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相诊断的意义
2 生物相诊断的概要
2.1 活性污泥法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
2.2 细菌类去除有机物的机理
2.3 絮体状态与生物相的变迁
2.4 按有机负荷状态划分的五个群
Ⅰ群:负荷非常高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Ⅱ群:高负荷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Ⅲ群:负荷从高或低的状态趋向良好状态时出现的生物
Ⅳ群:处理良好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Ⅴ群:负荷低或污泥停留时间长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3 生物相的观察方法
3.1 样品取样位置与操作
3.2 显微镜观察方法
3.3 生物量的计测方法
4 生物相图谱
4.1 曝气池的有机负荷状态与指示生物
Ⅰ群:负荷非常高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1)絮体与小型鞭毛虫类
(2)新生态污泥的菌胶团
(3)侧滴虫属(Pleuromonas)
(4)滴虫属(Monas)
Ⅱ群:高负荷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5)膜袋虫属(Cyclidium)
(6)尾丝虫属(Uronema)
(7)肾形虫属(Colpoda)
(8)草履虫属(Paramecium)
Ⅲ群:负荷从高或低的状态趋向正常状态时出现的生物
(9)斜管虫属(Chilodonella)
(10)漫游虫属(Litonotus);扭曲管叶虫(Trachelophyllum)
(11)裂口虫属(Amphileptus)
(12)棘尾虫属(Stylonychia)
(13)单镰虫属(Drepanomonas)
Ⅳ群:处理良好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14)良好的絮体
(15)楯纤虫属(Aspidisca)
(16)钟虫属(Vorticella)
(17)独缩虫属(Carchesium)
(18)盖纤虫属(Opercuiaria)
(19)等枝虫属(Epistylis)
(20)摩门虫属(Thuricola)
(21)锤吸虫属(Tokophrya)
Ⅴ群:负荷低或污泥停留时间长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22)有解体气味的分散絮体或糊状絮体
(23)单领鞭毛虫属(Monosiga)
(24)沟滴虫属(Petalomonas)
(25)袋鞭虫属(Peranema)
(26)内管虫属(Entosiphon)
(27)前管虫属(Prorodon)
(28)表壳虫属(Arcella)
(29)厢壳虫属(Pyxidicula)
(30)匣壳虫属(Centropyxis)
(31)磷壳虫属(Euglypha)
(32)变形虫(Amoeba)类
(33)板壳虫属(Coleps)
(34)游仆虫属(Euplotes)
(35)赭纤虫属(Blepharisma)
(36)旋口虫属(Spirostomum)
(37)鬃毛虫属(Chaetospira)
(38)鼬虫属(Chaetonotus)
(39)轮虫属(Rotaria)
(40)旋轮虫属(Philodina)
(41)鞍甲轮虫属(Lepadella)
(42)腔轮虫(Lecane)
(43)水熊(熊虫)(Macrobiotus)
(44)链涡虫属(Catenula)
4.2 曝气池异常状态时的指示生物
A组:氧不足进行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45)硫细菌(Sulfur bacteria):硫杆菌,螺旋菌(Spirillus)
(46)螺旋体(Spirochaeta)
(47)异毛目水母虫(Caenomorpha)
B组:存在死水区状态下出现的生物
(48)顠体虫(Aeolosoma)
(49)仙女虫(Nais)
(50)线虫(Nematoda)
C组: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细菌
(51)球衣菌属(Sphaerotilus)
(52)021N型
(53)贝氏硫细菌(Beggiatoa)
D组:引起发泡的生物
(54)放线菌
参考文献
书名:污水处理的生物相诊断
作者:权银 编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7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3
印次:5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页数:91
ISBN:9787122144096
定价:48.00
生物法是世界各国废水处理常用的方法,城市生活污水几乎都用生物法处理。因此,生物法运行调控的科学有效性对实现节能减排,保护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生物法的主体是微生物,然而目前生物法的运行调控主要还是根据物理化学的分析结果,不能准确判断生物处理系统的真实状态,难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由日本株式会社西原环境著的《排水处理的生物相诊断》一书建立了污水处理的生物相诊断技术,把生物法运行调控从主要依靠物理化学分析转变为物理化学分析与生物相诊断技术相结合,使调控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搭配简直是一场视觉享受,结构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流程图、示意图和对比表格,将原本复杂难懂的生化过程进行了极为高效的视觉化处理。例如,在描述不同污染物降解途径的选择性时,书中用一个层级分明的树状图,把所有可能的生化反应路径清晰地罗列出来,大大降低了读者的认知负荷。这种对信息呈现方式的极致追求,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章节变得引人入胜。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频繁地前后翻找来确认某个概念的上下文,因为作者总能以一种极具条理性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预先组织和预留连接。这体现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深厚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堆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高度模块化和互相参照的知识体系。对于需要快速检索信息或者希望构建完整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身边,用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给你“捋”一遍整个工艺流程。它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痛点与解决方案。比如,在谈到污泥膨胀问题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解释上,而是详细列举了导致膨胀的几种主要微生物形态变化,并且针对每一种情况,都提供了现场可操作的调控参数范围和应急预案。那种实在感扑面而来,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踏实。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剖析”,这些看似小故事的地方,实则浓缩了无数次调试的血泪教训。它们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且富有场景感的语言写成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深夜赶到现场,手里拿着浊度计和显微镜的工程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探索,它更像是一本案头必备的故障排除手册,随时翻开,总能找到针对当前困境的启发。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操作的无缝衔接,是很多专业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冷静、精准、近乎诗意的科学叙述感。作者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精确称量后放入句子中的,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力度和精确度。在描述微生物的微观世界时,那种对生命体高效运作的敬畏之情,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读者在学习技术细节的同时,也被自然界的精妙所打动。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保持了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克制与热情并存的基调。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作者进行深度学术对话的体验,他引导着我从宏观视角切入,层层剥茧,最终到达了对污水净化这一复杂过程的本质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思考了“为什么是这样”,从而培养了一种深入探究事物本源的求知欲。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最大的惊喜在于作者对前沿技术的整合能力。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侧重于经典处理技术的书籍,但没想到,它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好氧颗粒污泥(AGS)乃至更具探索性的电化学辅助处理等新技术的介绍,既有理论铺垫,更有对这些技术当前商业化和运行稳定性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宣扬“新技术万能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审慎和客观的笔调,剖析了它们在能耗、抗冲击负荷以及后续维护成本上的真实表现。特别是对于如何将这些高新技术有效地嵌入到现有污水厂的升级改造中,书里给出的架构性建议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这种“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的论述风格,让我对未来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预判。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行业趋势的预言和解读,读完后对未来几年技术发展的热点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水波纹理,瞬间就让人联想到水处理这个主题。初翻几页,我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给摄住了。作者显然在介绍基础理论时下了大功夫,从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到复杂的生化反应机制,讲解得丝丝入扣,每一个公式和图表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特别是关于厌氧消化阶段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部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下来,那份详尽程度,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可以比拟的。它更像是一部高级研讨会讲义的精选集,每一个章节都深入到专业人士才会关注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传统活性污泥法局限性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没有简单地罗列缺点,而是通过对比新兴技术,清晰地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一个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感到充实,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微生物如何高效“吃掉”污染物有了全新的、更加立体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张简单的流程图,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