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古代音乐9787103005118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人民音乐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古代音乐97871030051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荫浏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古代音乐
  • 杨荫浏
  • 教材
  • 课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音乐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碧万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05118
商品编码:28670687231
页数:1070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号:   9787103005118
出版年份:  1981年2月1日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070页
开本:  1/32
图书定价:  88元
实际重量:   1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推荐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作者杨荫浏)从远古到宋代部分的内容,原已于1964年分为上、中两册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现由作者重新修订、整理,并补充继宋以后元、明,清三代的内容,分为上、下册出版(原上、中册合并为上册),成为一部完整的音乐史稿,供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学习,参考之用。







目录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几点说明第一编 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第一章 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一、概况二、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于劳动对音乐起源的各种唯心主义解释的批判三、传说中的远古音乐关于原始史料的问题原始音乐的内容关于劳动生产的关于水旱的关于战争的关于宗教的原始音乐的形式原始音乐的性质与特点四、原始时代的乐器乐器的种类关于乐器发展情况的推测结语第二编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前ll世纪)第二章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一、概况二、从残存的诗歌看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生产婚姻制度战争情况奴隶生活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三、奴隶主对音乐的利用神权统治夸耀武功与威慑人民奴隶主阶级的音乐享乐四、汉民族和四周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五、乐器和乐律商代的乐器商代的乐律结语第三编 西周、春秋,战国(公元首11世纪——前221)第三章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一、概况二、大武三、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四、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五、统治阶级利用民间音乐五类乐舞(一)六代乐舞(二)小舞(三)散乐(四)四夷之乐(五)宗教性的乐舞应用音乐的场合音乐节目……第四编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后589)第五编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第六编 辽、宋、西夏、金(公元937-1279)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第七编 元(公元1271-1368)第八编 明、清(公元1368-1911)后记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套装上下册)》共分上、下两册:上册为由远古至宋代;下册为元、明、清三代。关于曲例。留存到今天的古代音乐作品,绝大部份都曾经过了长期集体创作和加工的复杂过程,都曾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要求的变迁,不停地改变着;它们留存到今天的形式,已是长期集体加工的结果;它们与最初创作的原始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有联系,所以我们可以用来作为古代作品的实例;因有区别,所以我们在参考曲例的同时,又不能不对其历来经过的变迁有着一定的估计。关于图片实例。图片实例,虽然具体而生动,但有时我们仍然不能要求它有绝对的精确性。无论绘画、雕塑、石刻艺术,在创造它们的不同的美术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即使同一位美术家,也会因为不同的目的,在他的不同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手法。他们有时会用粗线条表示活跃的神情,而有意改变细节的真实;有时会用特写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下不多几人,用来代表一个庞大的鼓吹乐队,……。因此我们在参考图片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而在把它们与其他资料对照、比较的中间来理解它们。 



