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中国文学
  • 蒋勋
  • 文化
  • 艺术
  • 诗歌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淮安区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579
商品编码:2869423400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39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系在《蒋勋说宋词》(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在宋词D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美从无定规,却皆可成为个人生命的色彩。这是宋词带给我们的启发,以及慰藉。   阅读宋词,J像在阅读生命本身,饱满与孤D、喜悦与感伤各具其美。记得花间晚照,记得金戈铁马,豁达面对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蒋勋先生潜心于艺术与文化之美,“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台湾ZM作家张晓风曾这样描述这位“美的布道者”——“(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关联推荐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FC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说宋词》,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
  蒋勋先生讲宋词,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D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目录
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长于抒情
 词是视觉性FC高的文学形式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自恋”的美学经验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
 文人的从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于万事万物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D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分裂”的知识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CY感伤和喜悦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感伤与温暖并存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中国文学中的夜晚经验
 庭院深深深几许
 白发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富有而不轻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天赋与轻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优美
D四讲 柳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词”自柳永开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
D五讲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D下
 绵中裹铁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D六讲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J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J发展的美学品格
D七讲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Z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D八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儿“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这次D,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D九讲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
  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追求一个WQ静下来的心境和画面。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也是它和五代词Z大的不同在于,所谓的“愁”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后面还是要讲到,可是不太像花间词有那么多哀伤和惆怅。它会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那些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会被刻意地描述。
  这1词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尾。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午睡醒来,尤其是夏天午睡醒来,会有一种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阳的愿望。在那一刹那之间,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那儿,可好像还有另一个你在看着自己。所谓“一场愁梦酒醒时”,是说在喝酒睡着以后醒过来,不止是身体的苏醒,同时也是心灵上的苏醒。“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觉到斜阳在移动,时光在慢慢消逝。这种描述和《花间集》或者南唐词句里直接的感伤不太一样,它只是一种观察,比如说斜阳慢慢消失的感觉;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只用“深深院”这样的表达——本来是照在他身上的阳光,此时在慢慢退后。
  北宋词Z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意象的掌握。这些意象经常是FC平淡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J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入一些自己身边Z具体的景象,比如“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东西。我很希望可以通过北宋的词,找到我们现今生活中可以描述类似“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经验的诗句。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描绘自己生活里面Z安静的空间和状态呢?如果不选择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大气魄,而是希望创作保有宋词的某一种安静,那我们JT生活的安静又在哪里?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我们一直在沿着“文学之美”这个话题谈下来,其实是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会在哪里。如果它不是盛唐时代的那种豪迈,那它是不是能够有宋词的那种安静,还是好像两个都没有?两个都没有并不是说不会有,而是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D中。
