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 译 注 评 叶子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英汉翻译 译 注 评 叶子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翻译理论
  • 翻译实践
  • 英汉翻译
  • 叶子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文学翻译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语言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策马扬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3605
商品编码:29017440593
丛书名: 英汉翻译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英汉翻译 译  注 评 
作 者:  叶子南 
定价:  49.00
ISBN号:  9787302443605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7-1
印刷日期:  2016-7-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英汉翻译(译·注·评)/翻译名师讲评系列》强调翻译的准确性,通过学生具体的翻译作业,以改错、讲解、提问、加注的方式,把英汉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或其他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文后还附有参考答案。另外,作者还针对文中涉及的具体翻译问题,用简短的方式,重点讲解相关的理论或技巧,使学习者不仅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还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供讲解的文章多为200字到300字的英文节选,每篇文章构成一个短小精悍的单元,不至于使读者陷于冗长的阅读过程。
《英汉翻译(译·注·评)/翻译名师讲评系列》适合大学翻译专业学生、翻译从业人员及翻译爱好者阅读。
作者介绍
叶子南,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杭州大学外语系(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后在杭州大学教授英语和英汉翻译课,近二十年来任教于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早年从事科技翻译,近来的研究方向是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理论。
目录
部分 软文本
1 Melodies & eir Composer Never Heard (1)
短文 软文本译者自由度探底
2 Melodies & eir Composer Never Heard (2)
短文 翻译的对等原则
3 Ansel Adams
短文 摆脱原文的束缚
4 Susan Sontag
短文 隐喻的解读与翻译
5 Nelson Mandela (1)
短文 译文需要沿原文逻辑走吗?
6 Nelson Mandela (2)
短文 到底要准确到什么地步?
7 If-by-whiskey
短文 Bloody的译法是怎样决定的?
8 & ree Passions
短文 文学翻译是否可以发挥?
9 It’s Cold Out & ere
短文 翻译中的互文联想
10 Kingdom of Heaven
短文 什么叫“够好了”理论?
11 Ronald Reagan Is Dead
短文 译者有时要见细不查
12 O Baby, Baby
短文 幽默等类杂文的翻译
13 A Sermon
短文 如何翻译有鼓动宣传功能的文字?
14 & ree Advertisements
短文 广告类文本翻译的大致原则
15 I Want Beauty in My Life
短文 文学翻译不宜过度解释
16 Foreword for Here Is New York
短文 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
17 El Dorado (1)
短文 浅谈翻译单位
18 El Dorado (2)
短文 身在文学心不在
19 & e Story of an Hour (1)
短文 保留文学中的“异质”成分
20 & e Story of an Hour (2)
短文 文学翻译是否应该归化?

第二部分 偏软文本
21 Re& ects on Manchester (1)
短文 复杂长句的处理
22 Re& ects on Manchester (2)
短文 文学语言俯拾皆是
23 Huntington on Terrorism
短文 Seal一词的隐喻图像与翻译
24 Gross National Product (1)
短文 翻译中的不可译问题
25 Gross National Product (2)
短文 动词名词化后的可数特征
26 American Geography (1)
短文 翻译中目的论的应用
27 American Geography (2)
短文 汉语的节奏和工整
28 & e Polarized Mind (1)
短文 原文主观态度的强弱与翻译策略
29 & e Polarized Mind (2)
短文 “解包袱法”(Unpacking)在翻译中的价值

第三部分 偏硬文本
30 & e Dumbest Generation (1)
短文 Shower和Bath这两个隐喻的处理
31 & e Dumbest Generation (2)
短文 看看能否抛弃隐喻
32 & e Ancien Ré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1)
短文 翻译时借助百科知识
33 & e Ancien Ré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2)
短文 英汉词典和英英词典的使用
34 & e Splendor of Greece (1)
短文 词性不同词义不变
35 & e Splendor of Greece (2)
短文 Dark一词的不同隐喻含义
36 Possible Uni cation (1)
短文 翻译时不宜过度关注细节
37 Possible Uni cation (2)
短文 我的译文我做主
38 & 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
短文 翻译中的连贯问题
39 Crop Evolution and Human Civilization (1)
短文 Develop一词的翻译
40 Crop Evolution and Human Civilization (2)
短文 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否有作用?
41 Genetically Modi ed Food (1)
短文 并列语言单位的处理
42 Genetically Modi ed Food (2)
短文 借助上下文解读原文语义
43 & e Saddest Period of My Life (1)
短文 翻译中句子焦点的转换
44 & e Saddest Period of My Life (2)
短文 守住标准汉语这个底线
45 & e Saddest Period of My Life (3)
短文 对照两位大师的译文
46 R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短文 Force一词的理解和翻译
47 & e Loss of Public Sanity
短文 读社科文章未必味同嚼蜡

