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词典

中华大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工具书
  • 汉语
  • 语言学
  • 参考书
  • 中华文化
  • 字词
  • 百科
  • 教育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57902988
商品编码:29034935337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编著 著作 定  价:108 出 版 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页  数:133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7902988 凡例2
音节表5
新旧字形对照表12
部首检字表13
(一)部首目录13
(二)检字表15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89
词典正文1-1285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1286
汉语拼音方案1287
现代汉语词类表1290
标点符号用法1295
汉字笔画分类、名称表1308
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1309
汉字笔顺规则表1313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1314
节气表1316
干支次序表1317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1318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华大词典》收词以现代汉语词汇为主,兼顾古今。释义详列现代常见常用义和新出现的义项,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字、词、成语及其他熟语的意义和用法,词典在词条的释义之后配有十分丰富的例词、例句,有助于读者学习、理解与运用。此外,本词典设置了“备用词”栏,附列了一些以单字字头结尾的词语(含异形词),以便读者了解、掌握单字(语素)的构词能力和词汇信息,还在有些常用字后面配了图,以便进一步了解字的意义。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编著 著作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为《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需要成立,是川鄂两省编写领导小组和大字典编委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汉语大字典》日常工作,由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直接领导。
《山海经异闻录》 一部探寻上古神话与奇珍异兽的百科全书 作者: 佚名(据考证,或为古代方士、博物学家集体编撰) 版本: 汉代竹简残本整理本,结合历代注疏与考古发现进行校订 页数: 约1200页(正文及注释) 开本: 竖排,仿古线装 --- 卷首语:山海之界,万物之源 自古及今,华夏大地孕育了无数瑰丽的传说与磅礴的想象。《山海经》并非仅是地理博物志,它更是一部囊括了早期宇宙观、宗教信仰、民族迁徙与神秘生物学的上古百科全书。然而,历代传本的散佚与注释的偏颇,使得其中许多奇诡之地的真实面貌、异兽的习性乃至神祇的职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 《山海经异闻录》并非对原典的简单复述,而是以现代严谨的考据学方法,结合考古学发现、古文字学研究以及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成果,对《山海经》中记载的地理方位、神灵谱系、奇珍异兽及其背后的文化象征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且富有想象力的重建与阐释。 本书旨在突破传统注释的局限,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转化为读者可以清晰感知、仿佛置身其中的上古世界图景。 --- 第一部分:五藏山经——上古地理的重构与测绘 (约300页) 核心内容:地理坐标的定位与山脉的生命力 《山海经》开篇之“五藏山经”,记载了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的山脉走向与资源分布。本书的这一部分,花费了大量篇幅,尝试将这些看似矛盾的地理描述,置于夏商周三代的实际疆域演变中进行比对。 1. 经纬测绘的尝试: 我们搜集了殷墟甲骨文、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方国称谓与祭祀记录,结合现代地质学对山脉成因的研究,推断出《山海经》中“首山”、“不周山”、“昆仑之丘”等核心地理节点的可能实际方位。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又东三百里,曰丹穴之山”,此山盛产丹砂(朱砂),结合古代矿脉分布图,我们锁定了长江中下游某几处古老的矿区作为可能的对应地点,并描绘了古代采矿者的生存状态。 2. 水系流动的密码: 书中对河流的记载,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并非全然虚构。我们追踪了数条河流的古河道变迁记录,对比了史前洪灾的证据,力图还原那些已经消失或改道的古代水系。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水文记载,揭示了上古文明对水资源掌控的艰难历程。 3. 