  我们讲生活美学,是说由生活中升华出的一个特殊景象。在饭后把牛奶倒进咖啡,然后拿着小调羹去搅,这样的场景可能J是一个现代诗的画面,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句子。我的意思是说,牛奶与咖啡融合的场面,其实和“炉香静逐游丝转”是同样的东西。“炉香静逐游丝转”是FC小的一个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诗,那我们JT的诗句要从哪里去寻找入诗的生活细节呢?我想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在读晏殊词的时候要思考的。因为尽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响了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词句D中,你会感觉到他没有像范仲淹的《渔家傲》那样很大气魄的东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CY感伤和喜悦
  我为大家选出来的四1晏殊的词,可能都FC平淡,WQ是一般人会有的生活细节,比如下面这1《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碧纱”也J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和珠帘FC相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鸟虫随便跑进来而设的。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样用屏风、帘、纱来处理生活空间。现代生活中分隔我们的空间的大概只有墙,可墙分隔出的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的“隔”则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现在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些东西,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J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隔断可能了。
  纱和帘JD是可以入诗的东西,因为它既是隔断,可是又通透。隔着帘和纱的光线是FC特殊的,“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夜的月亮,月光是通过纱和他发生关系的。“碧纱”和上一1词提到的“珠帘”其实都造成一种视觉上很特殊的迷离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讲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产生的声音效果。“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作者视觉的经验和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词的美学记忆,然后落到“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孤D的人,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J是喜悦: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户外的月光。生命里面的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它会形成另外一个CY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J错过了。它好像只是在描写一个人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可是晏殊对蜡烛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知道蜡烛D中有一条烛芯,烛芯还很长的时候,火焰已经越来越短,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张爱玲说她Z喜欢这四个字,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J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Z后了,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我想这也是宋词有趣的地方,好的创作者大概才能真正体会到“心长焰短”是这1词D中Z重要的四个字,讲出了人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况。“向人垂泪”D然是在延续唐诗中蜡炬流泪的意象。
  在我们前面介绍的晏殊的两1作品中,很明显,都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与华丽,可是宋代的罗汉J变成了FC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济公,修行原本J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萨的伟大。你不会觉得罗汉伟大,而是觉得他亲切、可爱,仿佛有一种夜市中人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学艺术都在往世俗生活走,D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挥洒完毕,回来安分做人成为他们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面我们看晏殊的一1《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1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冯延巳写的,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下阕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很多人认为是冯正中的句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注意前面讲的珠帘、碧纱,现在讲到的罗幕,你能够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间FC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种转换空间。
  下阕是特别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D一个境界J是“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现实上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J是昨天晚上因为一阵西风吹起,绿色的树叶纷纷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见了,所以“D上高楼”后可以“望尽天涯路”(D然也有“望断天涯路”的说法),可以看到很遥远的路。对于创作者来讲,这个句子只是一个画面,可是王国维将它引申为人生的D一个境界。活在繁华D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J是我们曾经讲过的“颓废”。这个“颓废”不是世俗所讲的颓废,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话,你J没有机会去留恋春天和夏天,你留恋春天和夏天是因为春天和夏天要过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叶子落下了你才开始有感悟,才对生命有眷恋和珍惜。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须痴情,必须像柳永讲的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却一点都不后悔。“为伊”是为一个人,为一个对象;“消得人憔悴”,这是痴情。D二个境界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Z长久的,也是Z痛苦的。D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D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候FC难堪,FC尴尬,也FC分裂。有人过不了这一关,达不到D三个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几乎要放弃了,因为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已经绝望到不找了,可是“蓦然回1”,他其实J在那里。