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3858
条码:9787511883858
图书名称: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
定价:32
作者:郑金雄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1-01
内容
法律媒介化现象是近年来法学研究中备受重视的全新领域,它是指经过媒介传播之后的法律所呈现的差异表现,以及大众在这些由媒介重新建构起来的话语中重新认识法律的这一现象。
本书正是对法律媒介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客观地介绍与论证的法社会学著作,重点对法律媒介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结果进行因果性的解释,并对当下社会应当如何看待媒介化之后的法律,提出颇有见解的学术话语,不仅在理论上颇具深度,在实践领域也极具价值,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创新之作。
目录
导论媒介化社会与法律媒介化
一、法律媒介化: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法律、媒介与社会
三、媒介建构人们理解法律的方式
四、法律媒介化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易读与误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理解问题
第一节易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解码问题
一、阻碍法律语言易读性传播的原因
二、法律语言易读性传播何以可能
第二节误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解释问题
一、解释的必要性:文本间距化与语词多义化
二、解释的艰巨性:前见、穿越与应用
第三节视域融合下的理解可能性:罗尔斯重叠共识理论的启示
第二章激励与威慑:法律传播中的心理刺激问题
第一节公民守法理论概述
第二节激励性传播之一:刺激守法认知
第三节激励性传播之二:增加守法诱导
一、利益诱导的激励之路
二、激励性传播实例分析
第四节威慑性传播:阻却违法行为
一、威慑性传播实例
二、威慑性传播的守法心理权衡:成本与效益
三、威慑性传播的具体实践方案:决策与信息
第三章真相与假象:法律传播中的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彭宇案传播始末
第二节“假象”何以产生:“拟态环境”出现的必然性分析
一、人类认识世界的绝对与相对
二、非理性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第三节“真相”何以建构:“拟态环境”形成的现实性分析
一、媒体是如何描述社会的
二、受众见解是如何产生的
三、客观环境是如何“拟态化”的
第四节“拟态环境”的作用张力及其消解
一、“拟态环境”固有的作用张力
二、作用张力的消解之一: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三、作用张力的消解之二:重塑公共信息的公信力
第四章议程与意见:法律传播中的议题裂变问题
第一节议程设置:对法律议题的显著性塑造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理论
二、媒体是如何显著性地报道法律议题
三、公众是如何被媒介议程所影响
四、议程如何转为决策议题
第二节意见领袖:对法律议题的显著性传播
一、传播实例
二、社会为什么需要“意见领袖”
三、谁是“意见领袖”
四、“意见领袖”在公共空间的拓展
五、“意见领袖”失灵的场域
第五章对话与交往:法律传播中的力量互动问题
第一节作为社会力量的舆论意见
一、舆论意见的概念
二、舆论意见的力量性
第二节舆论意见力量的生成基础
一、传统媒体下的舆论意见生成
二、新媒介下的舆论意见生成
第三节舆论意见力量的互动作用
一、舆论意见作用的定位
二、舆论意见作用的分类
三、舆论意见作用的道德观念
第四节舆论意见力量的互动场域
一、“公共领域”中的舆论意见
二、现实语境中的意见力量
第五节舆论意见力量的制度化回应
一、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舆论意见
二、舆论意见的制度化演进
三、舆论意见的制度化方式
四、舆论意见的制度化现状
第六章混沌与界限:法律传播中的范式革新问题
第一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范式革新:从线性到混沌
第二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正向趋势:自发秩序
一、新媒体事件传播案例及其分析
二、新媒体事件传播自发秩序的生长机理
三、新媒体事件传播自发秩序的扩大效应
第三节新媒体事件传播中的反向趋势:群体极化
一、“群体极化”现象及其表现
二、“群体极化”形成原因及其后果
第四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范式革新:从混沌到界限
一、新媒体事件传播与公共领域重构的关系
二、新媒体事件传播与公共领域重构的意义
三、新媒体事件传播的政府监管界限
结语:这都什么年代了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相当有特色,封面采用了素雅但又不失质感的纸张,主色调是沉静的深蓝,配以烫金的标题“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既有现代的清晰感,又暗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打开书本,纸张的触感也很舒适,不是那种廉价的闪光纸,而是带有淡淡纹理的道林纸,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翻阅几页,我发现它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字号适中,行间距也留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压抑。书页的边缘还做了圆角处理,这一点细节真的非常加分,让人在翻页时有一种温和的触感。而且,它的大小也正好适合放在包里,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咖啡馆小憩,都能随时随地沉浸其中。出版社的信息印制清晰,没有出现任何模糊不清的情况,整体给人一种严谨、专业、有品位的印象。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内到外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精神,让人在还未开始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好感。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开篇的气势给吸引住了。作者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迅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关于法律与现代媒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网络中。他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比如某个影响深远的司法判决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引发公众热议,或者某个法律法规的出台过程是如何受到传统媒体报道的引导,来逐步揭示媒介在法律的形成、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贴近当下社会生活,让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法律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充满现实意义。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既有对理论框架的构建,又不乏对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入探讨。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估法律信息,而不被片面的报道所误导,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和深度挖掘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探讨媒介化法律这一概念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视角,而是巧妙地融合了法学、传播学、社会学甚至是符号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精髓。他深刻地剖析了媒介的结构性特征如何影响法律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及不同传播技术(从印刷媒体到数字平台)如何改变了法律话语的生成机制和受众的接收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法律符号”在媒介传播中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律表述和视觉呈现。他引用的那些经典学者的观点,虽然有些抽象,但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易于理解,并且与当下的媒介现象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作者提出的新颖观点所打动,并开始主动地将书中的理论框架应用到对现实新闻报道和网络讨论的分析中,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循序渐进,引导性很强。从最初的理论铺垫,到中间的案例分析,再到最后的深度探讨和未来展望,整个阅读过程都显得非常流畅,没有生硬的跳跃感。作者在章节安排上也考虑得很周全,每个章节的主题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发现,即使我对某些媒介理论不甚了解,也能在前面章节的铺垫下,逐步理解后面的内容。而且,作者在行文中,经常会回顾前面提及的观点,或者预示后面将要展开的论述,这种前后呼应的处理方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特别是书中一些关于法律传播伦理的讨论,以及对未来智能化媒介与法律互动趋势的预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和创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思,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既有宏观的理论梳理和文献回顾,也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证考察。他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坦诚的说明,这一点非常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在某些章节中,引入了一些前沿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模型,比如对网络舆论数据的量化分析,以及对特定传播事件的叙事结构进行解构。这些方法上的创新,使得他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对媒介化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这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