第四部分 硬文本
48 Guide to E-Business Integration
短文 计算机及网络相关文本的翻译
49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短文 正规文本翻译较死板的原因
50 China’s WTO Accession (1)
短文 正规文本的句型转换
51 China’s WTO Accession (2)
短文 关于address这个词的翻译
52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1)
短文 By doing结构的处理
53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2)
短文 硬文本翻译中句型转换的原则
54 A Protocol (1)
短文 翻译议定书等正式文本的注意事项
55 A Protocol (2)
短文 Interest一词的意思和翻译
附录:补充练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书籍简介:跨越语言的桥梁——《全球视野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翻译学演进 在当今这个高度互联的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言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文化、思想和商业价值的载体。在此背景下,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视野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与批判性反思于一体的学术专著。 本书并非对既有翻译范式做简单的梳理和重复,而是力求站在当代全球化的前沿,审视翻译理论的最新发展、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挑战,并为实践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操作框架。我们深知,翻译不仅是词汇的转换,更是意义的重塑和文化身份的协商过程。因此,本书将理论的探讨聚焦于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理论基石的重构与深化 本书的首篇重点在于对翻译理论的“宏大叙事”进行审慎的解构与重构。我们超越了传统的对等、忠实与否的二元对立,转而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核心理论维度: 1. 功能主义的地域扩展与目的论的细化: 传统的匈斯-雅各布森(Jiri Levy)和韦尔梅(Werner Koller)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面对诸如法律文件、高科技产品说明书以及跨文化品牌营销等不同文本类型,单一的目的论视角已显不足。本书详细分析了“操作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在国际标准制定和技术转移中的应用,并引入了“受众建构理论”,强调译者在目标文化中为特定受众“预设”接受环境的能动性。 2. 文化转向的深度挖掘与后殖民反思: 文化维度在翻译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本书尤其关注“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深层影响。我们不仅讨论了文化特定项(Culturally-bound Items)的处理策略,更深入探讨了文化霸权与翻译策略的政治性。通过借鉴葛查尔(Gutt)的关联理论和斯奈尔-霍尔斯蒂(Snell-Hornby)的系统功能理论,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中心主义在翻译实践中可能带来的偏见,并倡导译者应具备“批判性文化敏感度”。 3. 翻译的认知科学视角与过程研究: 传统的翻译研究多关注“成品”(Product),而本书则将焦点转向“过程”(Process)。我们引入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最新成果,探讨译者在进行决策时的心理机制、认知负荷分配以及语篇连贯性的构建过程。通过对专业译者“眼动追踪”和“思维记录法”数据的分析,本书力图揭示高质量译文背后的思维路径,为翻译教学提供基于实证的干预点。 第三部分:实践领域的多维拓展与案例剖析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指导实践的能力上。本书的后半部分,精选了当前翻译实践中最为前沿和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展示理论指导下的实操流程。 1. 法律与金融翻译: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的平衡: 法律文本的“精确性”要求几乎是绝对的。本书剖析了不同法律体系(如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术语和句法结构上的根本差异。我们详细对比了合同条款、判例摘要的直译与意译的边界,并讨论了“翻译公证”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内的效力问题。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并行语料库来确保法律术语的术语一致性,避免因微小歧义导致的法律风险。 2. 科技与技术文档的本地化(Localization): 随着全球化软件和硬件的普及,技术文档的翻译已演变为复杂的“本地化”工程。本书将本地化视为翻译的升级形态,涵盖了界面文本(UI/UX)、帮助文件和多媒体内容的整合。我们分析了CAT工具(如Trados Studio, memoQ)在术语管理、质量保证(QA)流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处理机器翻译(MT)后编辑(Post-Editing)中的质量控制难题,特别是针对术语的“漂移”现象。 3. 跨文化品牌传播与文案重塑(Transcreation): 市场营销和广告文案的翻译已彻底超越了传统的“翻译”范畴,进入了“文化重塑”的阶段。本书详细阐述了“文案重塑”的流程,即如何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敏感点、幽默感和价值取向,对原始信息进行根本性的结构和表达调整,以实现与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对多个国际知名品牌的失败与成功案例的解构,本书提炼了文化适应性评估的量化指标。 第四部分:翻译的未来图景与伦理困境 展望未来,本书并未回避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而是将其纳入批判性讨论的范畴。 1. 人工智能与翻译伦理的边界: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的崛起,正在重塑译者的角色。本书并未简单地拥抱或排斥AI,而是探讨了译者在新时代的核心价值——即对语境的深层理解、对模糊性的处理能力以及最终的伦理责任。我们探讨了机器翻译的“黑箱”问题如何挑战翻译的“可解释性”,以及译者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伦理义务。 2. 翻译质量评估(TQA)的量化与主观性: 如何客观地衡量一篇译文的质量?本书系统梳理了Error Analysis、DQI(Dynamic Quality Index)等量化评估体系,并将其与译文的接受度调查相结合。我们认为,任何纯粹的量化模型都无法完全捕捉翻译的艺术性与文化契合度,因此,未来的质量评估必须是理论驱动、技术辅助和专家判断相结合的综合体系。 结语 《全球视野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旨在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平台,为一线译者和翻译管理者提供清晰的实践指南。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语言的局限,以全球公民的视角,审视翻译在构建人类共同理解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期望成为连接学术前沿与职业需求的有效桥梁,推动翻译实践迈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与自觉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中英文本打交道的非专业人士,我总觉得自己的“翻译直觉”总是欠缺那么一点火候,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浓厚时代背景或地域色彩的表达时。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及时照亮我前路的灯。它的内容结构安排得极具逻辑性,从基础的词义辨析,到复杂的句法重构,再到更高层次的篇章衔接,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翻过一页,自身的专业能力都有实实在在的提升。我尤其赞赏其中对翻译伦理和职业素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在许多技术导向的译著中是缺失的。作者并没有回避翻译行业中那些灰色地带和潜在的误区,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进行了剖析,这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读完之后,我感觉我的“翻译嗅觉”灵敏了许多,对于文本的潜在含义和作者的真实意图,捕捉得更为精准和敏锐了。