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所以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并没有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的一部书,因为我觉得他虽然是在谈词,可是也借助词谈了生命中FC复杂的内容和FC丰富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读像晏殊这一类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它不仅是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处理。王国维的“三境说”还有一个意思:晏殊是北宋词Z早的领悟,接下来必须要经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D一个境界、D二个境界、D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它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达到D三个境界,感悟的开始是FC重要的,这J是我选讲晏殊词的原因:他是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特别是他尽管荣华富贵一生,却可以用一种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我要写信给一个人,可是没有一尺的素——“素”J是没有染色的丝帛,要写信连信纸都没有。进一步的,这么远的路,这封信到底要怎么传达。晏殊的词里常常表达一种想要传达的情感,而这个情感却无从传达。无从传达和山长水阔并不见得有直接的关系,而是表现了一种落寞感,对于在人生里寻找知己感觉到茫然。光有荣华富贵而没有落寞之感其实是庸俗的,Z精彩的贵族常常带有一种奇怪不可解的感伤和落寞。
  感伤与温暖并存
  下面这1《浣溪沙》是晏殊Z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Z熟悉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D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一面填词,一面喝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想到去年同样的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其实是各自D立的,我们一直在讲词句有D立性。“夕阳西下几时回”,看到太阳越来越往下沉落,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什么时候夕阳会再回来呢?三句之间没有JD的关系,只有歌词会有这种FC奇特的意象的连接,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下面出现的是北宋词开创时期Z重要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觉花凋落了——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花要掉落是你无法挽回的事情,是生命里哀愁和感伤的基础,可是,好像又为自己找回一个生命的希望,那J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只回来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认识过的。一方面是消失的感伤,一方面变成找回的喜悦,二者同时存在,感伤与温暖并存。
  我觉得这是北宋词里面Z美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D然不止是在讲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其实是在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WQ。你在生命里也常常处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许多的生命和你发生“无可奈何”的关系,大概是要结束了,缘分已尽;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开始新的“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所以它是生命的两个状态。
  大家可以把“花落去”、“燕归来”同上面抽象性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起来看,WQ是生命的升华的讨论。这J是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很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一直到JT,过了一千多年,每次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震撼,这种震撼会唤起我自己生命里很多的经验和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永远活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很多无奈,比如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别,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时又有“似曾相识”的新事物在涌现,因为它还是在循环。生命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无可奈何”而掉落到沮丧和绝望D中,“似曾相识”挽回了对生命里面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觉,我称它为一种“体温”。“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种体温,使你感觉到你所接触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D一次认识的。“无可奈何”是非循环性的,但“似曾相识”是循环性的,这个时候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循环性凸显出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晏殊积累了花间词以来的这种经验,把它提高到了Z精彩的状态。这样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场景中都很合用,或者说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状态里,比如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或者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大概都可以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它变成了抽象性的解释,它的内涵J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环。潮来潮去、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全部是事物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使作者在“小园香径D徘徊”的时候,产生了对生命的领悟。
  记得我跟大家讲过,我Z大的野心是盖一座庙,然后把庙里所有的签都变成诗句。你因为担心会和女朋友分手而进到庙里,抽了一支签,结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你会领悟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领悟到Z后,只是你一个人在D自徘徊,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解这个诗句。大概只有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在一个落满了花的园子D中,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下面我们讲晏几道。大家会看到他基本上延续了晏殊的风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转,更深情。我们知道宋代有所谓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曲为职业的歌女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FC亲近。这种亲近使她们扮演了文学传达者的角色,文人的词要通过她们弹奏乐器、歌唱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她们还扮演了给这些在朝为官的文人带来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了很特殊的、部分相D于情人的角色。这些歌妓年纪轻,容貌美,会歌舞,文化也比较高,可以和这些文人进行对话。
