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个游走世界的小脚女子��
卷 刹那花开 温柔曾经的时光��
繁花似锦的家世��
童年一晌梦��
花嫁之初��
轰轰烈烈地觉醒��
到底意难平��
第二卷 出走的娜拉��
漂洋过海的三寸金莲��
渐远的情��
一半烈焰,一半寒冰��
蝴蝶飞回了那片沧海��
第三卷 温情的开始 残忍的结束��
再聚首的伤痕��
弹指温情,华丽再现��
爱与美的维纳斯��
厌红捧绿的母爱��
姻缘如水,触之生凉��
第四卷 咫尺天涯的距离 若即若离的牵绊��
转身后的眷恋��
飘忽不定,如风女子��
天涯望不断海角��
情义如丝,抽之即乱��
无奈的妥协��
第五卷 悲欢离合戏中人 聚散无情两不依��
焚烧成烬的情��
积攒力量的爱��
子归子归,知不知��
抵不过细碎磨挫的爱��
第六卷 相逢是首悲伤的歌,始于爱别于怨��
岁月已然芳华渐去��
白天不懂夜的黑��
残忍是朵两生花��
无处安放的情债��
两两相望,两两相怨��
第七卷 落入尘埃的繁华 一去千里的悼念��
余霞散成绮��
你是我离去时的微时光��
母的形象��
繁花似锦的家世��
20世纪20年代,正是沧海横流的年代,新旧思想交替,碰撞出剧烈的动荡。大时代的背景总是广阔无垠,空阔到把任何一个人物扔进去,凸显的永远是望不穿的幕墙,无数平凡的影子彻底融入了这幅背景中,成为一个空荡荡的虚设;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在背景里凸显自身的存在,以时代做底,以刻骨铭心的故事为椽,埋下一段动人心魄的笔墨。��
沧海桑田,人世易迁,人与人的缘分短暂得如指尖流转的微光,稍纵即逝,握不住,掌不牢,也无从近。唯有刻在骨子里的血脉相连才是亘古流传的切,哪怕斗转星移,时间更替。终归,一个人的身世与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无法切割分离的。��
黄素琼,这个永远被贴上张爱玲生母标签、活在张爱玲盛名之下、用一生书写传奇和颠沛流离的女子,于1896年一个初雨如丝的日子,诞生于南京的朱状元巷中。那是“金榜题名,天子门生”的显赫之地,一百五十米长的巷道内,一座雕梁画栋的合院式民居散发着日暮苍山远的陈腐气息,在浓得捅不开的沉闷晦暗中,黄素琼和弟弟黄定柱的出生,无疑给这个几近绝后的家族带来了喷薄的
生机和希望。从此,在家族繁花似锦的族谱中,多了两个小小的婴儿,多了两个素淡的名字,也多了两个可以继续延续富贵血脉的希望。��
这个日后觉得名字不够浪漫、出洋时自己更名为黄逸梵的姑娘,在一生中给自己改了一百多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跳跃的音符,是一种对自我认同的符号,是一段人生经历的回顾,也是她始终跳脱明媚,鲜活存在的证明。��
这段人生历程的开始,起始于朱轮华毂的家族。她和这个渐渐走下坡路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她的一生,都在努力逃脱这个家族的魔咒一样的宿命,而一生,却又始终依附这个家族残余的势力维持自己的海外梦。��
尽管出生时,家族还保持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繁华之象,到底已经过了鼎盛的时期,如同一首歌曲,唱过了高亢嘹亮的高潮部分,渐渐滑入少气无力的低音区。清王朝的统治渐渐力不从心,习惯于这个时代的人们骤然醒悟,发觉自己居然无处可依,所有赫赫扬扬的生活渐渐变成一种记忆,啃噬着依赖不肯离去的人。一座老房子,隔开了新旧两个时代的空气,二胡声里拉响的是对曾经显赫如今流离失所的惶恐与不安。��
记忆总是不能被辜负的,然而时间不给人留恋不去的机会,因为它懂得,美好记忆的过后,总是情不自禁的惆怅和今非昔比的凄凉。��
时光长长的吟唱,总没有办法掩去低回哀怨的暗伤。也有很多铿锵的音符,装点出一段激昂的旋律,载入史诗般的历史,成为后人缅怀吟诵的对象。��
黄逸梵与家族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丈夫张志沂(别号廷重,他素以号行世,在后文中,我们也就按习惯称他为张廷重)的家族捆绑在一起,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行走在宿命的道路上,尽管两个人也曾想过努力摆脱,但终究不敌命运强大的推手。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悲欢离合,上演生难以言喻的跌宕起伏。��
黄逸梵的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通常称军门黄翼升。在李鸿章淮军初建、开赴上海时,黄翼升所统带的五千水师也归李鸿章节制,是他的副手。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奉命镇压捻军,在对东捻的战斗中,黄翼升的水师驻守运河一线,阻拦了东捻的向西突围,又为清政府立下了功劳,功封男爵爵位。��
黄翼升去世后,他的儿子黄宗炎(另二子早夭),早年中举,黄翼升为他捐了道台,承袭爵位后,便赴广西出任盐道。这位将门之子,婚后一直未有子嗣,赴任前,家中便从长沙家乡买了一个农村女子给他做妾,有身孕后,将其留在南京。黄宗炎去广西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气而亡,仅活了三十岁。他死后,夫人生下了一女一男的双胞胎,这便是张爱玲的母和舅舅。��
黄宗炎虽然存年不长,可是他毕竟留给了世界一个传说——黄逸梵,渗进骨子里的高贵的血统使她遗世独立,一世芳华。
谁说她的出色不是得益于的门第出身?黄逸梵声声响彻老宅的啼哭,喻示着她的命运:一世都是不同凡响,一世都是抑扬顿挫,就如同她与丈夫张廷重一般,两人还未见面熟络,两个人身后的家族已在时代中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邂逅。�オ�
黄翼升因功骄矜,大肆修筑祠堂,惹得皇帝龙颜大怒,而几乎不曾削去顶戴花翎、一身富贵的李鸿章却为黄翼升全力举保,使得黄家避开了一段腥风血雨的抄家横祸。可以说,几十年后黄逸梵之所以嫁入张家,不全都因为两家一个是宰相门第,一个是黄门军族,强强结合的需要;往更深层次了说,恐怕也是因为黄家对当初李家的雪中送炭,及时施予援手心怀感恩,故而嫁女作为回报。��
01234567890123456789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与其原生家庭,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息息相关。张爱玲的笔下,女性的形象总是如此复杂,她们既有惊人的美丽和才情,又常常身陷情感的泥沼,承受着不被理解的孤寂。而黄逸梵,作为张爱玲的母亲,她的生活状态,她的为人处世,必然在她年幼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我希望这本书能如同一面镜子,照出黄逸梵生活的真实模样,无论是她的光彩照人,还是她的黯然神伤,都能让我看到,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理解,对爱情的看法,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审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母亲,更是关于张爱玲创作情感的源头活水。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身飘逸 一世梵唱”,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飘逸”二字,预示着一种不羁的姿态,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梵唱”则暗示着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升华。我猜想,这或许是黄逸梵一生精神写照的浓缩。她的人生,是否如同她在书中呈现的那般,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而高洁的风骨?在那个变革的时代,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她是如何做到“一身飘逸”的?她内心的“梵唱”又是为了什么而吟唱?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挖掘和呈现这位女性的内心世界,她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读懂黄逸梵,或许就能更深切地理解张爱玲作品中那些对自由、对个体价值的追求,那些对生命本质的拷问。
评分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一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个人命运的纤细而坚韧的挣扎。我始终好奇,这份对女性处境的敏锐洞察,这份对世事人情洞若观火的冷静,究竟是怎样在她心中形成的。书中提到的“母”,无疑是影响她成长最深远的存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黄逸梵的人生轨迹,她的思想观念,她的生活方式,甚至她与张爱玲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我想知道,这位“母”身上是否也流淌着张爱玲作品中那些女性角色的影子?或者,她是否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张爱玲对人生、对情感、对自由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可能填补了我对张爱玲文学创作前史的空白,让我得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张爱玲之所以成为张爱玲的原因。
评分“一身飘逸 一世梵唱”,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淡泊而又深邃的人生哲学。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黄逸梵如何用她独特的方式,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活出自己的风骨和价值。我想了解,她的“飘逸”是一种物质上的富足,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她的“梵唱”是内心的孤独倾诉,还是对生命真谛的探寻?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黄逸梵的生活状态,她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如何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张爱玲作品中那些对精致生活的热爱,对华美服饰的描绘,以及对女性情感世界细腻的刻画,是否都与她的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张爱玲,理解她作品中那些令人着迷的元素是如何孕育而生的。
评分“黄逸梵:一身飘逸 一世梵唱”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我对张爱玲的文字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她的作品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苍凉与精致,那种复杂的女性情感,那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总能深深触动我。而我一直隐约感觉到,张爱玲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纠葛的情感,必定有其源头,有其母体的滋养。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张爱玲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有机会去探寻她艺术灵感的深层根源。黄逸梵,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疏离的美感,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女性,能够孕育出张爱玲那样与众不同的灵魂。这本书的出现,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把钥匙,解锁了理解张爱玲创作之谜的另一重维度。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更深刻地感知张爱玲,感知她那复杂而迷人的艺术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