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管窥华夏乐律的千年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以时间为轴,以制度、理论、乐器、曲目、流派及社会功能为经纬,构建起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古代音乐画卷。它并非对某一特定教材或某一特定学者的成果进行复述,而是立足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尤其近几十年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的新成果,对中国音乐史进行一次全面的、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的梳理与再认识。 本书的叙事逻辑,将严格遵循“起源—奠基—成熟—转型—衰微”的历史阶段划分,每一阶段都聚焦于其核心的音乐特征与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 --- 第一篇:远古的咏叹与先秦的奠基(上古至公元前221年) 史前回响与礼乐的初创: 本卷伊始,将追溯远古时期,从陶器上的刻符、岩画中所暗示的原始节奏与歌唱行为,探讨音乐的起源与巫术、劳作的关联。重点剖析新石器时代遗址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中出土的骨笛、陶埙等乐器的形制、音高系统及其可能的功能,以期勾勒出中国音乐的“史前基因”。 夏商的“雅”与“郑”的萌芽: 进入信史时代,商代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提供的关于祭祀乐舞的记载,是研究商代音乐制度的重要依据。本书将详细考察商代大型复合乐器——如编钟、编磬的组合模式,以及“鼗(táo)”“鼓”等打击乐器在等级制度中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音乐思想的“轴心时代”。周公制礼作乐的理想在春秋时期受到挑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催生了深刻的音乐哲学思考。本书将重点分析: 1. 孔子与“中和之美”: 深入阐释孔子对雅乐的推崇,以及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道德规范,并结合《论语》中关于音乐教育的论述,构建孔子音乐伦理学。 2. 稷下学派的争鸣: 考察墨家对“非乐”的批判,道家对“大音希声”的追求,以及法家对音乐服务于政治实用性的主张。这些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为后世确立了音乐理论探讨的基本范畴。 3. 南方楚文化的异彩: 区别于中原雅乐的典重,楚文化以其奔放、浪漫的乐舞(如湘妃、九歌)为代表,展示了早期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异与生命力。 --- 第二篇:秦汉的统一与魏晋的风骨(公元前221年—公元420年) 秦汉:乐制的确立与融合: 秦朝统一后,音乐体制面临整合。《乐府》制度的设立是本阶段的里程碑。本书将详述汉代乐府的职能——它既是音乐创作与收集的机构,也是重要的文献保存库。重点探讨汉代宫廷雅乐的结构、祭祀音乐的规范化,以及“丝竹”乐器的普及化趋势。 在乐律方面,对焦“律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十二律的精准测定和校准工作,以及七声体系的进一步巩固。 魏晋南北朝:士人精神与音乐的“玄化”: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与思想解放并存的时代。音乐不再仅仅是礼仪的附庸,而是成为士大夫抒发个体情感、寄托亡国之痛和人生虚无感的载体。 1. 竹林七贤与清言: 重点分析嵇康的《广陵散》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探讨“玄学”思潮如何影响了音乐审美,催生了追求“自然”与“超脱”的审美趣味。 2. 乐府歌辞的成熟: 汉乐府的生命力延续,与北方游牧民族音乐的碰撞,催生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充满悲剧色彩的叙事长歌。 3. 佛教音乐的传入与融合: 佛教的东渐,使得梵呗(Bhairava)和变文的传入,对汉地声乐体系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曲牌、吟诵技巧的丰富。 --- 第三篇:隋唐的盛世乐章与五代的分化(公元420年—公元960年) 大唐气象:多元的交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一,其特点在于“兼容并蓄,气象万千”。 1. 燕乐体系的定型: 详细介绍唐代“燕乐”的构成——“坐部伎”与“立部伎”的职能划分。燕乐以吸收西域龟兹、疏勒等地的音乐元素为主,形成了以“燕乐七调”为核心的成熟体系。重点分析唐代工尺谱的前身——“燕乐谱”的记谱法及其意义。 2. 乐舞的辉煌: 考察《霓裳羽衣曲》的结构、影响及其在唐代宫廷娱乐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分析《秦王破阵乐》等反映时代精神的“军乐”的艺术特征。 3. 词乐的兴起: 隋唐五代是歌辞向成熟诗体(近体诗)过渡的时期,这些诗体为后世的“词”奠定了音乐基础。 五代十国:地方音乐的独立发展: 在分裂的格局中,南唐等地对音乐的保护与整理工作,为宋代词乐的爆发积蓄了能量。 --- 第四篇:宋代的理学渗透与“词”的鼎盛(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雅乐的衰落与文人音乐的兴盛: 宋代,主流审美倾向于内敛、精微与哲理化,这与理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1. 词调音乐的体系化: 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其音乐载体——“词牌”的形成与发展,是本阶段的核心。本书将阐释词牌的“板眼格律”是如何规范音乐的,并分析苏轼、柳永等大家在不同词调中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差异。 2. 散乐的普及与专业化: 专业的民间乐工和城市歌伎的兴起,推动了“说话”“杂剧”等通俗艺术的发展,这些是元曲的直接源头。 3. 乐律学上的争论: 宋代学者对律制的精确性进行了持续的探讨,旨在用数学和哲学的语言解释音乐的和谐,体现了宋代重“格物致知”的学术风气。 --- 第五篇:元明清的戏剧化与宫廷音乐的固化(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元曲的崛起:音乐与表演的融合: 元代杂剧的成熟,标志着中国音乐史进入了“戏曲音乐”的主导时期。 1. “腔曲”的整合: 考察元曲中“套数”的结构,分析不同角色在曲牌选择上的规范性,以及对北方方言的音乐化处理。 2. 南戏的南下: 对比元杂剧与南戏在音乐(曲调)和表演风格上的地域差异。 明清:南北戏曲的鼎立与宫廷的保守: 1. 昆曲的成熟: 明代中后期,以“水磨腔”为代表的昆曲,以其细腻典雅的唱腔和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雅部”戏曲。深入分析昆曲“十七腔”的音乐特征。 2. 地方戏的勃兴: 介绍以花部戏为代表的秦腔、弋阳腔等地方声腔的形成,它们以更强烈的对比色彩、更通俗的音乐语言挑战了昆曲的统治地位。 3. 清代宫廷音乐: 重点考察清代“内廷供奉乐”的特点,其在继承明代雅乐基础上,吸收满族八旗的宫廷音乐元素所形成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在礼制中的最后坚守。 --- 结语:近代转折与音乐的未来 最后,本书将概述自晚清至民国初年,西方“新乐”冲击下,中国音乐传统所面临的危机与变革,为现代音乐学的建立提供历史背景。 本书力求通过以上五个阶段的深入剖析,呈现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复杂性、连续性与断裂性,展现其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如何与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社会生活紧密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 本书的特色在于: 强调跨学科视角: 结合社会史、思想史来解读音乐制度的变迁。 