慎。《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体现了一种克制的学术态度。标点符号的加入,主要集中在句子的断句和引文的区分上,这极大地帮助理解了古代那种连绵不绝、缺乏标点的行文方式。它没有擅自增删任何一个字头、任何一条解释或任何一个引证的例子。我特意对照了几个我研究了很久的疑难字条目,发现所有的释义、反切、校注部分都忠实地保留了下来。这说明编者懂得,对于字典这类基石性的文献,整理的最高境界是“去芜存菁,润物无声”,让使用者在更舒适的环境下获取信息,而非改变信息的本质。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不同层次的汉字爱好者都是一个福音。对于专业的古文字学家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以快速参考的工具版本,让他们可以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文本分析中,而不是被繁琐的排版所牵绊。而对于广大的普通读者,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好感,但被古籍阅读难度劝退的人来说,这个“标点整理本”就是一座低门槛的桥梁。它用现代的阅读逻辑,重新包装了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使得我们能够以更少的阻力,去体验先辈们构建汉字体系时的那种宏大与精妙。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类似这样的整理工作,让那些深藏在图书馆角落的瑰宝,能够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被更多人珍视和使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保护原貌”和“促进使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这部《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的横空出世,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沉迷于古籍、又苦于现代阅读习惯的“老学究”们送来了一份及时雨。我一直都觉得,古代的典籍,尤其是像《康熙字典》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原貌的排版和繁复的符号,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清晰标点符号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文字迷宫”。每次想要查个“龘”字,或者考证一下某个生僻字的笔画顺序和古代读音时,都要经历一番斗智斗勇,耗费大量的精力去适应那种密集的排版和复杂的注释结构。而这个“标点整理本”,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内容体系和学术价值的同时,引入了现代人最熟悉的标点符号系统,让阅读的流畅度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适老化”改造。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大型字书的年轻人,也能更轻松地领略到汉字之美和古代训诂学的严谨。这本“整理本”的意义,远超出了一个工具书本身,它让我们得以更便捷、更深入地与历史对话,而不是被阅读的障碍拒之门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