评分

这份出版物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厚重而实在的,它没有追求花哨的包装或新颖的噱头,而是用最扎实的内容构建起一座坚实的知识高塔。对于那些视翻译为一门严肃艺术和科学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参考书。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朴素而真诚的写作态度,没有故作高深,但每一个论断都言之有据,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众声喧哗的翻译学习资源中,它像一块定海神针,让人心安。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的技巧,更多的是“为什么这么做”的底层逻辑支撑,这才是真正能让人功力大增的关键所在。它教会我,真正的翻译高手,其高明之处往往在于对细节的极致把握和对语言本质的深刻洞察,而这本书,正是引领我们走向这种境界的优秀向导。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随便翻阅的心态接触这本书的,毕竟“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标签通常意味着理论性很强,可能有些枯燥。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注释部分简直是翻译学习者的“救命稻草”,那些细致入微的辨析,常常能解决我在实际工作中反复碰到的那些“为什么会这么翻”的困惑。特别是针对一些约定俗成的翻译习惯,作者不仅给出了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他追溯了这种习惯形成的历史渊源和语言学基础,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对许多“想当然”的翻译规则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作者的笔触虽然学术,但绝不晦涩,反而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温和与耐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正坐在你身旁,手把手地为你解开每一个知识的疙瘩。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的一些译文,反思自己错失了哪些更优雅、更精准的表达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体现在它对翻译过程中“人”的能动性的强调上。很多翻译书籍侧重于语法的对比或者词汇的对等,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翻译者自身的“心法”。那种对语境的敏感度、对目标读者群体的预判,以及在不同风格(比如是学术报告还是文学作品)之间切换的能力,都被提炼和阐释得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它在“评”这一块所下的功夫,那些对既有译文的评价,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带着建设性的批判,指出了不同译法背后的逻辑差异和优劣权衡。这迫使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翻译决策树。这种训练是无价的,它让我在面对全新文本时,不再慌乱无措,而是有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内化的判断准则。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判断力的翻译者,而非仅仅是一个熟练的“翻译机器”。

评分

这部作品,初次捧读时,我便被它深厚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仿佛能触摸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无数心血。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翻译指南,而是真正深入到语言的内核,去剖析中英两种思维模式在具体语境下的碰撞与融合。每一次对疑难句式的拆解,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的外科手术,清晰、精准,直达病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无解的文化特有表达时所展现出的智慧,那种既不失原意的“信”,又不失表达流畅的“达”,以及在特定语境下对文化内涵的“雅”的坚守,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对于致力于提升翻译质量的同行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参照标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人在学习具体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深层次的跨文化理解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翻译”二字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收获远超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