  下面这几1晏几道的词,很明显是在和女孩子对话。在晏殊的作品里对此好像还回避一些,可是到晏几道的时候,比如在下面这1《临江仙》里,你会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多漂亮的两个句子,各位注意,这WQ是典型的意象,没有任何对心情的描述,J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飘着微微的雨,一对燕子飞过去。运用意象的高手能够通过画面去传达心情,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感伤,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对生命的领悟,它变成了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变成一支签放到庙里去,抽出这支签的人大概会想好久,然后庙里的住持也不会解答了。签一定要写到连住持都不会解答才精彩,这样它本身对生命的指引性其实是更高的。我们都在通过各种解释的方法试图了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还是手相,可是我们又始终对这种神秘性无法WQ掌握。诗本身也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时候是因为你把生命投射进去了,不可解可能是因为冥顽不灵,因为你始终不愿意去解读生命的本质现象。有人问,“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到底在讲什么?碰到这种情况,你要怎样去跟他解这两句词呢?文字很简单,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么?不懂的是字句背后你自己生命的状况——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时候你拒绝懂。
  举个例子,假设你去对一个人说,我帮你用《易经》卜一个卦,然后你对他讲卦的内容,你会发现,他永远要听他想听的东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听的。其实诗词也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状况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诂”,每个人解读“落花人D立”和“微雨燕双飞”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应该给诗Z大的释放空间,意象被丢出来以后,我们的生命经验会和它发生永远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对话关系。
  “记得小初见”,“小”是一个歌妓的名字,晏几道直接把自己所爱恋的女子的名字放进去了,有没有发现口语化和生活化?“初见”的感觉,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远不停的回忆,有点儿像前面讲过的“记得绿罗裙”。生命中的记忆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记得,可以永远记得的事其实也不是很多,所以“记得小初见”反映出创作者对她是多么的珍惜、多么的眷恋。
  我说北宋词比五代词好一点点,是因为五代词J像我们讲过的,一直在镜子里看自己;可是到了北宋词的时候,有了一个眷恋的对象,会把自己的某一种眷恋和另外一个对象扩大出来,颓废感比五代要少一点点。“两重心字罗衣”又是一个意象,作者记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图案的,很像“记得绿罗裙”。从唐诗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是微不足道的,可它们在宋词里都变得FC重要。
  一个人的记忆对别人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你听到一个人讲自己某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它只对那个人有意义。“小”这个名字用得J好,我们不知道“小”是谁,可是对晏几道来讲,这个名字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出来,这1词不会这么动人,这个名字只对他有意义,所以他记得“两重心字罗衣”。“罗”是一种透明度高、经纬疏落的丝织品,有一点像纱,夏天穿起来FC凉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们穿的J是罗衣。“两重心字罗衣”,一方面是讲衣服,同时又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双关语在这里出现了。
  “琵琶弦上说相思”,小是一个歌妓,可是歌声里全部在讲彼此之间的思念。“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那天晚上月亮那么亮,照着小的身形,如彩云般归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几道的词作的确将五代的无力感拿掉了一点,比较喜悦,对不对?我们读宋祁的《玉楼春》,再读晏殊和晏几道的东西,会感觉到后者有对生命中喜悦的描述。不管晏几道以后多么“去年春恨却来时”,D他记起那个晚上的小,他的生命J曾经是喜悦的,他也把那饱满的喜悦作为自己一生重要的记忆,D然这是FC私人化的。
  如果你觉得应该“文以载道”,文学要有一个更大的题目,那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一类词,觉得它太个人化了,可是个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写。我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发展一些真性情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所以总是写一些很伟大的题目,而伟大的题目有时候会伤害私情,让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内在的SJ究竟是什么样。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讲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FC明显,写作文永远要谈大题目,什么“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之类的,永远没有机会讲自己感受Z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个年代,宋词其实蛮被忽略的,讲宋词至少要讲辛弃疾那种比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够阅读晏几道这类句子。
  ……
显示全部信息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品读盛唐气象,感受诗意人生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是一部深入浅出、充满人文关怀的唐诗解读力作。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考证,而是以蒋勋先生温润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唐代诗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他不仅仅在讲唐诗,更是在讲述那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以及诗人们在那宏大背景下的个人悲欢与生命感悟。 一、 穿越盛唐,触摸诗歌的灵魂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它承载着盛唐的繁华与开放,记录着边塞的雄浑与苍凉,抒发着宫廷的悲喜与离愁,也吟咏着山水的清幽与雅致。然而,对于许多现代读者而言,唐诗似乎遥不可及,晦涩的文字、陌生的典故,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蒋勋说唐诗(修订版)》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蒋勋先生并非将唐诗视为古籍中的尘埃,而是以一颗赤诚的心,将诗歌的生命力重新唤醒。