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这套丛书的王锡祺(1855-1913)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编辑家。字寿萱,号瘦丹,江苏清河人。王锡祺生平喜好舆地游览之书,“闻人谈游事则色然喜,阅诸家记录与夫行程日记,即欣然而神往”。“凡山经、地志以至集部诸书,无不泛览”《续清河县志》记载,王氏藏书达数万卷。王氏长于地理之学,终日置身书海,埋头著述,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辑刊《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精装20册行世。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卷帙繁浩,《丛钞》共12帙64卷,收书1200种;《补编》有12帙,不分卷,收书58种;《再补编》也分12帙,不分卷,收书90种。这部丛书共36帙,64卷,收书1348种。就收书种类而言,堪称清代舆地丛书之。这套丛书辑录的资料,一来源于专书、地志,如《丛钞》帙的《地球志略》摘录于《瀛环志略》卷一《地球》;《丛钞》第二帙的《绥服内蒙古记》,摘录于《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内六盟蒙古;《丛钞》第三帙的《雅克萨考》摘录于《朔方备乘》卷十四,《尼布楚考》摘录于《朔方备乘》卷十五等等。二来源于清人文集,如《丛钞》第四帙的《登泰山记》取材于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登南岳记》取材于唐仲冕《陶山文录》卷七;《游庐山记》取材于洪亮吉《更生斋乙集》卷八;《游九华山记》取材于施闰章《愚山先生学余文集》卷十四等等。三来源于各种传抄本、稿本,如杨宾的《柳边纪略》、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博明的《凤城琐录》等等。四来源于今已不知所本的各种文献,这些文献原书亡佚后,《丛钞》却将有关内容保存了下来。这些资料编入《丛钞》时,一般皆照原书过录,一字不改,也有少数几篇改动过个别字句。该书卷帙浩繁,内容充实,包括地理总论、中国各省和边区形势、抚绥武功、旅行纪程、山水游记、各地风土人情、少数民族风俗,以及当时世界其他各国的山川地理形势与各大洋情况。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朝野人士的重视。《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及其补编、再补编范围广泛,内容详实,保存了清代相当完整的珍贵的地理资料,是研究清代中外历史地理方面很重要的一部丛书。
大连图书馆藏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三补编》稿本,为海内孤本。昔年《中国科技史料》曾有披露。此编取材于清末翻译西书,包括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和教会机构出版的地理文献。
| 大家都在买 |
| |||||||||||||||||||||||||||||||||||||||||||||||||||||||||||
从一个纯粹的收藏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宣纸线装,限量出版的性质(虽然不知道具体数量,但这种规格通常是如此),都使其具备了良好的收藏潜力。十二册的体量,在同类古籍再版或辑录中也算得上是相当可观的篇幅,显示了编纂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在如今许多书籍都追求轻薄、低成本的时代,能看到出版社仍旧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坚持使用传统工艺和高品质材料制作这样一套体量的书籍,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种对传统出版精神的坚守。我打算将它放置在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妥善保存,希望它能陪伴我更久远的岁月,成为我书房中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资产。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套装”概念非常满意。两函十二册的组合,意味着内容必然是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的。很多时候,单册出版的地理著作往往在体系上会有所欠缺,而这种成套的“从钞”,暗示着它是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或资料汇编的结晶。我设想中的阅读路径是,先通览整体框架,再逐册深入细节,这种阅读的层次感,比零散的资料更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地理信息。而且,分成两函,也方便了日常的取用和翻检,不至于因为整体太过庞大而束之高阁。这种设计既兼顾了宏大叙事的需求,也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操作便利性,体现了一种非常周到的编辑思路。
评分这本《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的装帧实在令人称道。一上手就能感觉到宣纸的细腻与温润,那股特有的纸香,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让人心生敬意。线装的工艺更是讲究,每一针一线都透着传统匠人的细致与耐心,书页翻动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特别是“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名头,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品质的保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光是捧着这两函十二册的书籍,就像是握着一份珍贵的文物。装帧的考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对内容本身的一种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书中所载的地理知识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相信内容必定是经过精心考量和整理的。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彰显着收藏者的品味。
评分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古典气息所吸引。虽然现代社会信息获取如此便捷,电子阅读似乎成了主流,但像这样厚重的线装书,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它迫使你放慢节奏,去感受每一页的纹理,去体味文字的重量。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书的整体设计,从函套的颜色到书签的样式,都透着一股雅致。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内敛而不张扬的风格,符合我对传统地理学著作的想象——严谨中带着文人的情怀。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咂,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仪式感,让人对手中的知识更加珍惜。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地理测绘和方志文献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对这套“舆地从钞”抱有极高的期望。虽然尚未完全展开阅读,但从其名称推测,想必收录的地理资料必然是极为详实和珍贵的。西泠印社的出品,让人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版本的可靠性有信心。我猜想,这些“从钞”中,一定包含了许多现在已难寻踪迹的旧时舆图考证或地方掌故的记载。比起那种宏观的地理论述,我更偏爱这种立足于实地考察和文献辑录的“舆地”学问。我期待着书中能有对古代交通、水文、山川变迁的细致描摹,这对于理解历史地理的演变至关重要,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查阅的工具书和研究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