山的象征意义: 山,在古代不仅是地理实体,更是神灵的居所。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山系(如太行、太华、巫咸山系)在早期宗教活动中的功能差异——哪些是用于祭天,哪些是用于祈雨,哪些又是巫师升天的媒介。 --- 第二部分:海外山经——文明的边界与“他者”的描绘 (约400页) 核心内容:异域文化、族群接触与早期人类学观察 《海外四经》、《大荒经》是想象力最为奔放的部分,记载了诸多奇特的种族与异域国度。本书将这部分视为上古华夏族群对外接触、观察与自我界定的历史文本。 1. 奇民异族的文化符号解读: 书中对“三身国”、“长臂国”、“狗头人”、“食人者”等形象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怪力乱神”的层面。通过比较东南亚、西域乃至更远古老的文化图腾,我们提出这些“异人”形象,很可能是早期部族对接触到的,但文化习俗差异巨大的邻族,通过口耳相传,经过夸张与符号化处理后形成的集体记忆。例如,对“羽民国”的描绘,被重新解读为对某些使用复杂羽饰进行仪式的部族的侧面记录。 3. 神祇的谱系与职能划分: 本书细致梳理了如西王母、夸父、刑天、烛龙等核心神祇的演变轨迹。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神祇在不同地域的信仰侧重,揭示了如西王母从司瘟疫之神到长生之神的信仰转化过程,以及这些神祇如何被纳入后世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体系。特别对“十二神”的职能交叉进行了详细的表格梳理,直观展现了上古神权体系的复杂性。 4. 异兽的生态与药用价值(博物学视角): 对于书中记载的如九尾狐、毕方、凤凰等生物,本书摒弃了纯粹的神话解读,转而从古代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结合古代本草学记录,推断某些“异兽”的形象可能源自对稀有或已灭绝动物的模糊记忆。例如,对“兕”的描述,被考证为一种具有强大攻击性的巨型犀牛,并结合其皮毛与角在古代战争器械中的用途进行推测。 --- 第三部分:海内经——巫术、祭祀与文明的内核 (约300页) 核心内容:巫觋的实践、祭祀仪轨的复原与文明的伦理观 《海内经》侧重于对中原腹地及其周边重要仪式地点的记录。 1. 巫祝之道的重现: 书中对各种祭祀场所(如“祝余之山”、“巫咸之山”)的地理描述,被用来推演当时巫师阶层的活动范围和权力结构。我们详细描述了祭祀所用的礼器(参照考古出土文物),以及通过“升天”仪式来沟通神灵的具体步骤。书中附有数页插图,模拟了古代巫师在特定祭坛上进行“灵魂出窍”仪式的场景复原图。 2. 远古的法律与伦理: 《山海经》中不乏对恶人恶行的惩罚记录。本书将这些记录视为原始社会的“自然法”体现。例如,对“不孝者”或“盗窃者”的惩罚,往往与自然灾害挂钩,揭示了早期社会群体对秩序维护的极度依赖。 3. 昆仑之谜的终极探寻: 昆仑山作为“天地之枢”,是全书的地理与神学高潮。本书基于对古代历法、天文观测点的研究,提出昆仑不仅仅是一座实体山脉,更是一个集气象观测台、皇家陵园与神权中心为一体的复合体,并试图勾勒出黄帝或炎帝时代对该区域的实际控制力模型。 --- 附录:图谱与考证对照表 (约200页) 1. 《山海经》异兽形象复原图集: 依据古籍描述,由专业画师绘制的约五十种主要异兽的生态复原图。 2. 地名对照索引: 现代地理名称与《山海经》中地名的交叉索引表,附带误差分析。 3. 核心神祇传记与信仰分支: 对主要神祇在先秦、汉代及后世的不同解释进行对比分析。 --- 总结: 《山海经异闻录》是一部跨越了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和博物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未知、神祇与野兽并存的洪荒时代,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钥匙。它既是为严肃学者准备的参阅典籍,也是为所有对上古世界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准备的深度导览。阅读本书,即是踏上一次深入华夏文化基因深处的壮阔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鸿篇巨制,初捧上手便觉分量十足,沉甸甸的,仿佛抱住了中华文明的厚实底蕴。我向来对语言文字的考据情有独钟,那些繁复的字形演变,那些精妙的词义流转,总能让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然而,在细细翻阅之后,我发现此书更像是一座宏伟的词汇宝库,其收录之广博,令人惊叹。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仅仅是冰冷的定义堆砌,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韵味。每当我查阅一个生僻词,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段简短却信息量极大的历史背景介绍,或是某个典故的出处。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查阅一本字典,而是在与一位饱学之士对话,他耐心而又精炼地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或特定时代背景的词汇的解释,处理得尤为到位,绝无一笔带过之嫌。读罢一页,总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刚刚领略了冰山一角,更深处的宝藏仍在等待挖掘。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虽然篇幅巨大,但字体清晰,疏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不仅仅是一部查询工具,更是一部可以用来品读、用来学习、用来感受中华文化脉络的绝佳读物。