他深知,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妙,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时代精神。因此,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诗歌,分析格律,而是着力于挖掘诗歌最深层的情感内核,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亲眼目睹诗人创作的场景,亲身感受他们内心的激荡。 本书的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炼了语言,梳理了脉络,力求为读者提供更佳的阅读体验。蒋勋先生在书中,并非仅仅局限于介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众熟知的诗人,他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唐诗世界,挖掘那些可能被忽视却同样闪耀着光芒的诗人及其作品。从初唐的雄浑,到盛唐的浪漫,再到中晚唐的沉郁,本书如同一个精心铺陈的画卷,徐徐展开唐诗发展的壮丽史诗。 二、 诗歌中的人生,人生的诗歌 “蒋勋说唐诗,既是在讲诗歌,也是在讲人生。”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价值。蒋勋先生认为,诗歌并非脱离现实的存在,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唐代诗人们的生活经历、政治抱负、情感纠葛,都化作了笔下的诗句,成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人性的重要窗口。 在《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中,读者将看到: 李白的飘逸与孤独: 蒋勋先生以充满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也深入剖析了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他带领读者理解李白看似狂放不羁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现实的无奈挣扎,更是对生命深沉的眷恋。 杜甫的忧患与悲悯: 面对战乱与民生疾苦,杜甫用他“沉沉”的笔墨,记录了时代的伤痕,也展现了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蒋勋先生引导读者体会杜甫诗歌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同情心,理解一个伟大灵魂的悲悯情怀。 白居易的入世与达观: 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温情,白居易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诗歌带入了寻常百姓家。蒋勋先生解读白居易,让我们看到诗歌如何成为记录社会、传递情感的有力工具,也体会到他在人生起伏中的达观与智慧。 边塞诗的壮丽与苍凉: 读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感受将士们戍边卫国的豪情;读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雪入军门”,体验边疆生活的严酷与艰辛。蒋勋先生让我们不仅仅是读到诗句,更是能听到战马的嘶鸣,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体会到那些远离家乡的男儿们的家国情怀。 山水田园的宁静与超脱: 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为我们展现了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自在。蒋勋先生引导读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寻回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会“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禅意。 通过对这些诗歌和诗人的深入解读,蒋勋先生将唐诗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他教会我们如何从诗歌中寻找共鸣,如何从诗人的生命故事中汲取力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唐诗的知识普及,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感受生活、理解人生的生命教育。 三、 人文关怀与美学视角 蒋勋先生的文字,一向以其细腻、温润、充满人文关怀而著称。《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延续了他的这一风格。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深奥的文学理论和复杂的历史背景,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唐诗的博大精深。 书中,他不仅关注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更注重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他会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到对诗歌的解读之中,使得每一段讲解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在某些时刻,一首古老的诗歌会突然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会引导你发现,原来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早已穿越时空,与我们当下的困惑息息相关。 本书的美学视角也是其一大亮点。蒋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诗歌的赏析,常常会融入对书法、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美学视野。他会让你在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仿佛看到一幅壮丽的水墨画;在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能感受到画面中那份淡淡的离愁和无尽的思念。 四、 修订版的价值 “修订版”的字样,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在这次修订中,作者和编辑团队在内容上进行了更严谨的审视,在表达上进行了更细腻的打磨。新的版本,不仅是对经典的一次致敬,更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一次提升。它更加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更加突显了唐诗的永恒魅力。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能让你在浮躁的时代,找到片刻的宁静;它能让你在迷茫的人生,获得一些启示;它更能让你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新发现诗歌之美,生活之美。 本书适合读者: 对中国古典诗歌感兴趣,但不知如何入门的读者。 喜欢蒋勋先生文风,希望从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理解文学的读者。 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精神慰藉和人生启发的读者。 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唐代社会风貌感兴趣的读者。 所有渴望在诗歌中发现生命之美、体会人生况味的人。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是你走进唐诗世界,感受中国文学之美的一把钥匙,也是你与自己内心进行一次深刻对话的向导。让我们跟随蒋勋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品读那些不朽的诗篇,感受生命最真挚的情感,发现最动人的美。 ---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穿越婉约与豪放,感受词人情怀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是“中国文学之美系列”中的又一部力作,它承接《蒋勋说唐诗》的温润笔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宋词的婉约世界与豪放天地,体味词人笔下千回百转的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韵味。本书并非对宋词的枯燥学术梳理,而是以蒋勋先生充满生命力的讲解,将宋词的精髓与现代人的心灵深刻连接,让我们在品读词句的优美之余,更能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与时代变迁。 一、 从唐诗到宋词:文学演进的时代之音 唐诗以其磅礴的气势、雄浑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开放、自信的盛世景象。而宋词,则是在唐诗之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承载了更多个体的情感体验、细腻的心理描摹,以及对日常生活更细致入微的观察。唐诗如山峦叠嶂,气势恢宏;宋词则如湖水微澜,涟漪层层,更显细腻与婉转。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正是捕捉到了宋词这一独特的文学特质。蒋勋先生深谙宋代历史的复杂性,既有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也有政治的动荡、边患的频仍。这些时代背景,都如同无形的笔墨,深刻地烙印在宋词之中,塑造了词人丰富而矛盾的情感世界。 本书的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更加精炼和充实,力求为读者提供更顺畅、更深入的阅读体验。蒋勋先生不仅仅讲解脍炙人口的名篇,更将目光投向那些可能被忽略的佳作,展现宋词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他带领读者,从唐诗的宏大叙事,转向宋词的个人抒情,理解文学形式的演变,也体会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诉求。 二、 词人风骨:情感与时代的交融 “蒋勋说宋词,既是在讲词,也是在讲那个时代的人。”这句话,道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宋词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情感的独特表达。蒋勋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词人的情感世界,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观照。 在《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读者将跟随蒋勋先生的引导,深刻体会: 苏轼的旷达与悲悯: 苏轼,这位宋代文坛的巨擘,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的豁达,再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苏轼的词,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精神写照。蒋勋先生引导读者理解,苏轼的旷达并非不谙世事,而是在经历人生的磨难后,对生命更深刻的领悟和超越。他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逆境,一颗高贵的心灵,依然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 李清照的细腻与坚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将词的情感表达推向了极致。她的词,如泣如诉,细腻而真实,充满了对故国、对丈夫、对往昔时光的深深眷恋。然而,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李清照的词也展现出一种不屈的坚韧。蒋勋先生引导读者,在李清照的词中,看到女性特有的敏感与脆弱,更看到在逆境中,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辛弃疾的家国情怀与英雄失落: 辛弃疾,这位豪放派的代表,一生渴望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他的词,充满了金戈铁马的豪情,也饱含着壮志难酬的悲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的词,是那个时代无数渴望抗金复国却被现实压抑的壮士的呐喊。蒋勋先生引导读者,理解辛弃疾词中的家国情怀,以及英雄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壮。 婉约词的温情与哀愁: 除了豪放派,宋词中也有无数婉约之作,如柳永、周邦彦等,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市井生活、男女情爱,以及离愁别绪。这些词,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蒋勋先生带领读者,在这些词中,感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体味生命的淡淡哀愁。 词的音乐性与画面感: 宋词,原本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因此,它天生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蒋勋先生在讲解中,常常会引导读者去体会词的节奏、韵律,去想象词中所描绘的场景,让读者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能获得丰富的感受。 通过对这些词人和作品的深入解读,蒋勋先生将宋词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他教会我们如何从词中寻找情感的共鸣,如何从词人的生命故事中汲取力量,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本书不仅仅是对宋词的知识普及,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感受人生、理解情感的生命教育。 三、 人文关怀与艺术品鉴 蒋勋先生的文字,以其温润、细腻、充满人文关怀而著称。《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延续了他的这一风格。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将深奥的文学理论和复杂的历史背景,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宋词的博大精深。 书中,他不仅关注词的文字、意境,更注重对词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他会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到对词的解读之中,使得每一段讲解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在某些时刻,一首宋词会突然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会引导你发现,原来词中所蕴含的哲理,早已穿越时空,与我们当下的困惑息息相关。 本书的艺术品鉴视角也是其一大亮点。蒋勋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理解,他对宋词的赏析,常常会融入对书法、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美学视野。他会让你在读到“卷起千堆雪”时,仿佛看到一幅壮阔的海景图;在读到“人比黄花瘦”时,能感受到画面中那份凄婉的美丽。 四、 修订版的价值 “修订版”的字样,意味着对经典的再次打磨和提升。在这次修订中,作者和编辑团队在内容上进行了更严谨的审视,在表达上进行了更细腻的润色。新的版本,不仅是对宋词经典的一次致敬,更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一次优化。它更加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更加突显了宋词永恒的艺术魅力。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能让你在浮躁的时代,找到片刻的宁静;它能让你在迷茫的人生,获得一些启示;它更能让你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重新发现词中之美,人生之美。 