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
| 作者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
| 定价 | 11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23990 |
| 出版日期 | 200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1.162Kg |
| 内容简介 | |
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本字典以道光王引之订正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为方便读者使用,在原注音反切、直音后加标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规范小篆附于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字头,以便检索。 此次重印,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约请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对原书中一些错误作了挖改,使得重印本既保持了本词典的原有特色,又提高了质量,将更适合广大读者的需要。 |
| 作者简介 | |
| 原著:《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于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年,谥号文贞。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 标点整理: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为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编纂出版而设立的专门机构,长期与语言学界、各大学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沟通,专注于语文辞书编纂、语言文字信息的搜集和语言文字标准化等工作。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共收录汉字47035个,是中国收录汉字zui多的古代字典。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无论是在学术性上,还是在实用性上,都代表了传统字书的水平,是传统字书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和殿军,至今对于读者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求。 道光七年(1827),语言学家王引之奉旨大规模校订重刊《康熙字典》,是为公认善本,*为准确,惜流传不广。近年来亦有不少该版本影印行世,然一无断句标点,难以检读,二是编排注音不符合现代读者查检习惯,三是王氏之后多有考订成果未能纳入。为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组织专家力量对《康熙字典》全书进行了标点、注音和整理编辑,使这一素负盛名的古老工具书焕发青春,满足今天社会各界的迫切需要。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的主要特点有: 1.精选公认善本为底本,参考学界成果。王引之校正的《康熙字典》道光刊本是公认的善本,编者整理时参考吸收了钱玄同、王力、黄云眉、蒋礼鸿、钱剑夫等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 2.全书逐句加新式标点。内文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间隔号等,解决古文阅读*难题。 3.全书加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原字典只有注音反切、直音,现标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后,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不光能看懂,还能准确读出字来。 4.字头后附列规范小篆及部分古文字形。字典原无书眉篆文,但现代读者多有需要,整理者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增补了小篆和部分古文字形,附在字头之后,非常醒目且便于查检。 5.科学编制多种索引,查检速度因此倍增。字典内封有部首目录。书眉处标明该页全部单字,并注明但在所属部首及除部首外的笔画数,转面的*个单字前注明笔画数。字典末附有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录原书正文、补益、备考中的全部字头。 6.三栏横排,版面紧凑,便于阅读。采用专用字典纸印刷,清晰度高,纸张手感与韧性。 7.分大开本(16开)和小开本(32开),充分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实用所需,每年销售均超10000册。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我试着用它来做一些深入的古汉语词汇溯源研究,这次体验非常顺畅。过去,当我追溯一个词语在清代或更早期的用法演变时,需要不停地在字典、韵书和各种注疏之间来回切换,查找和核对成本极高。现在,由于标点清晰,加上对引文的准确划分,我能更快地锁定目标信息,并将不同条目之间的关联性看得更清楚。例如,查找与“礼”相关的多个异体字或引申义时,现代标点的介入,使得结构复杂的解释层级变得一目了然,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猜测“此处是否为转折,彼处是否为并列”。这种效率的提升,对于需要进行高强度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革命性的。它让《康熙字典》从一个“需要敬畏才能翻阅”的文献,变成了一个可以“信赖并高效协作”的助手。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厚重感和纸张本身的质感。现在的出版社很多都热衷于轻量化,但对于字典这类需要长期翻阅和保存的典籍来说,好的装帧和纸张才是王道。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是下了成本的。装帧设计上,它做到了古朴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既没有落入俗套地做成一味仿古的粗糙感,也没有过度追求现代极简而显得单薄。更让我欣赏的是,他们在字体和字号的选择上,显然是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对比实验。老版的《康熙字典》很多时候因为字号过小,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阅读起来非常吃力,时间一长眼睛就干涩难受。而这个“标点整理本”,在保持原字形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难以辨识的字进行了微调,让清晰度大大提高,同时保留了古籍特有的韵味。这让我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在书桌前,去享受那种“慢阅读”的乐趣,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快速查询的工具。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致敬。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类工具书时,最担心的就是“整理”过度,导致原貌尽失,变成了一本“假古董”。我深知《康熙字典》的价值在于其历史地位和收录的详尽程度,任何对内容结构的改动都必须极其审慎。《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体现了一种克制的学术态度。标点符号的加入,主要集中在句子的断句和引文的区分上,这极大地帮助理解了古代那种连绵不绝、缺乏标点的行文方式。它没有擅自增删任何一个字头、任何一条解释或任何一个引证的例子。我特意对照了几个我研究了很久的疑难字条目,发现所有的释义、反切、校注部分都忠实地保留了下来。这说明编者懂得,对于字典这类基石性的文献,整理的最高境界是“去芜存菁,润物无声”,让使用者在更舒适的环境下获取信息,而非改变信息的本质。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不同层次的汉字爱好者都是一个福音。对于专业的古文字学家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以快速参考的工具版本,让他们可以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层次的文本分析中,而不是被繁琐的排版所牵绊。而对于广大的普通读者,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好感,但被古籍阅读难度劝退的人来说,这个“标点整理本”就是一座低门槛的桥梁。它用现代的阅读逻辑,重新包装了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使得我们能够以更少的阻力,去体验先辈们构建汉字体系时的那种宏大与精妙。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类似这样的整理工作,让那些深藏在图书馆角落的瑰宝,能够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被更多人珍视和使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保护原貌”和“促进使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这部《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的横空出世,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沉迷于古籍、又苦于现代阅读习惯的“老学究”们送来了一份及时雨。我一直都觉得,古代的典籍,尤其是像《康熙字典》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原貌的排版和繁复的符号,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清晰标点符号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文字迷宫”。每次想要查个“龘”字,或者考证一下某个生僻字的笔画顺序和古代读音时,都要经历一番斗智斗勇,耗费大量的精力去适应那种密集的排版和复杂的注释结构。而这个“标点整理本”,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内容体系和学术价值的同时,引入了现代人最熟悉的标点符号系统,让阅读的流畅度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适老化”改造。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大型字书的年轻人,也能更轻松地领略到汉字之美和古代训诂学的严谨。这本“整理本”的意义,远超出了一个工具书本身,它让我们得以更便捷、更深入地与历史对话,而不是被阅读的障碍拒之门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