注重乐器学与记谱法: 对比不同时期的乐器形制变化和记谱法的演进。 兼顾南北差异: 避免将中原雅乐作为唯一的“正统”,凸显地域音乐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略》真的是一段穿越古今的奇妙旅程。杨荫浏先生的这部著作,与其说是史料的堆砌,不如说是他几十年心血的凝结,更是对中华音乐文明深邃的洞察。从先秦时期那些弥足珍贵的钟鼓之声,到汉唐盛世的宫廷乐舞,再到宋元明清的戏曲与民间音乐的勃兴,先生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匠,将零散的线索编织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中华音乐发展长卷。书中对于音乐考古发现的解读,对于传世文献的考证,以及对于音乐理论的梳理,都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我尤其喜欢先生对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和美学特征的 nuanced 描绘,让我仿佛能听到那些久远的声音,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最佳入门,更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的经典之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在漫长历史中孕育、发展、变革的轨迹,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与社会、文化、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便被它所呈现的宏大叙事所震撼。杨荫浏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音乐从起源到近代的清晰脉络。书中对于早期音乐遗存,如乐器形制、演奏技法等的考证,严谨细致,令人信服。他对于各个朝代音乐制度、宫廷音乐、士大夫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变,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唐代燕乐的研究,那种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在音乐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各种外来音乐元素与本土音乐的融合,创造了辉煌的音乐成就。先生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又不失文采,即使是面对晦涩的史料,也能被他解读得生动有趣。阅读此书,不仅仅是在学习音乐史,更是在学习一种历史观,一种尊重事实、注重细节、善于联系的治学方法。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社会土壤之中,它的发展与变迁,往往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评分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而非冰冷的教科书。杨荫浏先生的叙述,充满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深切情感和独到见解。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在字里行间,还原那些早已消逝的声音和情感。从古老陶笛的呜咽,到盛唐宫廷的笙歌,再到宋词元曲的婉转,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音乐风貌。先生对音乐本体的分析,如音律、记谱法、乐器等,也十分精辟,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科学认知。我特别欣赏他在论述过程中,时常引用古代文献中的生动描述,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每次读完,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还有更多古老的旋律在耳边回响。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中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的深刻体验。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如同一个精心制作的指南,引领我在浩瀚的中国古代音乐海洋中航行。他从古老的传说和考古发现出发,一步步勾勒出中国音乐的早期面貌,然后随着历史的推进,深入探讨了各个朝代的音乐特点、发展趋势以及重要人物。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音乐文献的梳理和解读,对于乐器形制的考证,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学风。我特别喜欢先生在分析音乐现象时,能够将之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使得音乐的发展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阅读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有了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华民族音乐智慧的赞颂。

评分

翻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音乐画卷之中。杨荫浏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音乐图景。他从对乐器和音乐理论的严谨考证入手,逐步展现了中国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我尤其欣赏先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音乐的区分和论述,这使得我们能够看到中国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书中对于戏曲音乐、器乐以及民间音乐的分析,都十分到位,充满了学者的智慧和对音乐的热情。先生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来令人心生愉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音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新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史诗,让我对中华音乐文明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