本书适合读者: 对中国古典词学感兴趣,但不知如何入门的读者。 喜欢蒋勋先生文风,希望从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理解文学的读者。 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精神慰藉和人生启发的读者。 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宋代社会风貌感兴趣的读者。 所有渴望在词中发现生命之美、体会人生况味的人。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是你走进宋词世界,感受中国文学之美的一扇窗户,也是你与自己内心进行一次深刻对话的陪伴。让我们跟随蒋勋先生的脚步,一同沉浸在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之中,品读那些流传千古的佳句,感受词人细腻的情感,发现生活最动人的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读罢,心中涌动着一股难得的清流。蒋勋先生的文章,总是有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感,仿佛亲手拂去蒙尘的古籍,将那些早已被时间淹没的诗句,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他讲唐诗,并非仅仅是在梳理某个朝代的文学成就,他是在讲述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超越时代的共鸣。读他的文字,我常常能感受到,那些千年前的诗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儿女情长,竟然可以如此真切地触碰到我们当下疲惫的心灵。他能够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写出山河壮丽背后,文人落拓不羁的灵魂;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化作对底层人民深沉的关怀,字字句句都带着温度。最让我惊喜的是,他似乎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将许多我曾觉得晦涩难懂的典故,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不仅记住了诗句,更理解了诗句背后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情境。修订版在纸张和排版上也有了提升,阅读体验更加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古朴而雅致的书房,与蒋勋先生一同品茗,一同穿越回那个灿烂的唐朝,聆听盛世的余音。

评分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的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文学认知的一扇全新大门。蒋勋先生以他一贯的温润笔触,将那些原本可能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文学名著,变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他讲《红楼梦》,不是枯燥的解析人物关系,而是娓娓道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观园,感受黛玉的敏感,宝钗的端庄,晴雯的率真。他讲《诗经》,不是简单地背诵篇章,而是从中挖掘出古代人民原始的情感,那些对爱情的憧憬,对劳作的辛勤,对自然的敬畏,都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整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尝一席丰盛的文化盛宴,每一道菜都精心烹制,既有视觉的享受,更有味蕾的满足。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文学作品,他是在传递一种“美学”的价值观,让我们学会从文学中发现生活的美,从细节中品味人生的意义。修订版的加入,让整个系列更加完善,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蒋勋先生的深邃洞见。

评分

“蒋勋的书”这个泛泛的称谓,在我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无论是讲述古典文学,还是谈论艺术,抑或是感悟人生,他都带着一种超越世俗的平和与智慧。阅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在与一位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焦虑时获得平静。他对于美的追求,渗透在他的字里行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这套书的修订版,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新,更是情感的沉淀和升华。我常常在深夜,捧着他的书,任思绪随着他的文字流淌,感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变得更加清晰和美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懂得生活,更加热爱生命。

评分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带给我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细腻与婉约。如果说唐诗是奔放的江河,那么宋词便是含蓄的清泉,而蒋勋先生,正是那个引我们步入清泉源头的向导。他描绘的宋词世界,充满了精致的哀愁,以及生活化的小确幸。他能将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旷达,解释为人生不如意时的自我宽慰;将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份闺阁中的愁绪。他对于词牌的演变,对于意象的运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让我不再觉得宋词只是堆砌辞藻,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深邃的意蕴。修订版在装帧上也格外用心,素雅的封面,精致的插图,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宋词的韵味。每读一篇,都仿佛在品尝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微涩,但回味无穷,甘甜留在心间。蒋勋先生的文字,总是能够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去感受那种属于宋词的,独一无二的美。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的读者,能够看到《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和《蒋勋说宋词(修订版)》的推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蒋勋先生的文字,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并以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讲解,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不仅仅是了解诗词本身,更是能够理解诗词背后的作者,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社会的种种境遇。修订版在细节上做了不少优化,例如更精美的印刷质量,更清晰的排版,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尤其喜欢他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让那些古老的诗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与我们的情感息息相关。读他的书,我常常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些情感或生活困境,在他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文化的溯源,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