评分

我必须坦诚,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的期望值其实是相当高的,毕竟“大词典”三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重量。我本以为它会像某个我以前用过的老词典那样,侧重于词义的穷尽和语法的严苛分析。但实际体验却远超预期,它展现出一种更加“人文”的关怀。比如,对于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它引用的例句往往选取自唐诗宋词或明清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而非枯燥的现代语段。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让学习词汇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艺术的熏陶。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关于“雅”的复杂概念困惑不已,翻阅此书后,书中不仅解释了其本义,还穿插了魏晋风度、文人雅士的交游场景,让我瞬间领悟到“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侧重。这种叙事性的解释,使得原本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对传统词典编纂理念的一次大胆革新,它不再将读者视为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机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主动探索文化的旅人。这种编纂思路的转变,让这部工具书拥有了可读性,这是许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人,我最欣赏的是此书在处理那些已经消亡或极少使用的古代汉语词汇时所展现出的尊重与审慎。很多词语,在现代语境下已经失去了直接的对应物,但编纂者并没有简单地跳过,而是极其负责任地去还原其在当时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我注意到,对于这些“活化石”般的词汇,书中往往会附带一句或两句简短的“注释性引文”,用以佐证其解释的准确性。这种做法,使得我们这些后学者在阅读古籍时,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语,不再感到迷茫。它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桥梁,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古人的思想脉络和表达习惯。这种对语言遗产的珍视和保护,是这部词典超越工具书范畴,上升到文化传承高度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现状,更是在努力挽救和梳理那些行将逝去的文化记忆。这种工匠精神,在这冰冷的知识载体中,散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评分

说实话,面对如此规模的典籍,最令人敬畏的往往是其浩瀚的工程量。我能想象得到,背后必然是无数专家学者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容的覆盖面之广,几乎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我尝试性地查阅了一些非常小众的、与古代农耕技术或民间信仰相关的词汇,以往在其他工具书中常常找不到准确释义的词条,在这本书里居然都有清晰的界定和来源标注。这让我对编纂团队的细致入微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深感敬佩。这种“求全”的努力,使得这部著作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服务于专业的语言学家,更对历史学家、民俗学者乃至热衷于古籍阅读的爱好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撑。如果说其他词典是城市的街道地图,那么这本书就是一幅覆盖全境的、精细到角落的卫星图。虽然偶尔会因为篇幅过大,需要花点时间定位到想要查询的具体条目,但一旦找到,那种“尽在不言中”的充实感,便会瞬间消弭掉之前的所有不便。

评分

坦白讲,我并不是一个习惯于从头到尾“阅读”词典的人,但我发现自己竟然愿意花上零散的时间,随意翻开其中的某个章节,进行“漫游式”的探索。这完全得益于其编纂者在构建词条逻辑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智慧。它并非完全按照笔画或拼音的僵硬顺序排列,而是巧妙地在大的部类之下,进行了语义或词源上的关联组织。例如,在查阅与“水”相关的词汇时,你会发现与河流、湖泊、天气变化相关的词条,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个小型的知识网络。当你深入其中一个节点时,很容易被引向相邻的、主题相关的其他词条。这种布局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联想能力,使得学习过程从“被动查询”转变为“主动探索”。这种设计上的心思,让阅读体验变得如同在迷宫中发现了一条条暗藏的捷径,每一次不经意的翻动,都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知识收获。这部巨著,无疑是知识结构化、趣味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